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咸丰帝为何会记恨曾国藩?

咸丰帝为何会记恨曾国藩?

咸丰是个时运不济的皇帝,二十岁初登帝座,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在朝廷而言,百官暮气沉沉,因循守旧,腐败无能;在地方而言,叛乱蜂起,洪秀全初成规模,即将引发一场威胁到大清存续的起义;在外交层面,各帝国对大清虎视眈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未散,新的战争又在酝酿当中。

这注定了他此后的全部人生都将在战战兢兢中度过。

登基之初,咸丰以雷霆万钧之势,做了几件事,倒也让朝堂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一是扳倒他的老师权臣穆彰阿及耆英。穆彰阿曾担任上书房总师傅,咸丰自小便对这位老师有不少看法,如今登基,有感于“方今天下因循废堕,可谓极矣”,又“吏治日坏,人心日浇”,如此沿续下去,大清必无前途——须改变这一现状,那就从穆彰阿开刀,让有真才实学的臣子上来。在罢免穆彰阿的谕旨中,咸丰为众臣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嗣后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务当激发天良,公忠体国,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积习,一旦悚然改悔。毋畏难,毋苟安。”他鼓励全国上下大小官员,无论如何,都要积极认真办事,为国分忧,不要学穆彰阿那样的人,只为自身官位着想,而不虑及国家事业。

鸦片战争中,耆英担任钦差大臣,与英人签订《南京条约》。战后任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钦差大臣,对英态度软弱。后被召回京,由徐广缙接任,徐氏与广东巡抚叶名琛对英强硬,不但拒英人入城,更是组织十万团勇,意欲一战。英人遂宣布暂时搁置入城事,清方便以为获得了斗争胜利,强硬起了作用。如今咸丰罢耆英的用意也很明显,对敌要坚决勇敢,硬气十足。

二是广开言路,就是前面提及的令官员们就用人、行政进言等等。曾国藩连上数折,说理充分,建议可行,给咸丰留下了极好印象,以为此人可用,便令他兼署工部、刑部、兵部、吏部诸部侍郎,由此曾国藩被人称为“五部侍郎”,朝野津津乐道。

三是令臣下举荐人才,大张旗鼓地开展工作。

但时间一长,咸丰的问题也呈现出来。

一则,他有改革现状的雄心,却无贯彻落实的执行力,像曾国藩那样苦思冥想且十分可行的建议,下发到相关部门之后,却经常被随意打发,或以各种借口拒之门外。如果好的建议得不到落实,这建议便等于没提,无论初心如何美好,收获的只能是一地鸡毛。下发到中央部门的上谕如此,下发到地方的上谕亦没有激起半点浪花,常年混迹于官场的老油条们对于做实事并无兴趣,只知在笔杆子上下功夫,糊弄这年轻的皇帝。

从此可以看出,任何改革措施都需要配套的措施,而不是只就一点进行改革,不及其余。

二则,当皇帝是件苦差事,除了批阅数不清的奏折,还要有认清时局的眼力,开展工作须及时决断,雷厉风行。奕詝本人资质普通,天分有限,初登皇位,更是准备不足,认识不足,将自己陷入巨量的文件当中,不胜其烦,更别提雷厉风行了。

三则,咸丰刚愎自用,初时还能广开言路,但意见一多,便无法听得进去。

还有更大的考验等着咸丰。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五日,即咸丰帝登基的第二天,龙椅还没捂热,就接到他正式办公的第一件公文,广西巡抚郑祖琛奏报,李沅发起义军进入广西。李沅发是湖南新宁人,上一年秋天,因富绅重利盘剥遭水灾的贫民,先是伙众抢夺,后同伙被捕,便杀入县城劫狱,正式造反,由湖南入广西、贵州,部众一度达到四五千人。

这次起义不久后即被镇压,李沅发被凌迟处死。咸丰还未及喘口气,这年的十二月初十,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1],起义军首领洪秀全,广西花县人,是一个多次科考不第的童生,连秀才的门槛也没摸到,这倒不是考官昏庸,科场腐败,而实在因为洪秀全水平有限,我们今人看他留下的诗文,水平确实差强人意。

眼看着读书科举之路走不通,转而研读起《劝世良言》[2]来,这是早年在广州他偶尔得来的一部基督教布道书,研读时联想到他在道光十七年(1837)落第后大病四十余日,病时梦中有种种异象,令他意识到自己就是上帝赐封的“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受命降世,斩邪留正——有此一想,他转身一变而成上帝的信徒,遂自行洗礼——“觉已获得上天堂之真路,以及永生快乐之希望,甚为欢喜。”从此开始了传教活动。

洪秀全在广州的传教并不顺利,皈依者寥寥无几,仅包括他的家人和少数几个朋友,但这群皈依者中有两个人成为他的重要助手,冯云山和洪仁玕。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洪秀全和冯云山一起创办“拜上帝会”,之后漫游广东,宣传教义,但收效甚微。在广东传教受阻,洪秀全仍不死心,把眼光转向了广西——山不转水转,经过一番努力,他的事业终于在广西打开局面,以冯云山在桂平紫荆山区最为得力,经过三年努力,发展信徒两千余人,遂使这一地区成为拜上帝会的中心,杨秀清和萧朝贵也加入进来。至道光三十年(1850),信徒已猛增至两三万人。其实,在同一时期的广西境内,不只有太平军,还有天地会等组织四处活动,纷乱不止。

关于广西地方情势的奏折雪片似地飞向朝廷,咸丰意识到问题严重,先派两广总督徐广缙入桂剿杀,但广东的天地会使徐氏无法脱身;于是再派林则徐赶赴广西,结果林则徐死于途中;只得改派李星沅为钦差大臣,由周天爵署理广西巡抚镇压太平军。但因所用非人,周天爵和李星沅不和,导致局势越来越坏,太平军却趁机得以发展。咸丰只好再做调整,于咸丰元年(1851)三月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对太平军进行围剿。

赛尚阿为军机大臣、内阁首揆,地位尊贵,咸丰派其前往足见对此之重视。赛尚阿临行前,咸丰特别举行仪式,授其遏必隆神锋必胜刀,许以军前便宜行事,有退缩违命者皆可就地斩之。赛氏抵广西,咸丰又派人递去了黄马褂、大荷包、小荷包等物予以赏赐,要求他“迅扫妖氛”。

而在赛尚阿,对自己到广西督战并没有什么底气,还没出发前,信心就打了折扣:与大学士卓秉恬辞行时,居然对之落泪。想来赛尚阿一介书生,从未有带兵经验,缺乏信心也在常理当中。

咸丰全力以赴,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指导广西战事,哪想起义军非但未被消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曾国藩还观察到,年轻的咸丰帝远不如他期待,他盼望中的那个勇创新风广开言路雄心大志的青年皇帝,很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假象。

曾国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左思右想,他决定再向咸丰建言,直接指陈其缺点过失,令其警醒,这就是著名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指陈皇帝过失是极为冒险的行动,搞不好或有杀头风险,想必曾国藩早有一番深思熟虑。但局势如此,他不能眼看着国家坠入到无底深渊,不能不负起臣子进言之责,好让一切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他直言咸丰三大缺点:

一是“谨于小而反忽于大,且于谨于其不必谨者”。过于关注小节,忽视大体,对于不必关注的过分关注了。身为一国之君,不必把精力放在那些琐碎的小事上,像挑大臣的礼仪疏漏、朝服规定的反复更改。整天关注细节,在大事上必然乏于关注。您应该将精力放在诸如镇压太平军人事安排这样的大事上,此前处理并不妥当,像应该予以重用的姚莹,应该给予更高官位的严正基,都没有得到合理安排。这次派往广西做战的将帅多,应该进行明确分工,分为三路,令其各有专责。用兵做战,地形地理何等重要,如今近一年过去了,还没听说哪个将领进呈做战图,而朝内也无人进呈《康熙舆图》《乾隆舆图》,让皇上仔细研究。

二是“徒尚文饰”,只管场面,不讲落实。当初广开言路,令众官员进言,从去年到现在应该有一些优秀建议了。但这些建议最终得到落实了吗?显然并没有,大家得到的结果都是“毋庸议”,无一项落实到实处。哎,我基本明白了,您这是想要一个纳谏的好名声,并不是真的想干实事。

三是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曾国藩说,最近两次谕旨,您强调“黜陟大权,朕自持之”,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独断久了就不可能听进不同意见。本来忠直的臣子就少,多数人缄默以求自保,现在您还这样,以后谁敢提意见建议?最终选上来的人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一旦出了事,就没有人站出来负责了。

总之,以上三个问题,您要早早注意,早早预防,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可收拾。

年轻气盛的咸丰看到这样直犯龙颜的奏折,自尊被损应在意料之中,因此有资料说咸丰见此奏大怒,“摔其折于地,立召见军机大臣欲罪之”,幸亏祁寯藻和季芝昌劝解求情,事情方才平息,转过头还同意对曾国藩“优诏褒答”[3],提出嘉奖,因而有上谕云:“曾国藩条陈一折,朕详加披览,预防流弊,虽迂腐欠通,意(言)尚可取。朕自即位以来,凡大小臣工奏章,于国计民生、用人行政诸大端有所补裨者,无不立见施行;即敷陈理道有益身心者,均着置左右,用备省览;其或窒碍难行,亦有驳斥者,亦有明白宣谕者,欲求献纳之实,非徒沽纳谏之名,岂遂以‘毋庸议’三字(置之不论也)?伊所奏,除广西地利兵机已查办外,余或语涉过激,未能持平;或仅见偏端,拘执太甚。念其意在进言,朕亦不加斥责……朕思为君之难,诸臣亦当思为臣之不易,交相咨儆,坐言起行,庶国家可收实效也。”

与其说是嘉奖,不如说是自辩,字句之中努力压抑着不忿:朕是真真切切要干些实事的,岂是为了你说的劳什子虚名?你这迂腐的家伙!说话没个分寸,意见如此偏执,实在太过分了!要不是看在你是好心进言的份上,早治你罪了!

梁子就此结下——此后曾国藩与咸丰帝的关系一直疙疙瘩瘩。

给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曾剖白了急切进谏的原因。他说,自己受恩深重,身列朝廷大员,堂上诰封三代,儿子荫任六品,而今危急时刻,如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满廷臣工,竟无人有片言逆耳,恐怕会令皇帝起骄矜之心,到时如果他排斥忠直起用阿谀之人,那现在的臣工都脱不了责任——因此自己想趁热打铁,将这层意思戳破,使皇帝能够认真工作,去除自以为是之心。现在朝廷上人才不振,就是因为皇帝太过关注小节,而不用心在大事上,臣工们又全在奉迎拍马——我上这奏折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一风气,让大家遇事都不退缩。

曾国藩也意识到,虽然咸丰帝没因为这次奏折拿他问罪,但事后复盘,也觉提意见的态度过于“激直”——风险甚大——言下之意是,以后尽可能控制一下,不在奏折里掺杂过多情绪。事实上也是如此,之后曾国藩再上奏折,直言批评的内容少了,就事论事的内容多了,他的行事,多了一些平稳,减了几分意气。

进言风波虽然很快过去,但双方的矛盾却是无可避免,君臣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在咸丰而言,朕贵为天下之尊,岂容你一个湖南乡巴佬指指点点?这次暂且饶你,希望你好自为之,没有下次,给脸不要脸就不要怪我了。而在曾国藩,他对这位青年皇帝的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缺点有了更真实的认知——他敏感、自卑、报复心强、心眼小——小到难容一条细线通过,更别提什么大象。此后工作务必小心,以防被皇帝穿了小鞋,导致工作无法开展——他的担心在此后一次又一次应验。这次直戳咸丰心窝的上疏,让这位短命皇帝记了一辈子,不管曾国藩以后如何努力为国分忧,咸丰对他的信任总是打了折扣。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证实了曾国藩的眼光,咸丰帝在用人上确实有大问题。

为了鼓励赛尚阿前线获胜,咸丰帝可谓尽心尽力,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甚至还写诗寄到广西,激发官军斗志,哪知赛尚阿连吃败仗,一无所得,把个咸丰气得七窍生烟,将赛尚阿连降四级留任,命他赶到湖南攻剿太平军。赛尚阿办理军务每下愈况,咸丰迅即将其革职,送京问决。

[1] 关于金田起义的具体日期,史界存在争论,本文采用了通行说法。

[2]《劝世良言》是基督教新教派最早的中文布道书,由中国传教士梁发著于道光十二年(1832)。全书共约9万字,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修改校订在广州付印刊行。书中多半集《圣经》章节而成,余则结合中国人情风俗,借用儒家言论,阐发基督新教基本教义,本书对洪秀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3]《拙尊园丛稿》,黎庶昌著,第201页

#曾国藩#

#咸丰#

#清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60.html

咸丰,穆彰阿,冯云山,曾国藩,道光,英人,洪秀全,广西,李沅发,耆英,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咸丰,穆彰阿,冯云山,曾国藩,道光,英人,洪秀全,广西,李沅发,耆英,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咸丰,穆彰阿,冯云山,曾国藩,道光,英人,洪秀全,广西,李沅发,耆英,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