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史记》:汉景帝为平定七国之乱,错失良才晁错,是谁之过?

《史记》:汉景帝为平定七国之乱,错失良才晁错,是谁之过?

《史记卷十一 · 孝景本纪第十一》

前言

《孝景本纪》以时间轴为主线为我们简述汉景帝在位十六年间所发生的要事。景帝与他的父亲孝文帝的治国思想大致相同,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当时的国家经济得到进一步显著发展,社会秩序日益安定;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富足,成就了历史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时代佳话。

本文要与您分享的是《孝景本纪》中简略而过的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事件,以窥探一二。

原 文

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译 文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反叛,出兵向西进发。天子因为这件事处死了晁错,派袁鸯通告七国,七国仍不停止进军,向西围攻梁国。于是,皇帝派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率兵消灭了他们。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以汉高祖兄刘仲之子刘濞为首,发动吴、楚等七国叛乱。其直接导火索是,号称“智囊”的晁错提出《削藩策》,极力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激起吴、楚等七国之乱。他们借口诛晁错以清君侧,联合攻汉。

曾经担任吴国丞相的袁盎和大将军窦婴因一直对个性耿直的晁错看不惯、有个人意见,则劝说景帝斩晁错,以换取七国罢兵。

为稳定大局,景帝最终做出决定:下令晁错穿着朝服,把他处死腰斩于东市,诛连家族妻子儿女;以安抚诸侯;只可叹临死前的晁错仍不知景帝已下旨杀他,着官服于上朝的半路上被执法示众。

不过,晁错虽死,各诸侯军队仍不罢兵,继续西进。景帝最终派将士消灭了叛军,平复动乱。

在历史评价上,“七国之乱”只能算是小小一乱,并不能撼动、影响景帝时期的稳定局势。而本文要探索的是,汉景帝为平定“七国之乱”而杀死忠诚、正直的晁错,孰是孰非?

以此思考,今日的单位管理者为稳定大局而作何种决策适宜?今日的有才干的办事者要怎么在忠心为集体革新和护全自己上取得平衡?

《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由于晁错向景帝进谏改革法令以削弱各诸侯王的控制力度来达到国家安定、政权稳固的目的;得到景帝的允准实施。而这项改革法令伤害到所有诸侯的利益,大都起来反对。晁错仍执意执行,不肯回头。

晁错的父亲听说各诸侯们喊着反对,痛恨晁错,从老家赶到京都,劝晁错:“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晁错回答父亲:“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

《汉书·袁盎晁错传》记载,晁错死后,担任将领进攻吴、楚等七国叛军的邓公回京都报告军事情况。景帝问他:“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退兵没有?”

邓公说:“吴王谋反已有几十年了,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不在晁错呀。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大夫闭口,不敢进言了。”

景帝问,为什么?

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藉以尊崇朝廷,这是万世的好事。计划刚开始实行,竟然遭受杀戮,对内来说,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来说,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景帝听后长叹,说道:“您说得对,我也悔恨这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

观古思今

1.思晁错式人才的人生

晁错的个性是严峻刚直而又苛刻;他的内心是为国之大计而忠心耿耿、先国后己的胸怀;他的智慧是超越群臣,甚至是超越肱骨之臣,再甚至是两朝元老;他看问题深谋远虑,抓住重点,为景帝提出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之大计,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生等等。

《汉书·袁盎晁错传》作者对晁错的结论是,“敏锐于为国深谋远虑,却看不到自身祸害临头。”

而我所看到的是,今之有能之士,想要在集体单位中有一番成就,为集体力挽狂澜、出谋划策,促进集体事业的更高峰;这是好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想到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这是独具慧眼的,是极好的!

但是,古语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少有能有抱负之士就是像晁错一样,由于自恃清高,为人常过于刚直苛刻,通俗讲就是迂腐、不能变通,结果是不但不懂得为他人为自己留人脉、留后路,而且也不管因政见不同等并不关己的原因而不断树敌;结果,常常是,自己还未获得成功,却自断其路,引火烧身。

按今天的话讲,晁错的失败和株连家族,不在于其才能、智慧不够,而在于不懂得人情世故的重要性。

人有好坏之分,事有对错之分,理有真假之分。然而当人、事、理交杂在其中的时候,很多时候,人无所谓好坏,事也无所谓对错,理也无所谓真假。因为,人具有复杂、多变性;事因各人的不同而具有千差万别的处理方法;理又因人、事的综合因素而不能分辨绝对真或绝对假。

晁错只管说,削弱诸侯的力量是对国家有利的,只要景帝点头支持就好了。他却不管当时的实际内在是,景帝刚即位三年还不够刚强,翅膀长硬的各诸侯已蠢蠢欲动伺机作乱。还有就是景帝身边还有其他与晁错有异心要坏事的权臣。

各种综合因素,造成景帝迫于平复七国叛乱的压力,而缭缭一罪名将晁错腰斩示众,且株连家族。其结果,最大的失败者是聪明一世、不肯听劝的晁错。真是白白浪费他所拥有的一肚子墨水和一脑袋的治国策略。

2.思景帝式的领导者做法

对于类似身处景帝处境的领导者,从中可得到的功课:

面对七国叛乱的情境,晁错已为景帝制定详当的对策,就是景帝带领军队平复叛乱。一来可使各诸侯完全臣服,不敢再叛乱,以稳大局;二来给景帝创造建功立业之机会,使景帝更得美名。

然而,景帝后来还是听了老臣袁盎的话,错杀晁错。到最后悔悟时,却已永失去一难得的忠诚谋士;更是寒了天下想要尽忠人才的心。

因此,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当是有自信、立场坚定,而不是不敢相信自己、立场随着身边人的耳边风变来变去。这样的领导者最终都会不断失去好的人才,而最终留下的是那些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之辈。这对于一个领导者的治理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环境。

好在一点是,杀晁错以安抚诸侯无果后,景帝最终派遣将士果断出击,终止叛乱;同时将指出自己错误的有才干的邓公提拔起来。这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极其宝贵的特质。

每个领导者都可能有决策失误的时候,但很少领导者能够总结经验,意识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并弥补自己的过失。而这恰是景帝用人的过人之处。使得他在治世期间,虽不断有人才因他失误而亡,却又不断涌现人才为他所用,终成就“文景之治”之时代。

惜时悦读,与你观古思今,共品人生。

本文参考资料:

1.《孝景本纪》

2.《袁盎晁错列传》

3.《汉书·袁盎晁错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7818.html

父亲,向西,封地,汉景帝,诸侯,的国家,平定,吴王,袁盎,集体,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父亲,向西,封地,汉景帝,诸侯,的国家,平定,吴王,袁盎,集体,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父亲,向西,封地,汉景帝,诸侯,的国家,平定,吴王,袁盎,集体,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