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血战疏勒城》观影笔记三:匈奴两万铁骑攻不下小小疏勒城的真相

《血战疏勒城》观影笔记三:匈奴两万铁骑攻不下小小疏勒城的真相

上一篇影评我们谈过,因为史书记载太过简略,导演为解释两万铁骑为何攻不下小小的疏勒城,便演绎出了许多不靠谱的攻城戏。既然导演的解释不靠谱,大家不妨跟我进行一场军事推演,一起来复盘一下当时实际情况。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双方兵力的对比。史书记载,耿恭作为戍己校卫,领兵数百,且退守疏勒城之前,已因支援车师国而损失300人。即便将文献中的“数百”以900人计,耿恭退守疏勒城时领兵也不会超过600人,所以电影中设定守城汉军只有300人。

不过,有一条重要的史料,总是被人们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即匈奴首次进攻疏勒城时,“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也就是说,面对匈奴人的进攻,耿恭招募数千人直接出城打散了匈奴骑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信息,一是耿恭的募兵能力很强,其临时招募的当地兵勇可达“数千”,因此,耿恭手中的兵力除了几百名汉军正规军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当地兵勇。二是能被数千名临时招募的兵勇冲散,说明当时匈奴的兵力优势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其实,匈奴所谓的两万大军并非全部都投入了到围攻疏勒城的战斗中,因为匈奴在攻击疏勒城的同时,也对关宠所在的柳中城、陈睦所在的西域都护府展开了进攻,以此推算,当时直接围攻疏勒城的匈奴大军最多也只有一万多人。

这即是说,当时疏勒城汉朝的守备军队数量应该在千人级左右,而匈奴围城的军队数量也不过是万人级,二者兵力的差距不超过十倍。按照《墨子·备城门》的说法,敌人10万,四面来攻,守城者大概一万人就足以应对,守城是以一当十。因此,至少在战争初期,千人级别的汉军足以据城而守,面对匈奴大军并不落下风。

准备攻城的匈奴军阵

接着,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双方的战略战术。先看匈奴,其作为游牧民族,虽精于骑射,但攻城能力却较弱。匈奴不仅缺乏攻城的装备与技术,也难以承受攻城所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因为所谓匈奴大军不过是松散的聚落联盟,其目标主要是劫掠财富,由于没有严格的集权制度作支撑,根本无法组织起惨烈的攻城战。所以在有汉一代,迄今无一处文献明确记载县以上城市被匈奴军队以作战方式攻克。匈奴的攻城能力不强,所以其面对城池最常用的战术是围而不攻,比如当年汉高祖刘邦遭遇白马之围,即便刘邦已是瓮中之物,但匈奴也未敢真正攻城。面对疏勒城,匈奴大军的战略亦是以围城为主,他们先将城中的溪水断绝,后来得知城中打出水井后,便自行撤军了。几个月后,匈奴大军再次围困疏勒城,并在车师国军队的协同下才敢于进行了攻城作战。不过,匈奴人的进攻都被击退了,甚至匈奴劝降的使者被杀后,匈奴也只能“更益兵围慕”,即派更多的人来围城。

面对围城,疏勒城守军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后勤补给问题。围城后期,疏勒城守军“吏士渴乏,榨马粪汁而饮之”,“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即以马粪汁解渴(图一),以皮甲弓弩中的筋革充饥。幸运的是,车师国皇后是汉人,在围城过程中,她不仅向疏勒城守军通报敌情,还经常向城内偷运粮草。即便如此,当汉朝援军达到疏勒城时,城内也只剩下26名守军,其他多数人应该都是死于饥渴。

图一:电影中的耿恭挤马粪汁而饮

让人不解的是,从考古发掘的疏勒城规模上来看,26人的守军连一面城墙都站不满,还谈何守城?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这26人所指应该只是汉朝正规军,并不包括当地的招募的兵勇和城中居民;另一方面,匈奴大军对城内的情况也并不十分了解,因为他们应该也是远远地对疏勒城进行监控,而非是一直水泄不通地死死围困着疏勒城,否则不仅车师国皇后无法接济守城者,汉朝援军也不可能直接进城与26人会合。汉朝援军与仅剩的26人撤出疏勒城后,匈奴人才发现并派兵对他们进行了追杀,以至于26人中仅有13人活着抵达了玉门关。

以上便是疏勒城保卫战的真相,即便双方兵力对比并非如电影所言的那么悬殊,即便战争的过程也并非如电影所演绎的那么神奇,但大汉军人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意志与勇气,千年之后依然让我们为之惊叹、为之感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71836.html

围城,耿恭,铁骑,笔记,匈奴,兵力,疏勒,观影,大军,攻城,观点评论,围城,匈奴,疏勒城,车师国,大军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围城,耿恭,铁骑,笔记,匈奴,兵力,疏勒,观影,大军,攻城,观点评论,围城,匈奴,疏勒城,车师国,大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围城,耿恭,铁骑,笔记,匈奴,兵力,疏勒,观影,大军,攻城,观点评论,围城,匈奴,疏勒城,车师国,大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