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战国初期,魏国在强盛时期一直坚持伐秦战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战国初期,魏国在强盛时期一直坚持伐秦战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又一个诸侯分裂割据的大变革时期,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分水岭。

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在晋阳之战中暗中联合韩、魏两家攻灭执政的智氏,随后又瓜分了晋国公室,最终三晋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此时齐国田氏也到了取代姜姓齐国的最后阶段。

田完九世孙,第十一任田氏宗主首领田和先是在公元前391年,放逐姜姓齐国最后一任君主齐康公于海岛之上,自立为君。之后又请三晋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帮助请求向周天子册封,于公元前386年,齐国田氏也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齐侯。

自此,燕、楚、秦、赵、韩、魏、齐七雄格局正式形成,这也标志着春秋时代彻底结束,从此进入各方面高速发展的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诸侯互相之间的兼并称雄战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升级,渐不可控。

与此同时,经过春秋争霸战争剩余的诸侯列国,为了谋求生存或是图强壮大,基本都在本国展开了改革和变法,其中尤以战国七雄开展的变法改革最为著名,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燕国乐毅改革、齐国邹忌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等。

魏文侯作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在战国七雄中实现变法改革,使魏国富强,随后向北攻灭中山、西攻秦国河西之地,又连败齐、楚等诸国,给魏国打下了大片疆土,而魏国也因此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首任中原霸主。

为此有条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当时处于强盛时期的魏国能一直坚持将战略方向放到西面的秦国,是否可以直接将秦国攻灭兼并呢?

紫陌个人看法:如果魏国君主在发展强盛起来后能暂时放弃中原战略,将重心完全投入了西面的秦国战场上,还是很有可能将秦国攻灭的。

毕竟秦国在阴晋之战中损失惨重,举国投入的五十万兵力不仅没有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还被魏国五万武卒一举击溃,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元气大伤的秦国已经无力再抵挡魏国的攻势,如果魏国在此时继续加大对秦国的攻势,大军压境,直取秦都雍城也未尝不能实现。

不过魏国能否完全占领秦国全境却犹未可知,毕竟秦国曾经也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

即便在春秋末期沦为了二流国家,多次被三晋击败,河西之地也成为了魏国的西河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算关中、渭水流域等地,秦国在西北边陲故地还有上千里的疆土,就算国都雍城沦陷,秦国还是有可能再次复国的,比如楚国(吴楚之战)、燕国、齐国、中山等疆土较多、实力较强的诸侯都有过再度复国的经历。

只要魏国没有彻底占领秦国全境,使秦人臣服,那么即便魏国能攻克秦都雍城,占领关中平原、渭水黄河流域等地,也不过只能灭亡秦国一时。秦人完全可以退回西北边陲故地,伺机而动,一旦魏国防守空虚,秦人便可以重新夺回旧地,再度复国。

魏国因何能灭亡秦国?(秦国与晋国以及三晋之间的战争)

秦国作为春秋时期四大强国的基础是秦穆公在位时向西发展,兼并西戎十余个部落国家,辟地上千里,稳定了大后方所奠定。然而称霸西戎,国力得到增强的秦国却依然不是中原霸主晋国的对手,即便趁楚国北上与晋国争雄之际,秦国偷袭晋国后方也是难得一胜。

而且晋国为了独霸中原,在晋献公在位时,就先秦穆公一步控制了崤山、函谷关及附近一带的战略要地,目的就是阻止秦国东出参与中原争霸。而秦国则一直孜孜不倦的想要东进中原图霸,结果与晋国的战争是胜少败多。

有关秦晋争霸著名的战争有:崤山之战、彭衙之战、辅氏之战、麻隧之战等,其中辅氏之战便是由晋国魏氏所主持,史称令狐文子的晋将魏颗曾在陕西辅氏邑大败秦军,并生擒勇猛善战的秦国名将杜回。而且在麻隧之战后,秦国损失惨重,导致元气大伤,数世不振,为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对晋国构成威胁。

而晋国解除东秦、西齐、北狄三面威胁后,南下与楚国争霸,在鄢陵之战携大胜而归,重整霸业,完全压制住楚国,进而实现了长期独霸中原的局面。以此可见,秦国在春秋鼎盛时期也不是中原霸主晋国的对手,而且还被晋国死死封锁在崤山以西,无法东进中原。

与此同时,秦国自称霸西戎的秦穆公死后,由于人才被殉葬,以及后世之君能力平平,力不胜任,导致秦国不断衰落,一直持续衰落了两百多年,就这样跌跌撞撞走完了春秋之路。直到秦献公即位后力行改革,对外用兵获得大胜,这才改变秦国自春秋中期以来被动挨打局面。

在秦国不断衰落的同时,晋国内部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晋文公重耳时期逐渐出现做大的十一个轮流执政的卿大夫家族,在经过长达近两百年的激烈斗争后,后来只剩下了智、赵、魏、韩四大执政家族,晋国六卿执政模式也变为四卿执政。

由于执政正卿智氏强行索地,最终赵氏联合魏、韩两家在晋阳之战中攻灭驱逐了智氏,并随后瓜分了晋国公室,自立为诸侯。但从晋国分裂而形成的三晋不仅没有放弃对秦国的封锁,其中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在进行变法内修完毕后,还将发展方向定在了西面的秦国,意欲侵吞秦之河西地,进一步窥视关中。

为此魏文侯启用善于用兵作战的吴起为攻秦大将,发起了对秦国的进攻。面对实力强大的魏国,以及善战的吴起,秦国节节败退,秦军重新构建的防线一次次被吴起率军攻破,被迫退守至北洛水以西,最终魏国全部占领了秦国的河西地区,魏文侯将此地设置为西河郡,任命攻秦主将吴起为第一任西河郡守。

之后吴起在任职期间,除了防备秦国来袭之外,就是改革魏国军制,训练士兵,首创武卒制度,以职业精锐士兵为准则,为魏国打造出一支训练有方、锐不可挡的重装步兵军队。

在吴起驻守西河郡期间,秦国为了收回失地,曾多次出兵进攻西河郡,但都以失败告终,秦国不仅无法东进中原,还因丢失的河西之地被魏国占领,成为了秦国的心腹大患。以此可见,秦国在当时的实力根本不是魏国的对手。

为此,秦国在公元前389年,秦惠公以举国之力征调五十万百姓组成大军再次进攻西河郡,意欲驱逐魏军,一举收复河西失地。尽管秦惠公的想象很美好,但接下来所面对的现实却很骨感,此时吴起已经训练精兵武卒数年,建议魏武侯实行赏罚严明的政策也有三年之久。

“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威震天下。”《吴子》

面对秦国的大军压境,数万新军武卒还未等吴起下令出征,就迫不及待的穿盔戴甲,想要奋勇抗击秦军,全然没有畏惧的神情,单看士气这一块,魏国就已经略胜一筹。等双方正式开战时,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魏军武卒也毫无惧色,只凭数次冲杀,便击穿了秦国五十万大军组建的军阵,之后在数次反复冲杀后,秦军大败而逃。

此战秦国失败也不难理解,秦军虽然人多势众,兵力处于绝对优势,但却严重缺乏武器装备,大幅衰落的秦国别说备出五十万完整的盔甲和兵器,就是人手提供一件青铜制造的兵器恐怕都做不到。

反观魏军却是清一色装备精良的盔甲和利器,盔甲从头到脚覆盖,兵器从前到后配备,且个个力大无穷,训练有素,指挥起来如臂使指。无法形成战力的数十万秦军面对魏国武卒精锐,一触即溃,且溃不成军,仅剩的残余军队最终落荒而逃。

魏国新式武卒一战成名,让天下诸侯闻之色变。反观秦国却遭到一众诸侯的鄙视,此战可谓是秦国的奇耻大辱,但秦国在一时之间却没有洗刷耻辱的能力。而且此战过后,秦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抵抗魏国的攻势。

如果此时魏国乘胜追击,继续加大对秦国的攻势,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一路直取秦都咸阳也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简单,因此魏国若是能一直坚持西向伐秦的战略,在鼎盛时期是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灭亡秦国的。

然而阴晋之战后,魏武侯并没有继续攻打秦国,为此错过了攻灭秦国的最佳时机。

那么《史记》、《战国策》等诸多史料中,为什么都没有关于阴晋之战的记载呢?

紫陌认为原因有两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帝后,曾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下达了焚书、禁书令,以强硬手段收缴《诗》、《书》、百家诸论,凡史书之中非秦史记载皆焚之。不过其中并未包括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类书籍。

“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

如此天下人便没有办法用古代的事情来批评诽谤秦朝,而阴晋之战对秦国来说则是奇耻大辱。而且秦孝公颁布的《招贤令》虽然没有明说,但也说到诸侯鄙视秦国,没有比这更大的耻辱。那么诸侯为何鄙视秦国,仅仅是因为秦国丢失了河西之地吗!想来应该不至于,毕竟各国谁没有吃过败仗,丢过先君打下的土地呢!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记》

可能指的就是秦国多次战败,未能收复河西失地,征集大军却又在阴晋之战中大败于数万魏国武卒,也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奇耻大辱。那么秦始皇统一六国,命负责编写记载历史的太史抹去这段耻辱历史也正常。

二、《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所写,而司马迁是秦国名将司马错的后代,撰写《史记》时偏向秦国一些也正常。《史记》都没有的话,其他史料可能也就没有记载,毕竟《史记》要比《汉书》和《战国策》成书要早。而且《汉书》的前半部分基本上就是以《史记》为蓝本,以及参考一些原始资料所编写,说是《史记》的续作也不过,而《战国策》也有借鉴《史记》。

此外司马迁为何要冒着得罪汉武帝的风险,也要为李陵求情游说呢?除了两人的之间的交情外,李陵的先祖也是秦国名将,便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秦将李信,两人都是秦国名将后代,关系好或许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魏武侯之所以没有继续攻打秦国,主要原因有五点:

一、魏武侯自阴晋之战大败秦国后,便没有再将其放在眼里,或许认为秦国已经是沦为偏安于一隅的老弱小国,不足为惧。又或许魏武侯从其父亲在位时攻取秦国河西之地后就已经开始轻视秦国。

二、魏武侯更重视魏国的中原霸权,将战略重心放在了中原战场。

三、在阴晋之战结束后不久,攻秦主将及西河郡守吴起由于受到魏武侯的猜疑,被迫离开了魏国,之后便在楚国展开了吴起变法。

四、魏武侯在阴晋之战不久后,开始干预三晋同盟赵国朝政,竟然帮助叛乱赵国的公子朝攻打赵国,此举与同盟赵国闹掰,三晋同盟逐渐瓦解,魏国自此再也无法专心参与对外战争,加上之前南征北战结仇于诸侯,使得秦国压力大减。

五、阴晋之战不久后,流亡在外的秦献公回到秦国夺取了君位。而秦献公回国即位之前,曾流亡魏国长达近30年时间,是魏文侯和魏武侯收留了他,正是这三十余年的恩情,秦献公在回国夺位前给予了魏武侯一个保证:魏武侯在位之时,秦国不与魏国为敌。

虽然魏武侯没有达到操纵秦国,建立亲魏的政权,但对于魏国收留三十余年的秦献公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对于秦献公的保证也是比较相信的,这也让魏国放心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中原。而秦献公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也确实没有对魏国用兵。

除了秦献公对魏武侯作出的保证之外,还有两点原因:一,秦国在当时已经相当衰落,而且在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数次更换国君,导致国内动荡;二、秦献公需要一定时间来安定动荡混乱的朝局,并需要挽回秦国不断衰落的局面。

只有做到了这两项,秦国才敢言对外用兵,为此秦献公回国即位后就开始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比如废除实行数百年之久的活人殉葬制度,挽留人才、为军事需要,迁都栎阳、规范商业,抽取税收、相五编伍,重制户籍、推广县制,加强集权等,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魏文侯时期进行的李悝变法。

在阴晋之战后,魏国没有再对秦国用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秦国新君的是秦献公,如果换成了其他秦国君主,恐怕以战著称的魏武侯不会轻易放弃西向战略。

秦献公也利用这一机会,加紧发展,提升国力,这一改革就是十余年时间。等秦国完成改革后,魏武侯也于不久后去世。秦献公便想对外用兵,用胜利重新提高秦国在诸侯之间的地位,改变秦国继续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了方便作战需要,还特意将都城迁到了栎阳,但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合适机会。

“魏惠王五年,与韩会宅阳。为秦所败。”《史记》

直到几年后,秦国终于迎来了合理对外用兵的理由,公元前366年,魏惠王与韩懿侯在宅阳举行会盟,重新结为同盟,意欲攻打周都洛邑,图谋东周王室,秦献公便以出兵勤王为由,在洛邑附近打败了魏、韩两国联军。秦国凭借此战,不仅得到了周显王的赞赏,也提高了在诸侯间的地位。

这时三晋同盟基本上已经彻底破裂瓦解,魏国对外用兵,就不得不考虑曾经的三晋同盟韩、赵两国会不会趁机下刀子。而且此时秦国不仅改变了衰败之势,实力还大幅提升,有了一定的自保之力,在秦献公时期,秦国就曾多次击败过实力强大的魏国。

魏国攻灭秦国的难度也呈几何式上升,往后只会越来越难,尤其是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之后。而且魏国也失去了攻灭秦国的机会,毕竟要想攻灭秦国需要出动大规模兵力,但三晋同盟已然破裂,魏国恐怕不敢冒着赵、韩趁机偷袭的亡国风险去做赌。

因此自三晋同盟瓦解,秦献公回国即位进行改革后,魏国便失去了攻灭秦国的机会,甚至可以说已经失去灭亡秦国的能力。

若魏国攻灭秦国后,秦国能否再度复国?

若是魏秦阴晋之战后,魏武侯乘秦国无力抵挡的时机,加大对秦国攻势,一举攻入关中平原,攻克秦都雍城后,秦国还能否再度复国呢?

紫陌认为是可以的,但前提秦国要保留一定的有生力量,比如君主或宗室之人起码要有人健在,文武百官有一定的班底等,而且国君也需要是类似于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等那样贤能的明君才行。只要具备这些必要条件,秦国基本是完全可以再次复国的。

秦都雍城沦陷后,秦人可以先迁回西北边陲故地再从长计议,也可以伺机而动,不断蚕食收复失地。秦国后来称雄于诸侯,除了有贤君治理使国家强大之外,还得益于秦国的地理优势,是四面都有屏障作为依托的国家,这也是秦国可以借助复国的资本。

秦国曾经凭借一块不到五十里的封地起家,在西北边陲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惨淡经营,得以适应当地恶劣环境,实力不断增强,后正式成为诸侯,击败岐山以西土地上的诸戎,将该地纳入秦国版图。后又称霸西戎,辟地千里,稳定了大后方,成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这些不正说明秦人坚毅耐苦,以及对开疆拓土的热情吗!

事实上,秦魏阴晋之战后,魏武侯就因犯下战略性错误,导致三晋联盟瓦解,为此给了秦国喘息之机,压力大减。魏国从此不但失去了灭亡秦国的机会,连中原战略也因三晋同盟的破裂而受到掣肘,以至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被齐国两次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国也因魏武卒精锐主力损失惨重而走开了下坡路。

随后秦国趁机和赵、齐等诸侯不断夹攻,魏国则开始不断衰落。与此同时,秦国却在不断壮大变强,自秦孝公重用从魏国走出的人才商鞅,实行变法改革后,国力便与日俱增。之后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终于从魏国手中收回了全部的河西地区(雕阴之战),而帮助秦国收复失地的人也是从魏入秦,有着犀首之称的公孙衍。

同样鞍前马后,为秦国奔走列国游说,促使各国亲善秦国的张仪也是魏国人,还是魏国旧都安邑生人。之后秦昭襄王时期的秦相范雎也是魏国人,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四代秦王的大秦相邦吕不韦也算半个魏国人。因为卫国之前是魏国的附属国,而魏国霸业衰败开始的桂陵之战的起因,便是赵国攻打魏国的附属卫国,这也是魏、赵关系彻底破裂,三晋同盟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这些从魏国走出来人才却最终成就了秦国,正是得益于这些人才的辅佐,秦国才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国力最强的诸侯,而魏国也成为秦国统一六国战争中的垫脚石,魏国的灭亡,则使秦国进一步得到增强,继灭亡魏国之后,秦国又攻灭兼并了楚、齐两大强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结语:

只要秦人共赴国难之心不灭,血不流干、誓不休战的勇气还在,包括魏国在内的诸侯列国便无法彻底灭亡秦国。“潜龙”终将会有升天之时,哪怕时间短暂,但也刹那芳华,其转瞬之间的光辉也会如烟火一般绚烂而永恒地存于历史之上!

大家对本文观点论述怎么看?可以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72371.html

关中,战略,诸侯,秦国,春秋,中原,战争,魏国,强盛时期,晋国,消息资讯,秦献公,秦国,魏武侯,魏国,晋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中,战略,诸侯,秦国,春秋,中原,战争,魏国,强盛时期,晋国,消息资讯,秦献公,秦国,魏武侯,魏国,晋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中,战略,诸侯,秦国,春秋,中原,战争,魏国,强盛时期,晋国,消息资讯,秦献公,秦国,魏武侯,魏国,晋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