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西汉开国即有亡国相,刘邦巧妙安抚两大集团,以白马之盟稳定秩序

西汉开国即有亡国相,刘邦巧妙安抚两大集团,以白马之盟稳定秩序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楚汉相争的本质,总结起来,包括项羽在内的秦末叛乱大多依赖儒家宗族进行动员。

得益于血缘和宗法制,儒家宗族早期团结一心往往能够爆发惊人的战斗力!

可是家族小共同体无法接纳族外人才力量,经不起长期战争消耗。

随着时间推移,以法家体系组织起来的刘邦开始占据优势,并利用全民总体战逐步将项羽逼入绝境。

一、亡国之相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称帝,此时汉王朝面临的情况实际上非常尴尬。

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举事算起,残酷复杂的秦末乱世事实上仅仅持续了7年。

如此短的时间内,楚汉两大集团为了获胜必须想尽办法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刘邦打赢了,天下大片区域却不在他的控制之下。

例如朝廷分封的八个异姓诸侯王,与其说是分封不如说是承认既定事实。

韩王信是韩襄王后代,本来受拥戴的应该是同为王室苗裔的韩公子成。

结果韩成能力实在太差,打不过秦军不说后来还让项羽砍了,韩王信乘机占据韩国故地为王。

燕王臧荼本非王室,但燕国情况比较特殊,秦灭六国时王室大量北逃至辽东半岛。

天下大乱后地方宗族找不到正主,干脆拥戴赵国将军韩广为王。《史记》记载:

“燕故贵人豪杰曰:愿立将军为王。”

没多久韩广部将臧荼犯上篡位,成为一方诸侯。

赵王张耳战国末期就是名士,因为名望实在太高秦始皇亲自下诏通缉。

张耳辅佐赵王

结果他活得非常滋润,《史记》曰:

“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大概意思就是张耳成功混入秦国官僚体系内,还让地方官去民间抓自己。

秦末乱世他先辅佐赵王歇,后来受排挤投靠刘邦,攻下赵地后被韩信举荐为王。

长沙王吴芮可能是所有异姓诸侯里最厉害的那个,他是吴王夫差的子孙。

始皇帝还在的时候他就深受豪强宗族拥戴,拥兵上万不说还担任秦国县令。

后来在战乱中连越王勾践子孙如无诸、邹摇等都率众归附他。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黑白通吃,活动能力特别强。

以上四位异姓王或依赖豪强宗族举事,或与地方宗族达成合作,属性划分是典型的儒家模式。

剩下三位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他们起家过程与刘邦相似,采用的是法家体系模式。

韩信拜将台

英布是囚犯,彭越是打鱼的,没有强大的宗族背景支撑,靠自己啸聚人马逐渐发展壮大。

韩信本来属汉王嫡系,但他实在太能干了,在北方战场发展壮大到无人能制。

接着自己从军功集团横跳出去逼迫刘邦给他封王,相当于自成体系了。

以上七个人占据了天下大半的地盘,你说刘邦什么心情?

异姓诸侯王不让人省心,汉王朝赖以立国的法家军功集团也同样蠢蠢欲动。

法家只是通过郡县制加强君主权力,提高组织动员效率,可从来没保证依赖军功升迁的平民永远忠诚。

大家跟着你刘邦出生入死为了什么?还不是封妻荫子么。

要是处理不当,奖赏给少了或者让人受委屈了,人家凭什么还要帮你干活?

这点上法家比儒家还要赤裸裸,儒家起码还强调君君臣臣,法家著作《韩非子》直接言明:

“且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翻译过来就是君臣关系是买卖,我给你拼命,你给我好处,谈不拢一拍两散。

所以刘邦建国后第一批赏赐完文官,军功集团当场就炸毛了。《汉书》记载:

“(萧何)徒持文墨议论,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刘邦是个暴脾气,立刻就骂了回去: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

不过骂人不能解决问题,后来发生的事估计很多人都听过。

刘邦偶然间看到很多人议论纷纷,问怎么回事,张良答曰,他们正商量谋反呢!

陛下多封赏故旧亲朋,搜捕和自己有仇的人,大家担心捞不到好处又害怕,能没有小心思么?

刘邦大惊失色,忙问怎么办。张良说这个简单,你封赏个和你仇最大的功臣就行。

最终为稳定人心,两面三刀的雍齿成最大赢家,被封为什邡侯。

异姓诸侯不忠诚,军功集团也不可靠,更糟糕的是汉朝很快还会出现幼主!

刘邦发迹晚,娶老婆时已经不年轻了!登基时更已步入风烛残年。

太子刘盈生于公元前211年,9岁未成年,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控制住局面的。

枝强干弱、主少国疑、权臣环伺,三大亡国征兆几乎全部摊上了!

那么刘邦要怎么做,才能在有限时间内为后代创造一个相对平稳的未来?

二、利益分配

刘邦肯定意识到自己活不了多久,他当皇帝的7年时间里几乎都在拼命布局。

之前几篇文章我大多以儒法之争来给不同阵营打标签,从现在开始请大家忘掉两者的区别。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数百年间,周礼影响下各诸侯皆以儒家模式组织运行。

为了强国法家要废除旧贵族特权搞郡县制,必然与儒家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秦朝法家矫枉过正后暴露自身缺陷,在乡村被儒家反向侵蚀瓦解。

这段时间里儒法两家大体上是对立的。

但等刘邦称帝的时候,汉朝儒家、法家组织体系交错并存,且两者优缺点都已经在历史上暴露过了。

总结秦朝灭亡教训后,刘邦肯定要吸取各家长处。

学说本来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不管你基本盘是法家、儒家,只要影响到统治肯定要清除。

汉朝初年首先暴雷的是异姓诸侯,帝国成立当年刘邦位子还没坐稳,燕王臧荼就造反了。

原因是高祖大肆搜捕项羽余党,他觉得自己和楚霸王关系不错逃不过此劫。

消灭臧荼后刘邦改立自己的铁哥们卢绾当燕王。

擒拿韩信之处

这是汉初最后的异姓王,第二年刘邦在萧向建议下,在云梦泽突然擒拿韩信,将楚国分给族兄和弟弟。

紧接着韩王信被怀疑有二心,不得已率领人马投靠了匈奴,刘邦派次兄任韩王。

此时赵王张耳已去世,他的儿子张敖因事被废。

又过了几年刘邦调彭越军队北上,乘梁国空虚偷袭干掉了他,改立皇子刘恢、刘友、刘桓。

淮南王英布眼看大家都完了举兵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将其歼灭,改立皇子刘长、刘濞。

那么既然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废掉异姓诸侯,为什么还要搞分封?直接设立郡县不好么?

答案很简单,还是忌惮儒家宗族。

以赵王张敖为例,公元前200年汉高祖路过赵国摆了很大的架子。

要是在后世王朝这就是件很正常的事,皇帝不高高在上那还叫皇帝吗?

贯高刺刘邦

结果张敖手下人看不过去了,扬言要干掉刘邦。《史记》记载他们向赵王进言:

“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皇帝遇王无礼,请为王杀之。”

张敖当然不肯为这点小事谋反,反驳道:

“先王亡国,赖皇帝得复国,愿君无复出口。”

最后结果是赵国相国贯高和大家商量,首先承认赵王说得对,所谓:

“吾等非也。”

但是刘邦还是要杀,因为:

“吾等义不辱,今帝辱我王,故欲杀之。”

事情当然失败了,贯高等人被捕,不管怎么严刑拷打甚至要夷灭三族,都一口咬定自己是主谋和赵王无关。

刘邦很感动,觉得这是真壮士,于是下旨赦免了他。

贯高听说赵王被放出来后马上自杀了,理由《史记》中也有记载:

“且人臣有篡弑之名,岂有面目复事上哉。”

从这件事中你很容易弄清楚六国宗族对汉朝的看法。

首先,他们对汉朝是有感情的,因为汉朝帮助大家复国,这是个大恩情。

其次,他们认同汉朝统治,虽然认为你也不过是个厉害的诸侯,但仍以臣子自居。

最后,他们爱诸侯国胜过爱汉朝,两者利益有冲突肯定会与朝廷对抗。

这点你从韩王信的经历中也能看出来,他谋反投靠匈奴带走了大批人马。

此后《史记》多次出现此人犯边记录,可以看出大批宗族忠心耿耿甚至宁肯永远去草原吃土。

当然儒家宗族是自下而上构建秩序的,最顶端也不一定非要供奉六国旧王室血脉。

只要能够合作,拥立像臧荼、张耳这样的外人也不是不可。

这种情况下你说刘邦怎么办?改用郡县制等于灭人家的国,人家要和你拼命。

汉初改用郡县制等于与六国儒家宗族为敌

派自己子孙去当王,借鉴下周朝分封制,弄好了说不定也能得到地方儒家宗族的忠诚。

诸侯问题搞定了,军功集团怎么办?刘邦开出了惊人价码。

著名教授李开元先生在《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中做出了统计。

汉高祖时期,军功集团在三公九卿、王国相及郡太守中占据了97%的位置!

这是何等惊人的赏赐!

官爵几乎被他们垄断,毫无疑问民间上升渠道差不多也断绝了。

法家最早用人人平等的上升渠道来吸引人才,屠龙少年变恶龙。

不过恶龙至少在短期内带来了秩序和稳定,军功集团成了帝国最坚定的支持者。

三、白马之盟

刘邦去世前夕,与群臣订立白马之盟,内容主要是两点:

非刘姓不王。

非功臣不侯。

空口白牙是没有用的,事实上白马之盟不过是刘邦将自己的布局用文字形式确立下来罢了。

违反非刘姓不王原则,就是得罪诸侯国和他们背后的儒家宗族。

违背非功臣不侯原则,就是动军功集团的蛋糕。

两大势力心满意足后,短期内都将是汉帝国的最强后盾!

刘邦在位仅7年多,如此布局不是不知道未来的隐忧。《史记》记载吴王刘濞受封时他突然说: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慎毋反!”

不过汉高祖已经没有时间做什么了,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后代解决。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5376.html

宗族,白马之,刘邦,诸侯,项羽,韩王信,法家,儒家,军功,集团,观点评论,宗族,刘邦,赵王,韩王信,儒家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宗族,白马之,刘邦,诸侯,项羽,韩王信,法家,儒家,军功,集团,观点评论,宗族,刘邦,赵王,韩王信,儒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宗族,白马之,刘邦,诸侯,项羽,韩王信,法家,儒家,军功,集团,观点评论,宗族,刘邦,赵王,韩王信,儒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