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赵长平之战,如果赵国把赵括换成李牧,结局会如何?

秦赵长平之战,如果赵国把赵括换成李牧,结局会如何?

在战国中后期,赵国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实力得到迅速增长。并且赵武灵王带领新建立起来的骑兵部队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多次胜利,为此赵国成为除秦国外,当时国力最强的国家,一跃成为关东之国之首。

秦国虽然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与日俱增,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之威更是独步天下。但国势大盛的赵国,在国力和军事上也不逊色于秦国多少,为此也成为周朝境内诸国中唯一可与强秦抗衡的超级强国,对秦国而言,实力强劲的赵国可谓成为东出的最大阻碍。

为此,秦赵两国相互试探,开始了明争暗斗,但赵国名将名臣辈出,数次击败秦军,声威在关东诸国一时无两,无论是“渑池之会”,还是“阏与之战”,秦国都没有从赵国手中讨到任何便宜。尤其是阏与之战,秦国派大将胡阳率领十余万精兵进攻赵国阏与,结果被赵奢率领善射骑兵大败。

此次战役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第一次在大规模野战中遭遇大败,而赵国凭借这次大胜不仅解除了阏与之围,还使强秦向东兼并的兵锋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多年之内都不敢轻举妄动。直到“上党之战”发生前,秦国近十年都没有再进攻赵国,以此也能看出赵国的军事实力确实很强大。

然而继上党之战升级扩大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却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面对抗。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四十多万军民几乎被秦将武安君白起斩首坑杀殆尽,全国大半青壮年都埋骨长平战场,为此赵国元气大伤,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而秦国则凭借此战奠定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只剩下时间问题。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赵孝成王用初出茅庐的新将赵括代替了久经沙场的大将廉颇。

赵括虽然是大败秦军于阏与的名将赵奢之子,自幼也熟读兵书,若论军事理论,赵括的战阵推演可谓是“举世无双”,即便其父赵奢都难不倒他。但赵括缺乏实战经验,而战场形势又千变万化,只靠兵书理论或许应对小规模的战役没有问题,却不足以应对大规模战役,赵括只会熟读其父遗留的兵书,却不懂得战场上更需要的是灵活应变。

所谓“知子莫若父”,赵奢虽然曾经和其子赵括谈论用兵策略时没有难住儿子,赵括也是对答如流,但赵奢并没有说儿子好,还对赵括的母亲说道:“赵王不任命儿子当主将也就算了,若是一定要任用他做主将,那么让赵军被打败的人一定是他。”。

《史记》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结果也确实如赵奢预料那样,赵括被赵孝成王任命为赵军主将后,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赵括自己也战死沙场,最终死于秦军乱箭之下。之后数十万赵军都投降了秦国,不过他们并未被秦国接纳,也再未回到故国,而是被武安君白起下令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多名娃娃兵回国报信。

长平之战四十多万的伤亡惨败让赵国举国震惊,从此也失去和秦国全方面抗衡的资本,最终被秦国所灭。为此有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赵孝成王没有用赵括,而是用名将李牧做赵军主将,那么长平之战的结局会如何呢?

虽然此时李牧还未闻名于列国,但也是赵国的一位优秀将领。根据李牧之后指挥的“大破匈奴之战”“宜安之战”“番吾之战”等战役来看,李牧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并不下于秦国的武安君白起,而且李牧在实战方面几乎没有不足,不仅善于防守,也更善于进攻。

如果赵孝成王任命李牧为赵军主将指挥长平之战,就理论而言,秦昭襄王即便暗中用白起换下王龁,秦军也很难打赢此战。毕竟李牧在“大破匈奴之战”中就曾用过“诱敌深入之计”,自然不会轻易中了同样的计策,白起要想取胜,也只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李牧指挥的赵军。但两人的实战指挥能力不相上下,双方兵力也没有到了相差悬殊的地步,故而秦军很难取胜。

不过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便赵孝成王任用李牧,赵国也难以打赢长平之战。这并非是李牧的军事才能不如武安君白起,也不是赵军的战力不如秦军,此战的关键在于双方国力。

长平之战这种超大规模的战役,除了对比双方统帅、兵力、战力之外,最终比拼的还是两国的国力。赵国在经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取得多次胜利后,虽然在国力上仅次于秦国,但毕竟还是和秦国有所差距。如果赵国无法弥补国力上的不足,比如得到诸侯的帮助和支持,那么最终还是无法打赢长平之战(这点后文具体解释)。

除了国力不足的问题外,还需要注意一点,实际情况是李牧根本无法参与长平之战,即便赵孝成王有心任用李牧,但也是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李牧为何无法参与到长平之战?

根据史料记载,李牧是在约公元前244年才调回朝中,开始参与中原战事,也就是赵悼襄王继位元年。而在此之前,李牧一直驻守在赵国北部边境的代地雁门郡,以防备匈奴,故而长期镇守赵国北境。

《史记》记载:“李牧者,常居代雁门,备匈奴。赵悼襄王元年,使乐乘代廉颇,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

赵孝成王去世后,其子赵悼襄王(赵王偃)刚继位就听了宠臣郭开的谗言,直接就派乐乘(原燕国将领,与大将乐毅同族,后被赵军俘虏,投靠赵国,被赵孝成王封为武襄君)代替了廉颇,并解除了廉颇的将军职位。

廉颇心想:“吾为赵国转战四方,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军功,如今新君却用燕国降将乐乘来代替本将,偌大一个赵国却没有老夫的容身之地。”,转念又想:“即使我不做将军,也决不能让乐乘这个燕国降将来取代老夫,岂能这般羞辱于我。”

廉颇由于受到排挤和羞辱而发怒,于是攻打乐乘,迫使其逃走。而此举也让他无法再待在赵国,于是前往魏都大梁城,投奔了魏安厘王(信陵君魏无忌之兄长)。

此时李牧已经大破匈奴,基本稳定了赵国北部边境,由于中原战事需要,赵王偃便将李牧调回了朝中,在次年,就命李牧带兵攻打燕国武遂、方城二城。之后由于秦国加大了对赵国的攻势,李牧的后半生便以抵御秦军为主。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用别人代替李牧镇守赵国北境不行吗?这样李牧不就有机会参与长平之战了吗?

赵国用别人代替李牧镇守北境不行吗?

事实上赵国北部边境没有李牧镇守还真不行,赵王之前也曾用其他将军代替李牧领兵镇守,结果边军伤亡很大,生活在北境的百姓也无法安心种地。

李牧镇守赵国北境的前十几年并没有出城主动与匈奴等胡人交战,为了防止匈奴来袭,李牧每天都会派出很多侦察兵打探敌情,并派兵日夜看守着烽火台。一旦匈奴派兵来袭,就点燃烽火预警,然后赶快退入营垒固守,为此还专门制定了一项规章制度:“如果胆敢有出城与匈奴交战者就斩首”。

《史记》记载:“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李牧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先杀几头牛犒赏士兵,然后开始训练士兵骑射等本领,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匈奴对于采取固守不出城交战的李牧也无可奈何,就放出风声说李牧是个胆小怯懦的人,随着谣言四起,边军中也有很多士兵也认同了匈奴的看法。

远在都城邯郸的赵王也听说了李牧和边军的情况,开始坐不住了,就派人谴责李牧,让他带兵出击匈奴。不过李牧却当作耳旁风,还和以前一样,每天照常宰牛犒赏士兵,也继续让士兵练习,但就是不出城与匈奴交战。这下激怒了赵王,于是就召回了李牧,让别人代替他领兵镇守北境。

《史记》记载:“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

结果李牧走后,赵国北方边境却不像以往一样安宁。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中,虽然新任将领在匈奴每次侵犯时都带兵出城交战,但大多都是赵军失利,不仅伤亡损失了很多士兵,北境百姓也无法安心耕田种地和放牧。

这下赵王又坐不住了,心想:“还是李牧驻守北境才行”,只好再次请李牧担任北境主将,并默许了李牧之前的管理方式。李牧这才前往雁门郡担任主将,之后几年还和往常一样,每天继续宰牛犒赏士兵,以及训练士兵骑射本领。

匈奴见李牧一来又得不到一点好处,就又放出风说李牧胆小怯懦。不过边军却不再这么想自己的将军,而是心中过意不去,因为李牧每天依然继续赏赐,对士兵的待遇很优厚,他们却无法报效,为此渴望让李牧带领他们跟匈奴打一仗。

李牧见时机已到,便不再固守,开始主动进攻匈奴,因为此时李牧只要出兵进攻,获胜基本是十拿九稳。

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十余年的固守不出,已经成功让匈奴认为李牧胆小怯懦,故而会产生轻视心理,从而在不经意间会大意疏忽,这便是李牧的优势之一;二、李牧虽然一直坚守不出,但十余年来并未放弃对士兵的训练,边军的骑射等本领已经不输于自幼从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甚至有过之而不无及;三、李牧十余年连续不断的赏赐,让士兵都渴望与匈奴一战,不管是报效国家,还是想回报李牧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此时边军战意高昂,士气正盛。

《史记》记载:“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大纵畜牧,详北不胜,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陈奇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除了这三大优势之外,李牧还精心挑选出上千辆战车,万余匹战马,以及十万善射士兵和五万精兵勇士,并且进行了演练。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李牧想的不仅是获胜,而是大胜,甚至全歼匈奴主力,在此基础之上,边军几乎是必胜无疑。

但李牧还采取了战略战术,先是在两侧和周边埋伏了多股奇兵,然后用布满原野的牛羊和数千人的小股部队诱敌,匈奴单于果然带领主力入侵,结果被边军尽数包抄,大败匈奴主力,此战最终斩杀十余万人,匈奴元气大伤,单于向北逃亡,之后十余年都不敢再接近赵国北部边城。

此时秦赵两国因上党之争引发的长平之战早已结束,继长平之战后爆发的邯郸之战也已过去十余年。而李牧在长期镇守赵国北境,防备匈奴侵扰的同时,也错过了参与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机会。

即便赵王当时想要任用李牧参与中原战事,也不得不考虑北部边境的安危,毕竟北境离不开李牧。或许赵国也有将领能胜任而代替李牧,但李牧已经镇守雁门郡多年,对当地和匈奴已经十分了解,因此可以说李牧是镇守赵国北部边境的最佳人选,故而也无法参与长平之战。

虽然真实历史上,李牧无法参与长平之战,但我们依然可以假设一番。

如果赵国把赵括换成李牧,长平之战的结局会如何?

就李牧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来看,如果赵王将赵括换成李牧,秦军难以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国,更不可能全歼,即便是秦将武安君白起亲自指挥也不行。但从当时秦赵两国的实力实际情况来看,即便换上李牧,赵国最终还是会落败,当然结局会好上不少,起码不会全军覆没,保留一半应该是没问题。

赵国若是没有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的话,那么在不久后发生的邯郸之战中,赵国不向楚、魏两国求援,单凭赵国留存的实力也能击退来犯的秦军,解除邯郸之围,最终也能延缓赵国被秦国灭亡的时间,这便是李牧指挥长平之战能起到的作用和结局。

毕竟数十万大军的伤亡即便对当时强大的秦国来说也会伤筋动骨,元气大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恢复。

先说前者,从上文李牧指挥的“大破匈奴之战”中便能看出李牧的实战指挥能力,赵国出击边军十五万,匈奴主力也是十余万,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匈奴主力却被李牧率军斩杀十余万,几乎全歼,这也是李牧的成名之战。

对比善于歼灭战的秦将武安君白起,赵将李牧同样善于此道。从战略战术来看,李牧指挥的“大破匈奴之战”与白起指挥的长平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诱敌深入,进而用事先埋伏的伏军包抄,再给予重击,最终完成歼灭。

《史记》记载:“秦攻赤丽、宜安。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

之后赵王将李牧调回朝中,开始参与中原战事后。李牧又率军连却秦军,宜安之战(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便是最好的例子。在宜安之战中,李牧先守后攻,俘获秦军留守兵力和全部辎重,最终在正面战场大破秦军,并全歼,李牧也凭借此战因功受封当时武将之最高殊荣武安君封号。

不过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赵国同样也在不断伤亡,以至于军事实力不断削弱,在宜安之战不久后的番吾之战中,李牧也只能先率领主力奔袭各个击破,先是在赵国北面番吾击退来犯秦军,进而再反击南面的秦军,随后跟踪追击,不过由于兵力不足,最终只是将全部秦军驱逐出赵境。

秦军此次战败也让秦王嬴政大吃一惊,万万没有想到李牧竟有如此高明的实战指挥才能。由于进攻受阻,秦军又伤亡巨大,为此嬴政和大臣商议之后,将主攻方向调整为韩国。韩国也成为被秦国第一个攻灭的国家,而促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赵国有名将李牧坐镇,不然赵国恐怕将会成为秦国第一个攻灭的国家。

通过李牧指挥的这几次战役,也能看出李牧的实战指挥能力不下于白起,甚至有过之而不无及。故而李牧若是指挥长平之战,秦军则难以取胜,毕竟秦赵双方兵力相差不多,在李牧高明的指挥之下,最终将秦军击退也是理所当然。

《史记》记载:“秦攻赵,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不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赵国无论换谁担任主将,最终也难以改变战败的结局。因为在长平之战正式爆发前的上党之争时,赵国就出现了国力逐渐不支的情况,为此曾向齐国借粮,但齐王建并没有帮助赵国。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李牧的实战指挥能力再高,在粮草、军械短缺的情况下,也无法击退秦军。毕竟秦军握有三大优势:兵力比赵军多、粮草补给充足、战力又很强大,为此赵国最终还是会落败。

结语:

赵国要想打赢长平之战,除非诸侯能给予帮助和支持,共同对抗秦国,这样才能改变秦赵双方局势,从而击退秦军。当然若是在李牧指挥之下,赵军不会全军覆没,白起要想全歼赵军,同样会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而这恐怕是秦昭襄王无法接受的,故而会及时收兵,“点到为止”!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74743.html

长平之战,结局,赵孝成王,国力,李牧,赵括,秦国,赵国,军事,秦军,消息资讯,长平之战,李牧,秦国,赵国,秦军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长平之战,结局,赵孝成王,国力,李牧,赵括,秦国,赵国,军事,秦军,消息资讯,长平之战,李牧,秦国,赵国,秦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长平之战,结局,赵孝成王,国力,李牧,赵括,秦国,赵国,军事,秦军,消息资讯,长平之战,李牧,秦国,赵国,秦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