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历史上最有诚意的人才招聘广告,应该也不会是之一,当属秦孝公的“求贤令”。其中有一句特别实际的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用当今社会的时髦话来解释,就是只要你能帮我实现目标,想要什么都可以给。

“求贤令”一出,一个奇人空降秦国,带着经过实践检验的改革理论,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开启自上而下的变革,帮助秦国走上了战国版的“强国之路”。

此后,来自各诸侯国的人才陆续加入,为秦国的富强添上一笔又一笔,终于促成了大秦碾压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秦孝公的这一封“求贤令”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各国的人才相信并义无反顾地与秦国君王达成合作呢?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一、“求贤令”的语言魅力

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子尚且不言父过,高高在上的君王自然也不会轻易作出自我反省,但秦孝公则不,他恳切地总结了前人所犯的错误,将问题直接摊开在世人面前。这一封“求贤令”最直击人心的,大概就是对祖上过失的不回避。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在秦穆公的努力下,秦国曾经辉煌过,也曾得到过春秋霸主的地位,什么原因让秦国成了东方六国眼中的夷狄呢,是连续几代君主的乱政所致。

发布求贤令的原因,也不是秦孝公自己想要成就事业,而是秉承先君遗愿,“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秦献公有着光大秦国的志愿,只可惜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实现,所以秦孝公要帮助父亲完成他的心愿。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在这封“求贤令”中,秦孝公就不只是秦国国君,他还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更是一个敢于替先辈承担错误的后人,个人形象的提升让“求贤令”的可信度和荣誉感加倍增长,再加上最后一句的硬承诺,妥妥的最佳招聘启示。

二、打开官场直通车

春秋战国时期的求职路是非常窄的,即便在秦穆公时期享有盛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也是兜兜转转四处碰壁,好容易在虞国做了大夫,却随着国破被俘而成了奴隶。

等到秦穆公了解到他的贤名,用计将人换回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岁的高龄。

1、让贤才自己送上门

“求贤令”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对人才起到了召唤作用,让人才自己送上门来。

一改以往由贵族垄断官场的旧习,也减少了君主寻访贤能的信息阻隔,为有志之人打开了官场直通车,只要你真的有能力,就可以自荐参加君王的面试。

这个就很有超前意识,与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企业招聘很相似,如果让一个企业的老总去寻求人才,无异于大海捞针,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还是其次,付出的时间与金钱的投资也非常巨大,但招聘启示一出,大批求职者投来简历,企业就只需要“守株待兔”。

秦孝公很快就守到了他需要的人才——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看到招聘文书,自然就想到了到秦国寻求机会,“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然后经过几次君王面试,终于得到重用,开始实行变法。

2、目的明确,来者无悔

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目的——“强秦”,对于每一个看懂的人来说,选择去秦国就意味着与自己的国家为敌。战国时期纷争不断的情况下,自然就能筛掉一批既想获得高官厚禄,又不敢给自己的国家制造威胁的人才。

历史上有很多的阳谋,“求贤令”应该也算其一,秦孝公明晃晃地将自己的人才抢夺计划亮了出来,也将自己的野心直接告诉各国。从“求贤令”发往各国开始,从各国启程赴秦的人才都心知肚明,这将是一个代价很大的“无悔”合作。

面对秦孝公的四处挖人,各国君王也根本没办法作出回应。本国的人才不可能真的全部用起来,找都找不到;找到的又不能真如公叔痤所言杀掉,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封锁消息更不可能,皇家之间通婚不绝,质子往来不断,根本封锁不起来……

二、厚赏之下,必有应者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是求贤令中最实际,也是最有杀伤力的一句话。

“尊官”与“分土”对于有才学的没落贵族来说,有着近乎于天然的吸引力,做得高官获赏爵位,不仅家族能得到振兴,子孙还可享受余荫。

1、一人起则全家兴

还是从商鞅的实例来说,他本是“卫之诸庶孽公子”,在魏国的时候虽然受到公叔痤的认可和临终举荐,却并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

等到他在秦国开启变法,获得认可之后,“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从卫鞅到商鞅的称呼变化,就始于这片封地。

在科举考试之前,人们获取官位和爵位的渠道并不多,更不用说在等级更为森严的战国时期。

秦国的“求贤令”对于世人来说,给出的已经是最好也最快的回报,一个可以改变自己和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有什么理由不去争取呢。

2、有才之人的不得不为

来自卫国的公孙鞅在魏国求职时,公叔痤认可他的能力,却直到临终之时才向魏王举荐,还不忘附了一句说明,“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史记·商君列传》)。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有才之人的求职环境有多恶劣,不得重用和杀生之祸就在一念之间。

好在公孙鞅的运气不错,魏王只以为公叔痤老糊涂了,没把他的话当真,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隐患。几年后,魏惠王面对秦强魏弱的局势,不得不发出悔恨的感慨:“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倘若他真听了公叔痤的话,羽翼未丰的公孙鞅又哪里逃得掉。

三、后代子孙的贯彻力度

秦孝公的“求贤令”就像一块敲门砖,砸出了有志之士与大秦帝国的连接纽带。

而自他开始,后世的每一代君王都贯彻执行着同样的用人标准,不拘泥于身份与籍贯,引进了各行各业的大批人才,既有指点朝政的名相,也有致力于生产生活的巨匠……

1、言出必行的榜样力量

商鞅在变法之初有一个很有名的“言出必行”的故事,就是南门立木。他命人在南门放了一块木头,然后发出嘉奖令,谁能扛到北门去,就给丰厚的奖赏。这种事看起来很荒谬,当然就很少有人去信,商鞅索性提高了奖赏,结果真有人去扛了,也真拿到了赏钱。

看起来很不值一提的小事,却达到了巨大的效果。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告诉秦国的百姓,这位新上任的左庶长是说话算数的,这样一来变法自然就能被信服。在加上变法过程中有碍进程的太子一方都得到惩戒,谁还敢对变法再持有怀疑和不遵从的想法呢。

秦孝公和商鞅一起将“言出必行”做了完美的兑现,秦孝公敢在“求贤令”中许下重诺,也很快给了兑现,促成了“商鞅变法”的执行,而由商鞅开启的法治也得到了后世帝王的执行,尽管因为得罪了继任者,商鞅很快就被杀,但秦惠文王执行的是人亡法不灭。

2、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

商鞅立马拿出的扛木头奖励,以及秦孝公很快兑现的“尊官”与“分土”,都向前来求职的和准备来求职的人释放了一个信息,在秦国只要你有能力并得到认可,就可以很快实现目的。秦孝公是这样,秦惠文王是这样,后世的每一代君王也是如此。

后代君王是怎么做的呢?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魏人也”;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魏人也”;秦庄襄王的相国吕不韦,卫国人;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楚国人。这几个人都是秦国强国路上的重要推手,也都是只有在秦国才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

在用人方面还有一个小插曲,秦国人发现修筑郑国渠是一场阴谋,旨在耗竭秦国的实力,而郑国本人除了是水利专家,也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就给秦始皇上书,“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史记·李斯列传》)

解决这件事的,是也在被驱逐之列的李斯,他在《谏逐客书》中就引用了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在强秦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直接指出,“逐客以资敌国”,将客卿驱逐完全就是削弱自己而强大敌人,成功让秦始皇废除了逐客令,最后果然在李斯辅佐下一统天下。

四、结语:

秦孝公只用一纸“求贤令”,就让秦国的崛起之路再无人才之忧,从一个东方六国不带着玩的“夷狄”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秘诀就在于此:开通了最方便的求职门路,而且以最大的诚意、最现实的回报延揽人才,有能者谁会不爱呢!

参考文献:

《史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74741.html

招聘,秦孝公,秦穆公,浅析,崛起,秦国,官场,人才,入手,自然,消息资讯,秦孝公,公孙鞅,商鞅,求贤令,秦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招聘,秦孝公,秦穆公,浅析,崛起,秦国,官场,人才,入手,自然,消息资讯,秦孝公,公孙鞅,商鞅,求贤令,秦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招聘,秦孝公,秦穆公,浅析,崛起,秦国,官场,人才,入手,自然,消息资讯,秦孝公,公孙鞅,商鞅,求贤令,秦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