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春秋历史之郑国兴衰史

春秋历史之郑国兴衰史

公元前806年, 西周王朝中兴之主周宣王, 将国度镐京附近的郑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姬友,建立郑国。姬友就是郑国的第一代国君郑桓公,当时的郑地并不是今天郑州一带,而是在现在的陕西渭南华县一带,当时属于王畿之地(即周王室直接统治的京城附近的地区)。

郑桓公和周宣王都是搞出“国人暴动”的历史名人周厉王的儿子,和西周初期的姬姓封国相比,郑国在和周天子的血缘上要远比这些老亲戚近,加上封国本来就在西周国都附近, 因此郑国的国君在周王朝的事务上要参与的更多。

郑桓公尽管有自己的封国, 但他实际的上班地点一直都在朝廷,周宣王死后, 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即位, 作为叔父的郑桓公被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司徒,负责掌管土地、人口和教化, 当时的国家大事无外乎就是军事和民政, 从这个角度翻译过来, 郑桓公相当于今天的总理级别了。按照这个惯例, 司徒一直大多数时候都是由郑国国君来担任,一直到双边关系恶化。

公元前774年,少年天子周幽王的败家本事已经逐渐公开化,王朝隐藏着衰败的危机,郑桓公担心殃及池鱼, 因此在太史伯的建议下, 让自己的儿子掘突,带着礼物贿赂当时的郐国和东虢国,得到了两国送出的十座城池,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新密和荥阳之间的位置。郑桓公于是将家产和人口集体安置到这十座城池一带, 为后来郑国立足做足了准备。

771年, 西周王朝爆发犬戎之乱, 申候引犬戎军攻破西周镐京, 周桓公拼死保着侄子周幽王, 被乱军杀死。郑、晋、秦、卫等国联合击退了犬戎军队,第二年, 鉴于镐京毁于战火,王畿之地又反复被犬戎骚扰, 诸侯们保着周平王迁都洛阳。郑国的第二代国君郑武公掘突也顺势将封国正式迁到当初老父亲从东虢国和郐国讨得的十座城池。

郑武公二年, 郑国灭掉郐国, 四年, 灭东虢国, 从当初寄人篱下,到鸠占鹊巢, 郑国大概用了六年, 完成了华丽转身。

而新都城郑地为了区别原来的郑地, 在后来得名新郑, 大概在公元前395年左右(有争议),总之新郑一词从此两千多年未改,而后来的郑州得名“郑”字,则是因为处于郑国腹地得名,而非郑国国都。有趣的是, 最早的“郑”字的起源的那个地方, 现在却变成了华县。

言归正传, 郑国兼并东虢国和郐国以后, 国力已经非同一般, 作为一个空降封国, 郑国很快与这一地区原来的封国发生了生存空间的争夺。这是春秋初期郑国在国际争端中非常活跃的主要原因。当时的秦国忙着在西方收拾犬戎,而晋国则忙着内乱(曲沃代翼),楚国此时还在南方拓展,所以此时的郑国可以说是中原地区最跃跃欲试的一股力量, 所以此时的郑国的主要对手是周围的卫国、宋国、陈国、蔡国。甚至一度包括了自己的老大周天子。

一 郑庄公小霸

郑武公去世以后, 姬寤生即位为郑庄公,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在国际上活跃的不行,我们熟悉的秦国后来蜂行的远交近攻的战略, 被郑庄公玩的风生水起。 郑国主要通过于东方的齐国、鲁国结盟, 来攻打相邻的宋国、卫国、陈国、蔡国、许国。最弱的许国很快就沦为郑国的傀儡。

相邻的许国最先成为被郑国兼并的对象

这一时期的国际局势主要在一群中原诸侯小国之间演绎,唯一能算得上大国的只有东方的齐国, 但是齐国在这一时期的国际事务上主要扮演郑国的盟国的角色, 郑国要打谁, 齐国就跟着打谁,一时之间,让人觉得历史好像出现了错觉。

郑庄公的前二十二年, 关于他的事件记载不多, 但我们几乎可以推测出此时的郑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 史载郑庄公时期精于治国,重农抑商 ,郑国在这一时期从一个空降过来的效果, 逐渐具有了向周围拓展土地的实力 ,这也成为后来郑国不断与周围诸侯爆发冲突的物质基础。而郑国的强大也逐渐引起周边邻国宋、卫的不安,因此他们也乐于团结起来压制郑国的发展。

这就是这一时期的矛盾主线, 即扩张和反扩张的矛盾。

郑庄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722年 ,故事首先从郑国国内开始, 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发动叛乱, 随即被郑庄公平定,姬段的儿子公孙滑跑到卫国避难,向卫国国君卫桓公控诉他伯父对他的迫害。于是卫国主动为公孙滑“伸张正义”,出兵攻打郑国, 占领的郑国和卫国相邻的廪延(今延津县附近)郑庄公以周天子的名义联合几个小国反击卫国, 迫使卫桓公签订城下之盟。

过两年,公元前719年, 卫桓公被自己的弟弟州吁杀掉, 后者自立为君, 卫桓公也成为春秋以来第一位被弑的国君, 此后弑君开始成为常态。

州吁篡位以后, 为了转移内部矛盾,组织陈、蔡、宋、卫四国联军, 将郑国堵在东城东门胖揍五天,秋天再次联合起来围殴郑国, 郑庄公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 让联军内部产生间隙, 最后联军解体撤军, 卫国人顺道将郑国的麦子收割掉。

这次的始作俑者州吁很快就被国内大臣石蜡联合陈国陈桓公杀掉,但源自于东门之战的恩怨远远没有结束, 此时的郑庄公就像一战前的德国威廉二世,对战争的狂热会让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到手的理由。

公元前718年, 郑庄公出兵达到卫国郊外, 并击败了卫国和南燕国(春秋姞姓封国)的联军。九月,率领周天子的军队,以宋国进攻自己的盟友邾国为由,打到宋国都城外城下。第二年, 与鲁国结盟,利用鲁国对宋国的牵制, 出兵攻打陈国,俘获颇多。

公元前716年, 宋国最终迫于压力, 于郑国修好, 随后陈国也表示屈服 与郑国盟誓并结为亲家。第二年秋季, 在齐僖公的主持下, 宋国国君、卫国国君与郑庄公在温邑(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会见,在瓦屋(在今河南温县西北)结盟,摒弃当年东门战役的怨仇。

实际上,和宋国的修好并没有维持多久, 第三年, 郑庄公就以宋殇公对周桓王不敬为由,组织王师再次攻打宋国。

公元前713年, 郑国对齐国和鲁国的长期政治投资换来了回报, 在这一年,郑国在齐国和鲁国的武力加持下, 先后击败宋、卫、蔡三国的军队, 占领了他们的土地,此后宋国和卫国在郑国的连续打击下, 已经彻底失去了和郑国较量的能力。

春秋初期的郑国

在解除周边威胁以后, 郑国终于腾出手来收拾自己的南方小邻国许国, 在齐鲁郑三国的连续打击下, 许国基本被纳入郑国,郑国控制的范围从现在的郑州一带扩展到许昌, 国土面积大大增强。

接下来的几年,郑国和宋国及其盟国的战事基本告一段落,在齐鲁郑三国同盟的威胁下, 宋卫联盟几无还手之力。

随后由于郑国的威胁日盛, 引起天子周桓王的不满, 积累多年的矛盾在此一并爆发,公元前707年, 周桓王组织几个小弟陈、蔡、卫、虢在繻葛与郑国爆发群殴, 尽管周桓王组织了四国联军, 但比起自己这个身经百战麾下又练出一大堆猛将的堂爷爷来说, 战力还是差了一大截, 此战不仅周军战败, 连周桓王也被郑庄公的部将祝聃射中肩膀,落荒而逃。

周天子的尊严就是在这些小国的轮番打脸下逐渐丧失的, 比起后来齐桓公的尊王攘夷, 郑庄公显然连最起码的面子都撕破了 ,他不仅利用周天子的名号讨伐诸国, 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将周天子摁在地上胖揍一顿, 尽管他阻止了祝聃射出的第二箭。

公元702年, 郑庄公甚至因为当年齐僖公赠送诸侯食物时鲁国把郑国排在后面请求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齐僖公率领卫国军队帮助郑国,与鲁国于郎邑(当在山东曲阜市附近)交战。

尽管鲁国曾经是他的铁杆盟友。

郑庄公在晋、秦、楚缺席的情况下, 将中原各国收拾的服服帖帖, 郑国也因此被称为春秋小霸, 小霸的原因是他称霸的范围实在太小,仅限于中原一带的宋卫陈鲁以及一些没有存在感的小封国中中,实际上在郑庄公晚期, 南方的楚国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史载公元前710年, 郑庄公就开始跟与楚国相邻的陈国会谈,商讨日益严重的来自楚国的威胁。

一众中原小国,最终都成为晋楚争霸的棋子

尽管如此, 郑国的国土面积仍然从武公初期的虢郐之地,拓展到郑庄公时期的北跨黄河, 南临淮河,西临宗周,东抵宋国的广大区域。进而成为千乘之国。由于这一代人口众多, 农业生产便利, 郑国不仅社会经济比价发达, 其军队规模也不可小觑。即便是到了两百年以后的公元前493年的郑晋铁之战, 郑国仍然以军队数量优势具有和晋国一较高下的实力。(这场战争成为晋国以少胜多的为数不多的战例)

可以说在春秋初期这段时间, 郑国拥有最好的历史机遇崛起成为春秋大国, 在大国缺失的权力真空下, 郑国如果能够将中原地区完全整合成为一体, 就未必会在后来被相继完成内部整合的周边大国蚕食,沦为一个三流小国。

进入公元前六世纪以后,春秋进入争霸环节,前有齐桓公尊王攘夷, 后有晋楚长达百年的两强争霸,而中原地区成为争霸的主要战场,包括郑国在内的中原各国成为两国争霸的棋子, 来回摇摆不定,郑国的国力就在晋楚反复的撕扯中逐渐衰落, 最终彻底失去了崛起的机会。

下边我们简单说说郑国是怎样措施这一段历史机遇的。

二 诸子争政

公元前701年,小霸主郑庄公去世, 留下五个儿子和一众老臣,父亲的威望过大, 对资历平平的儿子未必是一件好事, 郑国的内乱就是从庄公后代中的四个儿子和两个权臣之间开始的。

前朝大臣祭足拥立太子姬忽即位,史称郑昭公 (就是曾经拒绝了齐国文姜的那位太子),但庄公的次子公子突的母亲是宋国人, 宋庄公为了左右郑国内政, 将祭足引诱到宋国抓起来,威逼利诱让祭足改立次子公子突为国君,祭足只好答应了宋国的要求。郑昭公得知以后, 自制力不能抵,只好放弃君位逃到卫国。在位不足一年。

于是次子公子突被拥立, 史称郑厉公,由于郑厉公是在宋国的帮助下即位, 因此宋国总是以此为由向郑国索要财物, 郑厉公忍无可忍, 和自己的投资人干起来,公元前699年, 于是率领郑、鲁联军, 攻打宋国组织的宋、齐、卫、燕四国联军, 并击败了四国军队。

一次战争的胜利未必能代表国力的高下, 但是郑国敢与有齐国支持的宋国交战, 本身就说明实力不输,更何况击败之。

前698年四月,郑厉公和鲁桓公会谈, 双方重申了两国盟友关系, 紧接着十月份,宋国再次找来大哥齐国纠集一群小弟(卫、陈、蔡)围殴郑国,一度攻入郑国都城, 将郑国太庙的椽子拿回去做宋国卢门的椽子。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郑庄公时期的铁杆盟友齐国这时候已经成为宋国的老大哥。主要因为当初和齐国结盟的是郑庄公和太子姬忽, 齐僖公甚至打算将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姬忽, 但被拒绝,庄公死后, 姬忽又被推翻,齐郑盟约失去维持的信任基础。这是郑国的一大损失。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话放在这里很恰当。公元前497年, 郑厉公因为祭足权力过大, 担心威胁到自己,于是收买祭足的女婿雍纠准备杀掉祭足, 但消息被祭足的女儿透漏给父亲, 于是祭足先发动人, 杀掉女婿雍纠,将其陈尸大街,郑厉公骂了一句“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以后, 带着雍纠的尸体逃亡到郑国的别都栎邑(今禹州一带)避难。

于是祭足再度拥立太子姬忽即位, 还是叫郑昭公。不过没关系,郑厉公还有翻盘的机会。

这回郑昭公干了三年, 因为当初做太子的时候和郑庄公的得力武将高渠弥不和,这次即位以后, 让高渠弥担惊受怕, 担心被杀, 于是先下手为强, 在一次狩猎的时候, 将郑昭公射杀(前695年)。

郑昭公再就业只干了三年不到, 即下台。

祭足和高渠弥不敢再去喊郑厉公回来即位, 于是拥立郑庄公的第四子郑子亹(第三子公子语失佚),该年, 郑子亹去参加首止盟会, 被打小就有过节的齐襄公杀掉, 连同一起过去的高渠弥也被车裂。祭足因为提前预判了这一结果而缺席,从而逃过一劫。

由于死的后没有谥号, 因此就叫郑子亹、

郑子亹死后,祭足去陈国将当初逃到这里的庄公第五子郑子婴接回来即位,郑子婴前后干了十四年,期间春秋第一权臣祭足也于前682年去世, 到了前680年, 一直在栎邑的郑厉公眼瞅着郑国朝中无人, 重振军备杀了回来, 最终郑子婴和两个儿子都被部下傅瑕杀掉。

郑厉公复位(前680年)。

郑子婴和郑子亹一样死后都没有谥号, 个人分析应该是他们二人的即位都是非法得来的, 不符合周礼里的嫡长子继承制,再加上谥号是由继任之君来评定 , 而两人都没有后人,郑厉公如果给郑子婴评定了谥号或者郑子婴给哥哥郑子亹平定了谥号, 那就是否定了自己继承的合法性。而郑昭公则是因为是合法的继承人, 郑厉公自己则因后继有人, 此后郑国的国君皆是出自郑厉公的子孙,如果郑厉公没有谥号 ,则自他而下的郑国国君也就是去合法性 。

以上为个人一家之言, 非常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更为深刻的讨论。

郑厉公第三次就业以后, 将一概帮自己复位的老臣诛杀殆尽,解除了各派力量对自己君位的威胁。郑国的局势逐渐稳定,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经过二十年的内乱, 此时的郑国早已今非昔比,

坐稳国君之位以后, 郑厉公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满怀信心的试图恢复父亲的霸业。前675年, 东周王室发生内乱, 五位周王室大夫因为对周惠王不满,集体作乱,攻占国都洛邑。第二年, 郑厉公开始介入这场争端, 最终将五位大夫连同他们拥立的周天子姬颓全部杀掉, 周惠王复位。郑厉公此举大有当年爷爷郑武公拥立周平王、与携王对抗的风采,郑厉公以再造之功, 试图重掌周王室执政, 借此争霸。

但攻守之势已经异也。

此时的春秋局势,南方的楚国已经完成内部整合, 试图北上中原, 而东方的齐国在齐桓公的治理下, 已经显露出霸主的雏形。郑国的地位已经不能再和这里两国平起平坐。郑厉公回国第三年,楚成王就借口他没向楚国通报,入侵了 郑国;他回国第四年,因为郑厉公不到齐国朝见,齐桓公就悍然扣押了郑国大夫詹。郑厉公尽管有父亲的雄心壮志, 但21年的郑国内乱, 已经让郑国措施了崛起的良机,历史再也不会留给他任何机会。

三 七穆时代

郑厉公死后, 郑文公立, 郑文公死,郑穆公立,郑穆公生了十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其中两个儿子先后即位为国君, 另外三个儿子或卷入郑国内乱被杀或出逃,或在死后失去卿位,剩下的七个儿子就像晋国六卿和鲁国三桓一样, 长期把持卿位, 轮流执政,前后持续一百五十多年, 史称七穆时代。

另外一个女儿夏姬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出嫁前和庶兄公子蛮私通,后者不到三年去世,后嫁给陈国夏御叔为妻(后者十二年后病死),与陈国国君陈灵公以及陈国大臣孔宁、仪行父私通,据说甚至搞出一妇三夫同欢同乐的事情, 其子夏徵舒长大以后,厌恶其母这种行为, 于是在一次宴会后杀掉陈灵公, 孔宁和仪行父逃到楚国。楚庄王听信二人谗言, 出兵讨伐陈国, 将夏徵舒车裂,随即将夏姬绑到楚国。本来楚庄王看上夏姬美色, 准备征用为妾, 被楚国大臣巫臣阻止, 于是将夏姬赐给楚国公室疏族连尹襄老,一年后此人在和晋国的邲之战(公元前597年)中战死, 尸首也被晋国人带走。于是夏姬按照巫臣的计策,以利用郑国和晋国的良好关系为由, 向楚庄王请求回到暂时回到郑国,而巫臣则在出使齐国的路上突然改道郑国, 以携带的国礼为聘礼, 带着夏姬私奔到了晋国。

于是夏姬的夫家连尹襄老的家族和巫臣留在楚国的家人都被楚庄王杀掉泄恨。而晋国则以得到楚国名臣巫臣而大喜过望。这就是所谓的夏姬“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的典故。

与其它国家卿族相同,郑七穆内部既有联合又有斗争。西宫之难、纯门之师、伯有之乱、子晳之乱,在这些内乱中,七穆之间有斗争也有联合,在斗争中七穆集团逐渐产生离心力,这种离心力导致他们日后的衰落,同时也一步步地蚕食郑国的实力,郑国也在七穆的斗争中逐步衰落。

而笔者认为,所谓的联合也不过是在外部压力的压迫下对于生存的本能反应,超脱自身利益为国家社稷考虑只不过是一种客观属性,而非主观目的。即便七穆也产生过子产这样的名士,但是最终其对于郑国主要影响还是负面的。郑国的结局更像鲁国而非晋国,晋国的六卿争权夺利的过程中, 其对于开疆拓土的主观需求虽然削弱了国君的权力, 但客观上扩大了晋国的疆土,也为后来三家分晋拓展了生机, 而鲁国和郑国, 在列强环伺的国际生存环境下, 开疆拓土是不可能的 ,所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内部倾轧,与郑国的国力发展毫无益处。

彼时的郑国沦为晋楚争霸的棋子, 与晋国结盟, 则会被楚国攻击, 与楚国结盟, 则会被晋国攻击,身处四战之地,郑国独善其身尚且艰难, 更没有实力去考虑强大了。

公元前404年,魏文侯、韩景侯、赵烈侯被王室正式列为诸侯。这对于饱受晋人欺压的郑国来说,当然是极大的利好。趁着三家忙于分晋,郑国顺势发起了有利的反击:公元前407年,郑人讨伐韩国,攻占了负黍(今山西阳城西南三十五里);公元前400年,趁韩景侯去世,郑国又再次围攻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州)。

但很快郑国国君和公族之间再次爆发互相杀戮的内乱。先是公元前397年国君郑繻公杀掉执政的驷氏子阳,两年后子阳的余党杀掉郑繻公。刚刚起色的郑国再次因为内乱元气大伤,从而难以形成完整的合力对外。韩国人随即反攻,公元前394年,负黍人发起叛乱,重新回归韩国;公元前386,韩国伐郑,攻占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城镇附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再次伐郑,彻底灭了郑国!

曾经的春秋小霸王就这样消失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

从战略位置上讲, 中原这个富庶的地方,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大胆猜测,如果郑国能在春秋早期, 在周围大国尚未强大之时,迅速完成这一地区的整合, 将其统一为一个完整的政权, 再利用中原地区稠密的人口和发达的农业经济,形成强大的国家实力, 或许可以压制晋国和楚国的发展, 甚至在战国晚期取代秦国完成统一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客观上讲, 这种理想的结果对于郑国的要求太过苛求了。毕竟, 春秋早期的战争模式主要还是争霸层面, 兼并则是副产品。即便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主要目的也是争霸,威服四国。所以郑国即便当时强大, 也不会具有这种超前的意识。而即便是郑国兼并了宋、卫、陈、蔡等国, 他也未必能够避免内部的政局一直稳定下去, 这一点要求要比上一条更为苛刻,毕竟连晋文公治下的晋国和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也会先后遭遇国君被弑的内乱, 当时的制度设计基本无法避免这种乱象的产生。而只要郑国发生内乱, 在外边虎视眈眈的几个大国马上就会一拥而上, 将郑国好不容易整合的胜利果实吃掉。这就要求郑国不仅要在前期列强羸弱的时候励精图治,还要求郑国几百年一直把持这种亢奋在状态,容不得半点错误, 否则, 一旦犯错, 就会失去一切, 这可能吗, 不可能。

正如取代郑国的韩国一样, 也很快继承了郑国的惊窘,被大国之间的博弈反复摩擦放血, 其国力也始终在战国七雄中排在最后。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 从这个角度讲, 郑国的衰落应该也算一种必然吧。

全文完,感谢驻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76479.html

郑庄公,代国君,兴衰史,历史,郑桓公,卫国,西周,春秋,公元前,郑国,消息资讯,郑庄公,宋国,郑国,晋国,郑厉公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郑庄公,代国君,兴衰史,历史,郑桓公,卫国,西周,春秋,公元前,郑国,消息资讯,郑庄公,宋国,郑国,晋国,郑厉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郑庄公,代国君,兴衰史,历史,郑桓公,卫国,西周,春秋,公元前,郑国,消息资讯,郑庄公,宋国,郑国,晋国,郑厉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