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汉武帝推崇儒家,创造盛世道家,合理存在春秋战国,为何不能救世

汉武帝推崇儒家,创造盛世道家,合理存在春秋战国,为何不能救世

如果说我国古代哪个时代是思想启蒙时代,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确,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给了社会发展很多的启发,后世的很多治国理念,也都是由诸子百家的学子们提出并且付诸实施的。

比如说,战国时代秦国应用的法治以及后来大秦帝国推行的政治理念,这些都是采用了法家的思想,以法为中心来制定一套合适的治国体系,让君主达到集权的目标,并且通过法令来给平民百姓的行为进行约束。

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在后世中被广泛应用

又比如说,汉武帝之后推行的儒家学说,以儒家观念中的“三纲五常”为核心制定了一套对于君主有利的君臣关系,让社会达到相对来讲比较平和的地步。当然,在这些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家学说的应用。

比如说汉朝初期,那时中原地区刚刚结束了纷乱,社会生产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平民百姓生活水平急剧降低,人口也变得相对稀少,此时汉朝的统治者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平民百姓的发展,而是将民生放给民众,不过度约束他们的行为,也不过量向他们索要赋税和徭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民生,并且创造了“文景之治”这样盛世。

而这样的方式其实就是道家在“无为而治”的理念之下推广而来的,讲究顺应天时,顺应自然,不过多地干涉百姓的生活,要与自然相辅相成,而不是想要征服自然,这也与我们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

诸子百家学说存在有合理性,却不“救世”

所以由此来看,诸子百家每一家的存在其实都是合理的,但他们的主张放在战国时代却并不适用,百家都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发展起来的,但春秋战国时代最为鼎盛的势力是应用了法治的秦国,可以看出在当时诸子百家主张的救世观念面前,法家是最有作用的。

换句话说,其他学派的观念都达不到“救世”的目标,那么为什么诸子百家的存在合理却无法达到在战国时代救世的目标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诸子百家为何合理存在却不能救世?

诸子百家理论本质上没有问题

其实关于合理这个词的理解,我们要相对来看,我们说诸子百家的存在合理,那是因为他们对于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影响,在不同层面的应用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而所谓的合理。恰恰是他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用而得出的结论。

但是,放在战国时代的时候就不同了,我们单从春秋战国时代来看诸子百家,就会发现他们的学说理论在本质上没有问题,可是理论终究是理论,当理论与现实相碰撞的时候,理论的作用就显得极其渺小,也就是说,虽然他们的理论合理,观念没有逻辑上的错误,但是却并不适用于那个时代,而且下来我们从如儒墨道法这四个学派来逐个分析。

儒家学派是封建正统思想,却不适合春秋战国时代

儒家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正统学说,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地位比其他各大学派都要优越,而能够在封建时代里延续两千多年并且不断地进行发展,儒家学说的合理性就不需要再多说了。

孔子:克己复礼,主张仁政

但是在战国时代里,儒家学说是与时代不相符的;春秋战国的儒家观念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看,一个是孔子的阶段,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也主张仁政,也就是说想要诸侯各大国都能够回到周朝的统治之下,尊奉周天子的绝对权威,而天子也要实施仁政,关心民生。

孟子讲求仁义道德,主张阶级观念

再一个就是孟子,孟子对于仁义道德比孔子更加推崇,而且孟子也有一种阶级观念,但同时孟子也非常讲究民权,在他游说魏惠王时曾经说,希望魏惠王能够从百姓的养、生、丧、死等各个方面出发,解决百姓生存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百姓们的图谋也就会消失。

确实,人们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为的不就是一个利益吗?为的不就是一个生存问题吗?如果能够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能够解决人们的相处与生活问题,让每个人都达到平安和乐的状态,那么这个社会的矛盾不就能够减少许多了吗?这也就是孟子的王道观念。

说君主是不能够从平民百姓身上图谋利益,君主只不过是平民百姓的代表,他要做的就是为百姓们谋求更好的生活,不能够言及利益,也不能与其他的国家追逐利益。

其实这样的观念在理论的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和平稳定是人们一直以来的梦想,能够不为生活而过度奔波,能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够一家团结平安和乐,社会矛盾自然会减少。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理念可能在春秋战国实施吗?答案是不可能。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本身就是诸侯纷争的年代,各大诸侯国之间之所以会出现战争就是因为一个利益问题,当此之时,诸侯们如果想要生存,那么必先要寻求利益,必须要壮大国家的实力,依据孟子所言的状态或许可以达到稳定,但经历的时间太过长久。

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如果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百姓的养、生、丧、死等方面,那么这个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有当如何呢?战国时代的格局变化瞬息万变,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国力提升,那么连生存都是问题,又如何去保证民生呢?

而作为一个诸侯国君,保证国家生存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其他国家身上获得利益,或者与其他国家拉开利益差距,这才能保证自身的地位,像孟子所言的不谈利益是不可能的;或许到了太平时段,到了大一统王朝到来的时候,一个明君是可以处处为百姓着想的,因为到那时,国家的生存就不存在着大问题了,但战国时绝对不可以。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则是一种让历史倒退的行为

因为时代的发展,周王朝的政治制度才表现出了弊端,想要再次恢复周王朝的统治本身就没有可能。所以说,儒家提出的仁政观念,提出的王道理念,提出的民生政策等,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战国时代这样一个以战争为主的年代,实施这样的政策无异于让国家的发展近乎于停滞,只能够变成别的国家刀俎上的鱼肉。

墨家观念:兼爱与非攻

墨家的观念是比较草根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比那个儒家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有更进一步,要求平民百姓爱自己要像爱别人一样,君主为自身要和为百姓一样,如此一来,大家就能够获得绝对意义上的平等。

毕竟如果在一个人心中自己与别人处在同等的位置上,那么还会有人为了利益而纷争吗?自然是不会了,这样的逻辑推理也是正确的吧?但是,这与现实生活相符吗?与人的特点相符吗?当然不。

我们不能说人都是自私的,但是人都有趋利避害的一方面,在每个人心目中,自身与他人也绝对不是完全相等的,没有一个人爱自己跟爱别人一个样,也没有人爱自己的孩子跟爱别人的孩子一个样,人与人之间绝对会有差距,这个差距可能因为阶层,也可能因为个人认知,但无论如何,人和人不可能完全平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墨家推崇鬼神的存在

墨家的观念本身与现实社会甚至与人就是脱节的,所以为了弥补这样的漏洞,墨子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推崇鬼神的存在,这多多少少有些威胁的味道在,说如果人都能崇尚兼爱,那么神就会奖励他,如果一个人不奉行兼爱,那么鬼就会惩罚他,由此来达到人人都能兼爱的目的。

但问题在于,鬼神之说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境遇是好是坏不可能全部由鬼神相结合,比如说一个好人也会生病,一个坏人甚至也会走运,这又如何通过鬼神学说来解释呢?难道说鬼神没有作用了吗?又或者说人的境遇不单纯的与鬼神有关?

可是如果人的境遇不是单纯的由鬼神来决定,那么又如何让所有人都在鬼神的监督之下实施兼爱呢?所以,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化的解决方案,放在现实社会中,人还是要由人来监督才可以。

墨子提出精英治国理念

所以,墨子又提出来精英统治理念,找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圣人来做天子,再次的人做国君,以此类推;这个天子必须是明察秋毫、神通广大的,如果有这样的人来做天子,比他稍微差一点的人做国君,再差一点的人做乡长、里长,那么这个国家体系确实是比较完备的,各个阶层的人也确实能够达到精英统治的目标。

但问题是,这个圣人的标准是由谁来定义的呢?墨子吗?还是由平民百姓?恐怕都不是,那么又如何确保这个人就是真正的圣人呢?所以,无论是墨子兼爱的理念,还是墨子为了自己兼爱的理念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化的行径。

理论上来讲,如果人人相同,那么确实就没有了利害纷争,如果人人都相信鬼神,那么也就能够对所有人进行监督,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各个阶层的精英统治,那么社会必然会顺遂,但问题在于这些都与人的特点是相违背的,只能够是一种理想,就像我们现在追求的人人平等一样,只能够是一种理想,很难成为现实。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道家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而在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当中,崇尚的是一种类似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形式,他认为在原始社会里利害纷争相对较少,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纠葛,人也没有那么聪明,没有那么多欲望,所以社会发展相对安定,如果当下时代的人能够向原始社会的人那样没有那么多智慧,没有那么多念想,那么当下时代也可以变得相对安定。

所以,人要去智,也要去欲,做到相对糊涂,恢复到原始社会的状态;这么来看,老子的观念也没有理论上的逻辑问题,一个人想的多了,想要的就多了,而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各种各样的手段也就变多了。

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多么聪明,从一开始就没有多少想要的东西,那么后续的手段不也就没有了吗?就像原始社会一样,人们不聪明,想要的少,社会矛盾就少。可是原始社会的人不聪明和想要的少是他们本能上想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吗?其实不是,是他们没有办法达到其他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人们的进化过程中,原始社会的人智力不高,能够积累的社会财富也少,人们本身就一贫如洗,还要争什么呢?人们本身就智力低下,能有多少想要的呢?可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就不同了,春秋战国时代人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段,社会财富也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要人们再回到一贫如洗的境况,可能吗?所以说,老子的主张也是比较理想化的。

结尾

综上所述,儒家、墨家、道家,他们本身的核心观念没有太大问题,在理论上没有逻辑错误,如果能够达到他们所说的境界,那么社会也必然按照他们规划的方式发展,只是问题在于他们的理想方式很难在现实社会中应用。

所谓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就是这样的,理论上的行为与逻辑都说得通,但是到现实社会中,因为人本身特点的影响,因为时代发展的影响,理念没有办法推广,就像一个高楼大厦没有地基一样,规划的再高再好也都是摇摇欲坠的。所以,任何一种行为理念的提出都要与现实社会相符合,不然是没有办法达到救世的目的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7837.html

时代,社会,观念,道家,学说,诸子百家,问题,孟子,儒家,发展,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时代,社会,观念,道家,学说,诸子百家,问题,孟子,儒家,发展,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时代,社会,观念,道家,学说,诸子百家,问题,孟子,儒家,发展,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