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战国七雄,有哪些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楚国把太子抵押

战国七雄,有哪些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楚国把太子抵押

导语:战国七雄,合纵连横都有哪些方法?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联姻质子,军事威慑。楚国把太子抵押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诸侯国为完成统一大业,都开展了一系列邦交活动,例如,苏秦、张仪、战国四君子的纵横主义的外交,活跃的邦交对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出重要影响,甚至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现象。

齐国提出的“外归其义”的和平外交思想和灵活变通的经济外交策略。我们以最成功的邦交活动秦国为例,秦国实行的是“合纵连横”与“远交近攻”策略,商鞅中立韩国和楚国,联合齐国和赵国,削弱魏国,再由张仪以连横的方式对方东方诸侯国合纵,紧接着魏冉蚕食韩国和魏国,削弱齐国和楚国,最后范雎远交近攻,对诸侯国各个击破的外交。可以说,战国时期,就是纵横家表演的舞台,其主导了几乎所有的邦交外交活动。

那么这些邦交活动的外交思想都分为哪些流派呢?不同的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把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分为霸权主义、仁义学派、自然学派、谋略学派、权力学派等等。还有人将韩非子外交思想分为强国武力外交、阴谋权术外交、君主霸权外交等。

但笔者认为,战国时期外交战略思想及邦交思想的源头仍然逃不脱“百家争鸣”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六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他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呢?

仁义的儒家

儒家思想以“仁义”为对外行为最高准则,他们认为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仁、义、礼、信”等儒家道德伦理原则。孟子强调只要遵循“仁义”原则,拥有机智的变通能力,大国和小国就可以做到和睦相处,邦交中大国对待小国要以“仁”,小国对待大国要以“智”审时度势与大国相处,并给予大国足够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和睦相处,双方共赢。

《孟子》记载“惟仁者能以大事小,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以和为贵”邦交原则和“和而不同”的求同存异邦交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念,孟子极力反对霸道而主张推行王道,原因就是孟子认为“霸道”主张用武力征服人心,而“王道”主张以德服人;在军事上孟子是典型的防御主义者,但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战争,如果战争是正义的,是仁义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孟子并不反对战争。

《孟子》记载孟子对齐宣王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与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有本质不同,但是荀子也不主张武力,他认为诸侯国之间要靠礼法来约束,在相处的方式上,荀子主张两国要友好相处,“修友敌之道以敬诸侯,则诸侯乐之”。荀子认为大国不要欺负小国,小国要礼让大国,只有这样小国才能得以生存,而大国则不必兵戎相见;大国征服天下主要靠仁、义、威的征服人心的王道,而不是只会动用武力的霸道。

无为的道家

庄子是道家思想主要继承人,庄子认为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并不符合人的真实本性,儒家的“仁义”只是对强者和胜利者而言的,是存在以功利性为导向的“假仁假义”;庄子认为应该释放人类天性实行“无为”而治,对于治理国家来说,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百姓意愿,对于两国外交来说,庄子主张互不侵犯。

《庄子集注》记载“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君虽为仁义,且伪哉。”

庄子认为正是人们对“仁义”等虚名的追逐,才使得个人之间,国家之间发生争斗和战争。

“兼爱”的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生活在一个战国乱世时代,深受乱世之苦,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安稳和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外交目标是建立一个和平环境而结束乱世,墨子认为战国时期互相征伐战争四起,其主要原因就是“不相爱”,人与人之间,君与臣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缺少“兼爱”,诸侯国只爱自己的国家,却不顾他国的利益,甚至为了本国的利益而攻击他国;人与人之间,君与臣之间也是如此。

墨子认为,国家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平等互爱的原则,因为天下都是天子的天下,子民都是天子的子民,无论大国小国都要一视同仁;所以大国不要用武力威胁小国,小国要与大国和睦相处,国家之间交往不要有损他国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墨子》记载“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此外,在军事上,墨子虽然主张“非攻”,但并不是反对所有战争,只有正义的战争人们才能接受,墨子强调“非攻”在军事上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态势,非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武力;墨子反对因为一个国家或个人的私利而攻打他国,若遇到不义之战,当弱国受到侵入时,其他诸侯国有义务出手相助,墨子只支持有利于国家、百姓和万民的正义战争。

“耕战”的法家

战国时期商鞅和韩非子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认为支撑国家的外交是“力”,也就是综合实力。一个国家的地位如何,外交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商鞅认为各诸侯国之间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战”,一个国家只有“耕”,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才能更好地“战”,而“战”又是时代必然的产物,“战”不仅能够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战”还能让国家获得实际的利益,保障国家权力,直接提升国家外交地位最有效途径。

相对于商鞅来说,韩非子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他认为“人性好利”,人皆因利而聚,战争的实质就是利益的争夺,要想获得利益,必须用军事武力在战争中取胜,要想保持强大的军事武力,必须强大的综合国力来支撑;由此,韩非子非常注重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实力强大了,才能掌控外交的主动权,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韩非子》记载“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

在具体外交手段中,韩非子非常注重权术计谋的使用,例如扶植亲信,挑拨离间,韬光养晦,以势制敌等术。

在外交战略具体实践中,韩非子认为善用权术计谋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扶植亲信之术,挑拨离间之术,韬光养晦之术,以势制敌之术等等,不同诸侯国根据国力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权术之计。

兵家“慎战”主义

作为兵家的代表人物孙膑,虽然深谙用兵之道,军事谋略高超,但他一直坚持“慎战”主义,孙膑认为,战争只是为了结束动荡社会的无奈之举,战争也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必然选择。尽管大国、强国通过发动战争能够获得诸多好处,但孙膑却反对穷兵黩武,在国与国的外交交往中,首先以协调为主,要避战慎战,绝不轻言战,更不能放弃军事武力。

纵横家谋略主义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使纵横家大显身手的时代,特别是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在战国这个棋盘上掀起了浩瀚风云,其“合纵”“连横”策略对战国局势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苏秦、张仪二人,司马迁曾感慨,真倾危之士也。

纵横家的谋略主义与以上所讲的那些思想学派有很大区别,反对儒家“仁义”尚功利,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什么孝义忠信全抛在脑后;在外交中极其善于使用谋术,他们认为谋略谋术才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苏秦主张弱国“合纵”对抗强国,而张仪主张“连横”强国联合其他一国对付其余国家,在处理手法上以及外交战略上,苏秦张仪是针锋相对的,但其思想在本质上却是大体相同,都是认为“人性本恶”,抓住人贪利诈伪的本性,实施谋略,往往都容易得手。

此外,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并不一味滥用谋术,他们还注重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战略纵深,后勤保障,以及君主的策略等等因素,正是这些纵横家们对人性,对国家,对谋术的精确把握,他们才能在战国乱世纵横捭阖中游刃有余。

那么战国时期外交策略都有哪些呢?笔者通过研究详实的史实资料,归纳概括总结出两句话,那就是“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兼并日益激烈,在残酷的外交博弈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尽管七个诸侯国大小强弱不同,但是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有绝对优势同时打败其它六国,因此联络友国,共同对付敌国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因此在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贯穿着整个外交主线。

《战国策》记载,文颖曰“关东为纵,西为横”,孟康曰“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什么是合纵?就是合纵弱者以攻一强,到最后就是特指山东较弱六国联合起来对付强大的秦国。什么是连横?就是事一强而攻众弱,到后来特指像秦国这样的强国,拉拢其它六国中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对付其余国家。当然,连横并非秦国首创,合纵也并非其余六国的专利。例如三晋曾东连横齐国,西连横楚国,秦国也曾经策动五国攻打齐国。

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连横是秦国苏秦,他首先拉拢魏国,接着破坏齐楚联盟,利用蒙骗之术让楚怀王中计而与齐国断交,紧接着张仪说服韩国、齐国、赵国、燕国放弃合纵与秦国对抗,取而代之的是与秦国连横,增强秦国实力,可以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张仪连横行动功不可没。

而合纵,战国时期诸侯国共有5次大型合纵攻秦行动,但效果不大,基本都被张仪的连横策略破坏掉,其中苏秦在公元前334年组织的六国攻秦声势最为浩大,苏秦先后到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等六国宣传“合纵”主张,说服六国伐秦,这次合纵使得秦军十五年不敢迈出函谷关一步,不过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失败了。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是一种“地缘性联盟策略”,战国时期,曾形成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双霸主局面;范雎认为越过魏国、韩国去打齐国,不如联合齐国攻打韩国、魏国来的更实在,在解决魏韩之后,再对付齐国,而魏韩两国是天下中枢之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说,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从全局观念上为秦国实现霸主的目标制定了明确步骤和具体方法,即占据核心位置,步步为营,由近及远,各个击破,最终实现兼并六国统一天下。

综上所述,无论是合纵连横,远交近攻都是各诸侯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外交策略而已,这些策略始终贯穿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亡的主线,各诸侯国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不同的效果。

那么战国时期外交策略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笔者从浩瀚春秋战国史料中提炼出,无法有以下几种方法:经济、军事、联姻、质子、置相等方法。

经济方法

战国时期以经济为手段外交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贿赂是最常用的方法,贿赂的东西很多,金银财宝,甚至土地和美女。例如苏秦说服赵王“合纵”就是用了几百辆车拉载着锦绣、白玉、黄金等财物去游说。魏国在战国中后期, 国力衰退,常常被周边强国欺负,无奈之下只得靠割让土地和贿赂他国以求和。

除了贿赂方法外,还有纳贡,经济援助等变相贿赂,经济援助是最能俘虏人心的手段,当时秦国要攻打魏国,却怕楚国背后偷袭,为了稳重楚国,便通过经济援助这种方式改善与楚国的关系。

《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十二年,予楚栗五万石”

秦国这次大出血除了为稳住楚国之位,也为了缓解和改善自己残暴形象的权宜之计。

经济方法目的,就是通过经济手段离间他国,笼络、交好他国,蒙蔽腐蚀他国;例如楚怀王在张仪六百里地的诱惑下与齐国断交,从此楚国走上一条不归路;齐国在秦国、魏国的重创下,到了灭国危机,齐国把粮食送给宋国,目的就是收买宋国,使得魏国不敢越过宋国而伐齐。

《战国策》记载“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

魏国为了腐蚀楚国,投其所好向楚国进献美女,使其沉迷于温柔乡而不理朝政,魏国这一招不仅赢得楚国好看,也使得楚国后宫不稳,进而削弱其国力,减少对魏国的威胁。

军事手段

战国时期在外交策略上用军事手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军事援助、军事威慑和军事打击。军事援助,战国时期为了平衡各方实力防止一家独大,处于战争下风的弱国常常向其他国家请求援助,而强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主动向战争一方提供援助。例如公元前303年,齐国、魏国、韩国等三国夹击楚国,楚国向秦国求情,秦国一出动军队,三国就退兵了;最著名的军事援助当属“围魏救赵”的故事了,赵国被魏国围攻,齐国为了救赵国,采用围攻魏国国都的方法,迫使魏国从赵国撤兵。

军事威慑,除了直接军事援助外,军事威慑也是战国时期经常采取的军事外交手段,例如楚国楚顷襄王刚即位时,处于仇恨等原因仍与秦国断交,当秦国取得伊阙之战胜利后,秦昭襄王对楚国失去了耐心,直接率领军队对楚国进行军事威胁,楚国被迫与秦国结为婚姻质国,就这样秦国通过军事威慑手段达到了结交楚国的目的。

同样的手段,秦国对魏国也使用了一次,秦国取得长平之战后,重创赵军,魏国却派将领率十万大军去救赵国,秦王担心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便派使者警告魏王。

《史记》记载,亲王警告魏王“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国惧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持观望态度,虽然最后有信陵君窃符救赵,但那毕竟不是魏国的意思,所以说秦军军事威慑起到了作用。

军事打击,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直接军事打击手段,无非想达到两种目的,一是直接让对方臣服,另一目的以打促谈,位谈判争取砝码。例如,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山东六国合纵对付秦国,秦国采用张仪连横之术,首先拿魏国开刀,不断用武力攻打魏国,然后又用土地,质子等条件利诱魏国,在军事进攻和外交手段情况下,魏国只能投靠秦国。解决完魏国之后,秦国用军事武力直接攻打韩国,韩国被打败后,只能听从秦国。军事打击对于弱国也同样适用,在秦国如日中天时,五国合纵攻打秦国,秦国只得还地求和。

联姻

战国时期,诸侯国往往通过联姻等手段来缔结政治军事同盟, 所以说,婚姻也是争取外援、结交盟友的有效手段。例如,战国之初,三晋关系破裂后,韩国遭到魏国、秦国攻击;赵国面临魏国、齐国威胁,在这种情况下, 韩赵两国结成联姻关系,联手对付强大的魏国和秦国。再比如,秦国在遭受五国合纵攻击时,为了让义渠君出兵相助,秦国向义渠君求亲,结成联姻关系。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自身生存,对外战略不得不采取朝秦暮楚的方式,特别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急需争取外援时,与他国建立联姻关系就成为一种解燃眉之急的有效手段。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精锐部队尽失,国内民生凋敝,国家已经到了危亡时期,面对虎视眈眈的秦国,赵国不得不“四面出嫁”与燕国、魏国结为亲家,并且与齐国、楚国交好,在狭缝中求得生存。

此外,秦国与燕国联姻,让燕国从齐国要回了十座城池,其原因就是“强秦之少婿也”,齐国怕得罪秦国,而还给燕国是十座城市,这就是燕国与秦国联姻带来的好处。

联姻在战国时期还经常用于影响、控制他国,干涉别国内政;或者成为麻痹他国的烟雾弹。例如,秦惠王将自己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实际上就是利用女儿的婚姻来控制燕太子,当燕太子回国成为燕易王后,燕国自然对秦国外交政策产生影响。又如赵国和魏国联姻,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嫁给了平原君,当赵国被秦国围攻时,魏国面对秦国的威胁不肯出手相救,此时,平原君向信陵君打亲情牌,魏公子深受感动,最后窃符救赵,由此可见,战国时期联姻对国家命运影响很大的。

联姻通常是两国友好的标志,但在尔虞我诈的战国乱世,也可以通过联姻的方式来麻痹对方,然后在伺机起兵打败他国。例如,赵国灭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赵国赵简子将自己女儿嫁给代君,以造成两国友好假象,当代国对赵国百般信赖后,赵襄子利用代君对自己的信任,而摆鸿门宴,杀了代君,赵国就是利用这种联姻欺骗的方式灭了代国。

质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朝秦暮楚,尔虞我诈,毫无信誉可言,为了获得他国信任,各国往往把太子、公子或者卿大夫送到他国做人质,以此作为结盟、联盟或者某种合约的信誉担保或者风险抵押。据有关资料统计,战国时期交换质子的数据一共多达41次,其中秦国占了一半以上,秦国共交质8例,到对方国家当人质14例,由此可以看出,秦国外交手段既繁多又复杂。

战国时期交换质子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为了寻求军事援助,例如齐国、魏国、韩国三国伐楚时,楚国为了寻求秦国军事援助而将太子抵押给秦国,秦国乃遣客卿通知兵将救楚国,三国见秦国出兵,都退兵而去。

二是瓦解他国军事联盟,例如楚国在秦国攻击之下,楚国派出太子去齐国为质,一方面是为了稳重齐国,另一方面让齐国改变对楚国的策略而让秦国赶到忌惮。

《战国策》记载“齐、秦约攻楚国,楚令景翠以六城赂齐,太子为质”

楚国以人质为手段彻底瓦解了秦国、齐国联军,使齐国保持中立状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楚国的压力。

三是以人质为抵押求和,战国时期,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往往派出人质作为抵押,以求讲和。例如楚国联合其他国家合纵对付秦国,计谋失败后,连年受到秦国攻伐,在秦国强大武力威慑下,楚国只好将太子完和黄歇送到秦国当人质,与秦国讲和。

置相

战国时期,置相和质子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当秦国攻打韩国时,韩国重用昭献,昭献不仅是楚国人,还是楚国国相,这无非就是想告诉秦国,楚国现在与韩国交好,使得秦国不敢小觑韩国,从而停止进攻韩国。作为赵国重臣乐池,先是派往中山国为相,后又到秦国为相,当其在秦国时,发生了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五国攻打秦国之事,这时候,秦国任用乐池为相意图很明,就是表明秦国想与赵国交好,虽然赵国参加了五国联盟,但是赵国不是秦国的主要敌人,这也是造成五国伐秦无功的原因之一。

此外,置相还可以拉拢或加强诸国联盟,在这方面秦国堪称表率,张仪被秦国派到魏国为相,目的就是要拉拢魏国,此后,张仪又被派到楚国为相,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齐楚联盟,由此可见,置相于他国,是获得盟友重要方式。

笔者认为,战国七雄,无论是哪个国家,在其强大和衰落过程中都曾频繁使用“合纵连横”策略,特别是魏国凭着“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最先强大时,却凭强大军事实力,将周边大国得罪个遍,当其衰落时,不得不进行“合纵连横”依附强国而生,狭缝中苟且偷生,背上了朝秦暮楚的骂名,魏国之所以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与其君主失败的策略不无关系,魏国成为纵横家手中的一枚棋子。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8232.html

仁义,墨子,外交,诸侯,孟子,思想,远交近攻,太子,楚国,邦交,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仁义,墨子,外交,诸侯,孟子,思想,远交近攻,太子,楚国,邦交,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仁义,墨子,外交,诸侯,孟子,思想,远交近攻,太子,楚国,邦交,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