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河西之战:五战河西后秦国开始东出,魏国正式走向衰败

河西之战:五战河西后秦国开始东出,魏国正式走向衰败

导语: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围绕着河西地区展开了百年征战,这块地方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双方围绕着这块地区展开了五次大规模战争?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而且最后为什么是秦国取胜?魏国到底输在哪里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河西之战。

河西之战的背景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建都于安邑,魏文侯时期魏国率先改革,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同时开始走对外扩张道路。当时秦国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国家政治集团内斗导致君王频繁更替,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统治,而且社会制度并没有发生变革,和魏国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魏文侯就决定向西扩张,与秦国争夺河西地区。西进的战略是基于时代制定的,而谋取河西地区的战略是基于军事制定的,魏国要想谋秦那就必须夺取河西。

如图所示,黄河是魏国西进的障碍,由于制船业落后,魏国不具备大规模投放军队的能力,就算有些部队强渡黄河,那后勤也无法保障。魏国必须要占领河西地区,然后才能以此为跳板谋秦。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魏国夺取潼关之后不顺渭河直插秦国腹地?这一点其实离不开军事考量,如果魏国直接顺着渭水直插秦国腹地,那么秦国很有可能出奇兵占据潼关,截断入秦魏军和魏国的联系,继而来一出瓮中捉鳖。基于军事考量、时代背景,魏文侯决定发动夺取河西之战。

第一次河西之战

周威烈王七年,魏国大举进犯河西地区。由于秦国衰弱,所以魏国的侵略十分顺利。魏国占领河西地区之后在少梁修筑坚固的城池,把少梁地区打造成进攻秦国的军事基地。之后秦国试图收复少梁,但是被魏国挫败了,秦国只能在少梁地区修筑防御工事,避免魏国进一步扩张。过了五年,魏国在少梁的根基稳固了,于是发动扩张战争,迅速深入河西地区。在吴起的进攻下,临晋、元里、郑县相继失陷,秦国只能退守洛水防线,河西地区基本上已经沦入敌手。

随后魏国开始巩固在河西地区的统治,不断修筑坚固的城池,扩大了魏国的统治范围,同时重挫秦国。这一次河西之战秦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魏文侯、吴起的配合几乎完美,假以时日必定以河西地区为跳板,发动灭秦之战。但是魏国内部发动剧烈变化-魏文侯去世了,新任魏王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中原地区,同时吴起以及魏武卒也被调到东部地区,开始不断的向中原扩张。

第二次河西之战

魏国军事重心转移之后,秦国就开始准备收回河西地区。周安王十三年,秦国调集了五十万大军,开始进攻魏国在河西地区的重要城市-阴晋。但是秦国攻坚能力并不强,只能在阴晋城旁边构建营垒,围困阴晋。魏国的西河郡守吴起建议魏武侯举办庆功宴,奖励有功将士、犒赏有功将士的妻儿、慰问死伤将士的家属,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魏国大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三年之后,吴起发布军令,开始正式反击秦国。当时魏国派遣战车500、精骑3000、步兵5万人,与秦国相比军队人数固然少,但是战斗意志远胜秦国。

第二次河西之战吴起以少胜多,大挫秦军东出意志,保全了魏国在河西地区的统治。这一场战争吴起的指挥固然重要,但是这一场战争的角逐更加倾向于政治上的角逐。魏武侯在吴起的建议下不断奖励三军将士,俗话说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经过强大的物质激励,秦国每次东出魏国就有数万将士自愿披甲作战,战斗意识远超秦国。当时秦国还没有发起变法,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措施,以至于百姓哀叹“有功不赏”一个磨洋工,一个拼命干,这两种作战态度就决定了两种军队的战斗力,孰强孰弱,一眼明了。

第三次河西之战

第二次河西之战打醒了秦国,秦献公即位之后就开始改革,通过废除人殉、迁都栎阳、刺激经济、推广军衔制度这一系列措施让秦国强大起来。这个时候魏国主力远陷中原战争的泥潭,秦国为了收复河西地区,发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战。在秦献公的带领下秦军挫败了魏、韩联军,秦将章蟜一路攻打到河东地区(石门地区)、庶长国则是攻打少梁地区的魏军,生俘魏国主将公孙痤。(ps:庶长是官位,国是名字)但随后赵国支援魏国,秦国无奈放弃河东地区。同年秦献公去世,秦国进攻锋芒停止。

第三次河西之战其实也是趁人之危,当时魏国和韩、赵两国在浍水地区展开会战,秦国趁魏军主力不在河西地区大举发起反击,不断收复失地。但是魏国战胜韩、赵之后,就开始把军事重心转移到秦国身上,同时赵、韩两国派出援军支援魏国,秦国很难抗衡三晋联军,因此双方陷入胶着状态。但是秦献公去世导致秦国短期无力东出,而魏国在河西地区还未彻底沦丧,因此有机会修筑长城,继续抑制秦国东出。

第四次河西之战

此时秦国已经完成了“商鞅变法”,国家变得十分强大,而魏国进入魏惠王时期,国家开始走下坡路。当时魏国经历了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魏国精锐部队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而且魏国的国力根本不支持魏国再打造一支精锐武卒,因此秦国再次发动河西之战。商鞅开始派军队收回部分河西地区,当时魏国无力抑制秦国东出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魏国在崤山一带修筑了长城,与函谷关相呼应,遏制秦国东出的时候同时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在解决东部战事之后,魏国开始反击秦国,并且在安邑地区与秦国交战交战,并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时秦国正在准备第二轮变法,为了避免战争进一步扩大,秦孝公与魏惠王修好,并且归还收复的所有魏地。

秦国经历了第一轮商鞅变法,国力确实变强大起来的,但是魏国仍旧是天下第一,就算经历了两次大败也照样力压群雄。在魏国的反击下,秦国逐步败退。同时内部需要展开第二轮变法,秦孝公也就和魏惠王修好了。

第五次河西之战

第二轮商鞅变法之后国家变得强大起来,但是秦孝公死后秦惠王上位,秦惠王车裂了商鞅,并且开始整肃秦国内政。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遣大军攻打魏国雕阴地区,经过两年的厮杀,秦国斩杀魏国主将龙贾,并且肃清了河西守军。次年,魏国迫于时势归还河西郡,秦国正式收复了河西地区。

魏国长期在中原混战,庞大的战争拖垮了魏国的财政,以至于魏国连重建魏武卒的军费都拿不出来。而且长期战争消耗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以至于魏国逐渐走下坡路。魏惠王好大喜功,没有在国内展开深层次的改革,以至于被秦国逐渐赶超。五次河西之战就是秦国国力强盛的表现,而收复河西地区意味着秦国成为“四塞之国”,从此走向东出的道路。

总结:五次河西之战就是魏国由盛转衰、秦国由衰转盛的体现,河西之战贯穿了魏国三代君主,在魏文侯时期秦国“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以至于三晋夺取了河西地区。军事背后其实就是双方政治的体现,魏国率先完成改革,国家经济、政治、军事都碾压秦国,因此河西之战十分顺利。魏武侯时期吃魏文侯的红利以及魏武侯勤于政事,魏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但是军事中心倾于中原地区,忽视了对秦国的占领。而秦献公在位时期秦国迅速发展,以至于开始反击秦国。

魏惠王时期双方都经历了重大事件,首先魏惠王在中原大败,国力十分衰弱;而秦国发起了商鞅改革,国家发展十分迅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原本魏文侯时期魏国政治碾压秦国,但是在秦孝公、秦惠王时期秦国的政治碾压魏国,因此在军事上双方攻守易形。河西之战结束之后,秦国开始东出,而三晋暴露在秦国的铁拳之下,魏国也开始走向衰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6664.html

地区,秦献公,魏文侯,东出,秦国,吴起,少梁,魏国,军队,河西之战,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秦献公,魏文侯,东出,秦国,吴起,少梁,魏国,军队,河西之战,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秦献公,魏文侯,东出,秦国,吴起,少梁,魏国,军队,河西之战,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