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商鞅变法的后盾,秦孝公对商鞅的知遇之恩

商鞅变法的后盾,秦孝公对商鞅的知遇之恩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殆为秦孝公在幕后的全力支持,孝公成了商君变法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

在变法之初,他就暗助商鞅力退甘龙、杜挚等一班守旧派的群臣,扫除了改革路上的第一道障碍。然后在接下来的十八年间,孝公对商鞅言听计从,完全放手让商鞅去执行改革的工作。

商君书

而他是如何回报孝公的知遇之恩呢?

商鞅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无二,他是奋不顾身地全心投入变法大业,眼中只有公事,而丝毫不顾私情;竭尽自己的心力,来展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真诚。即使是蒙受天下人的指责和误解,甚至不惜欺骗旧友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为世人所不齿也不改其志。

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过人毅力与决心,难怪能得到孝公的完全信任和授权。

当然,正因为君臣二人祸福与共的合作无间,使二人同蒙其利;商君因变法有成而位极人臣,不但担任秦相十年,并得封地十五邑,当是时,"秦国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则其新法制度之深入社会基层人心固不待多言,而其变法之内容,尤其值得后世以改革为名自诩的政治人物参酌采行。

影视剧中商鞅形象

至于秦孝公在变法运动中的角色,他无疑是这场活动中的最大支持者与受益者。贾谊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说的显然有些夸大其词,但虽不中亦不远矣!因为,帝业虽非成于孝公之手,他却绝对是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推手。

我们从《淮南子‧要略篇》的评论:"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更能看出两者共生共荣的关系。

前者提供了绝佳的政治舞台,与充分的后勤支援,给后者尽情挥洒个人的政治抱负,这样绝妙的君臣组合,共同创造了一段傲人的历史纪录,即使这段纪录可议之处甚多,但是应该不会损及两者在秦国历史中,所应占据的历史地位。

进一步来说,史册中对秦孝公个人的个性和为人,着墨并不多,但以商君之法在其在位之世推行无阻看来,说其与商鞅之个性声息相通应不为过。

再看他对商鞅优厚之赐爵与封土,亦不违当初下诏求贤时"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诺言,还有晚期霸业将成之际,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封给他霸主的荣衔,各方诸侯也群聚祝贺。

此时的秦孝公,应该是踌躇满志地拔剑四顾,睥睨八荒的一代雄主才是;因为他已经超越了他想师法的先祖穆公当时的霸业规模。

内蒙古赤峰商鞅雕像

但是他却派了公子少官去向各地诸侯致意,并且朝觐天子。然则其心中尚存有起码的诚信与基本的君臣名份,应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如果笔者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西汉末年的刘向,在其所着的《战国策书录》中,对秦孝公的严厉批评,就是汉人对前朝惯有的一偏之辞。他说:

刘向的上述批评,如果是针对整个战国时代的大环境所作的批判,笔者亦赞同他的卓见。然而若是将当代所有的沉疴和积弊,都算到秦孝公一人的身上,恐怕也不尽公平!

因为在那个功利主义和强权横行的时代里,不仅各国征战不休,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而且思想混乱和价值迷失,导致圣人之道渐息,儒者眼中所谓的邪说诐行却正方兴未艾。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连坚持以儒学正统传人自居的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想要继承孔子的衣钵,努力宣扬仁义的学说,却总是被各国的国君拒于千里之外,甚至不得其门而入,这让自称为圣人之徒的孟子情何以堪?

孟子画像

难怪他要大叹:"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这个世衰道微的浊世中,他毅然决然地担负起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和扭转当代价值错乱的思想重任。

孟子溢于言表的焦虑和急切之情,正反映了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想困境和危机。可是形势比人强,纵然是拥有满腔热血和一身本领的孟夫子,也只能徒呼负负地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了。

商鞅变法有成之后,国势日强,《盐铁论‧非鞅》曰:

此处所谓的"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主要就是孝公针对三晋所采行的军事行动。我们知道,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动机,其实在其即位之初的求才诏中,就已经明白地昭告天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秦军

当年秦穆公欲东进中原争霸,屡遭晋国所扼,以致功败垂成的憾事!逮及近世,晋又侵夺秦河西之故地,新仇旧恨相煎交逼之下,秦国君臣在国富民强之后,岂能再容三晋各国猖狂?

我们从《史记》的记载中,发现孝公三年变法之后,从隔年开始,对三家分晋的韩、赵、魏及其他各国,所进行的军事行动,几乎是年年有之。整理如下:

从以上的叙述,秦孝公从商鞅变法开始,以迄其弃世的短短二十年间,秦国的国势之盛远胜前代任何一个时期。因此也能一改秦自穆公以来,数百年间深受晋国牵制之苦。孝公不但突破了三晋的封锁,而且也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从中运作渔利,此即贾谊〈过秦论〉中所言:"内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而所谓"内修守战之具",指的就是商鞅在秦国国内所雷厉风行的各项改革措施。至于所谓"外连横而斗诸侯",则具体表现在孝公对韩、赵、魏等三晋故国的各项军事行动上。

总之,孝公为修穆公之政令,复穆公之霸业,初以"分土"、"尊官"为饵,卒得商君之襄助。在国内,以峻法严刑厉行法治,弹指之间弊绝风清,一新秦人耳目;在国外,则遂行其远交近攻、强和弱战的两手策略。

剧照秦孝公形象

观其对近邻魏国之多次用兵,最后逼得魏惠王迁都大梁以避其锋头,则所谓"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的场景,只不过是衬托秦在当时已是"超级强国"的事实罢了。

参考文献:

《新译战国策》

《四书集注》

《史记今注》

《新译古文观止》

《新译淮南子》

《新译商君书》

《秦集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8317.html

因为,秦孝公,君臣,诸侯,秦国,商鞅变法,孟子,三晋,改革,商君,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秦孝公,君臣,诸侯,秦国,商鞅变法,孟子,三晋,改革,商君,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秦孝公,君臣,诸侯,秦国,商鞅变法,孟子,三晋,改革,商君,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