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曹操至死没有自立为帝,为何背上了曹贼的骂名,毁于儿子之手

曹操至死没有自立为帝,为何背上了曹贼的骂名,毁于儿子之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至死没有废汉室而自立为帝,真的是忠于汉室吗?

第一阶段:黄巾起义。(曹操在这个阶段还是忠于汉室的,很卖力的讨伐黄巾) 第二阶段:讨伐董卓。(曹操在这个阶段也很忠于汉室,拟诏讨贼可以看出) 第三阶段:群雄割据。(曹操此时在不断地讨伐战争,后来发展与袁绍抗衡,野心终于开始膨胀) 第四阶段:官渡之战。(曹操在这个战役中击败袁绍,北方统一,开始有了称王的想法。) 第五阶段:赤壁之战。 (曹操现在最大的敌人就是刘备和孙权。刘备实力很弱,但是孙权和刘备形成孙刘联军,以3万人之势抵抗曹操二十万大军,此时曹操的这场战役胜利,就统一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他的忠心此时已经在数百场割据战争中烟消云散) 第六阶段:攻取汉中。(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只得退守北方,而刘备和孙权趁机发展实力,尤其是刘备势力膨胀很大,已经取得蜀川。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争夺荆州之际攻占张鲁地区,但没有听从刘晔的意见,放弃了攻占蜀的念头,这也放弃了消灭刘备的最好时机,而他此时已经没有对皇上而且对良心的忠心了) 最后阶段:晚年称王。(皇帝已经无法做些什么了,连衣带诏这样的计划也无法实行了。刘备称汉中王。孙权更是表面依从,内心不从。曹操更是进出宫殿如无人之境,且杀害伏后,逼迫献帝迎娶自己的女儿。) 曹操的一生从忠臣到了奸雄的阶段,是因为讨伐战争的频繁,让他认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做一个忠臣了,于是慢慢成为一代奸雄,慢慢忠心也削弱了。

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知道他的野心了,后来更是加封自己为异姓王,但他毕竟将汉室保存了数十年而未灭亡。否则以汉室当时的情况,若非曹操站在汉献帝身旁,只怕汉室早就不存在了。

在曹操刺董失败之后,一路逃命陈留寻找自己的父亲,在逃亡过程中,曹操刺董的事迹已传遍四海之内,因当时董卓弄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力抵抗,终有一人做出此英雄事迹,虽败犹荣,天下豪杰更是仰慕佩服。逃到陈留之后,曹操就揭竿起义,天下豪杰慕名而来,而曹操却有贤主明君之能,麾下更是人才济济,武将有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张辽等将,文将有荀彧,郭嘉,程昱,司马懿等人,有这些忠义之人一心辅佐,曹操的势力日益壮大,以神速般崛起,可谓声势滔天。而当时的大汉名存实亡,奸臣当朝,汉献帝刘协也并非昏庸无能,苦于无人辅佐,当朝大臣人人但求自保,又遇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把弄,又是战火逃亡,汉献帝早已成惊弓之鸟,各路诸侯均无视此天子存在,不灭,也不助,唯有曹操看透当中玄机,前往护驾,并以一碗肉汤深得皇上之心。当时的汉献帝对曹操也无戒心,甚至以为曹操是忠良之士,等曹操的人进入朝堂以后,曹操便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势力,以至于皇帝无力去反驳曹操的任何一个决定,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于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有很多人做过猜测,有人说曹操根本没有称帝的野心,说曹操心如止水,对称帝并不感兴趣。其实,这种猜测的可信性并不高。

曹操南征北战,特别是官渡之战,让曹操坐拥大半个天下,四世三公的袁绍都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战胜袁绍后,手握百万雄师,其良田土地更是数不胜数,追溯历史,多少人仅仅获得一点土地就称帝了,所以有些人猜想曹操只想当南征北战的将军,而不想称帝的说法,可信度绝对值得质疑。

可是他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1、孙权劝曹操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

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2、担心会给政敌和拥汉派一个舆论上的借口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陷入被动。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为保自己晚年的声誉名节

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4、实权比虚名更重要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5、年纪大了,将不久于人世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

事实上,不称帝对他也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留下献帝,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在都许之后不久就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豫州,使关中诸将望风而降;他则利用献帝之名,实现和平的征服,让大小诸侯掩耳盗铃,“名正言顺”地代表献帝。刘琮投降、张昭一派劝孙权投降,也是为了以此做挡箭牌。

曹操的话有合乎情理之处,“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不就说他要做好准备后才称帝吗?且不说称帝,献帝封他十万人口不就是想让他辞去兵权、官职,他已经看穿了,并表示拒绝,甚至放弃封地。他是用行动暗示群臣,他是永远不会放弃兵权,就意味着身后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权势,解决代汉问题。曹操真正要告诉群臣的,是他自己不称帝,但不会放弃手中大权,这种格局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子孙也要继承下去。如果真如此发展下去,以后东汉的政治格局就是日本幕府时代的翻版了——皇帝是傀儡,一切朝政大事皆由将军们操办,将军是当权者,但将军永远不会废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

从他两个儿子的名字里,也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志向。要知道曹操的两个嫡子,后来的魏文帝曹丕与其弟曹彰都是曹操十分重视的子嗣。而曹丕字子恒,而曹彰则字子文,这两个人的字和在一起就是“恒文”了。也就是说,曹操将自己的抱负都融入到自己儿子的名字之中。而这两个字所代表的两个诸侯,一个齐桓公,一个晋文公,这两人不仅是当时诸侯之中的霸主,更是一直以尊王攘夷为己任。而且在春秋乱世之中,即便他们的实力再强,最终也没有登基称帝,至死都是大周的臣子。

曹操的志向也是与齐桓公和晋文公一般,以尊王攘夷为己任,虽说最后成为异姓王,但至死都没有废汉室而自立为帝。更何况他在世之时,对待汉献帝也十分敬重,并没有像董卓等人那般视汉室于无物。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而其来的权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动和志满意得。面对从乃父手中接管下来的国家,深感完成乃父复兴国力和实现统一之遗志,将是他人生今后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汉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早在董卓之乱后就已开始紊乱。曹操迁汉献帝至许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政令皆出于曹氏。在皇权的拥有上来说,汉献帝已经成为一个傀儡。曹操虽然戎马战争四方,但以臣子的身份征周旋在各个割据势力之中。延康元年(220年)十一月,魏王曹丕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十二月十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 辛未,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以河内郡山阳邑(今山东菏泽巨野县)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只可惜曹操最终也没有挽回汉室,而他的儿子曹丕又取代汉室,建立魏国,因此让曹操背上了曹贼这个骂名,让人感慨。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84704.html

孙权,称帝,刘备,势力,曹操,骂名,天下,儿子,阶段,曹贼,消息资讯,曹丕,孙权,刘备,曹操,汉献帝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孙权,称帝,刘备,势力,曹操,骂名,天下,儿子,阶段,曹贼,消息资讯,曹丕,孙权,刘备,曹操,汉献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孙权,称帝,刘备,势力,曹操,骂名,天下,儿子,阶段,曹贼,消息资讯,曹丕,孙权,刘备,曹操,汉献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