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诸葛亮的政治继承人:权臣姜维孤掌难鸣,一心匡扶汉室却进退维谷

诸葛亮的政治继承人:权臣姜维孤掌难鸣,一心匡扶汉室却进退维谷

尽管诸葛亮生前钦点了蒋琬和费祎等人为政治上的继承人,最终逐渐掌握军权的姜维真正继承了诸葛亮的政治遗产。

其实,在继承人上诸葛亮也点了姜维的名字,他不仅和诸葛亮有正式的师生之谊,在兵法水平上,姜维也是最接近诸葛亮的。

在诸葛亮看来,蜀汉后期人才匮乏,能够招到姜维这样的人才已经实属不易。他对姜维很放心,他会坚持自己生前的政治主张,不会觊觎刘禅的权力,换作其他人,要么是野心勃勃,要么是能力不足,偌大的蜀汉政权,诸葛亮环顾四周,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完美替代自己的臣子。

姜维能力虽然还行,可也只能勉强守住蜀汉,却无法和自己一样六出祁山,想让姜维带领蜀汉开疆拓土,那是不可能的。诸葛亮选择姜维是无奈之举,同时也标志着在人才上,蜀汉已经彻底失去了威胁曹魏的能力。

姜维与武侯相比,虽然能力弱很多,但也不是泛泛之辈。至少从打仗来看,姜维这人善于用兵,强于防守,就算对外出击能力不算太优秀,但固守家园还是绰绰有余的。曹魏要想一口吃掉蜀汉也不大可能,姜维是个坚定的拥刘派,他自然不会放任曹魏对蜀汉的侵略。

尽管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大部分权力,费祎死后,姜维才完全掌握军权。

在政治手段上,姜维远不如武侯的,如果不是武侯在遗书中及时处死魏延,或许,姜维拿不到蜀汉的军权。

综合能力上,魏延的确比姜维更适合掌控蜀汉的军权,但魏延有“反骨”,不是个值得托付的人,看到魏延的下场,姜维也是小心谨慎的。

在他掌权的早期,刘禅对他还不错,姜维也是个会来事的主,无论大事小情他都要向刘禅请示,并积极和刘禅周围的人搞好关系,进一步取得刘禅的信任。

姜维能九伐中原,少不了刘禅和身边官员们的支持,可惜的是,姜维不是诸葛亮,在九伐中原时就暴露出了能力不足,多次出征却战果甚少。对此,姜维也有自知之明,他非常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在北伐过程中,他仅仅把战线拉在雍凉一带。

频频出征却没有任何战果,即使刘禅能理解他,但益州派的官员们是不会放过他的,在姜维掌权的后期,他遭受到了来自内外的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直接导致姜维孤掌难鸣、进退维谷。

蜀汉景耀五年,刘禅打算放弃姜维改任阎宇来替代他。阎宇是荆州派人士,也是诸葛瞻为首的少壮派人士,他的上马很大部分原因是刘禅背后的决心。

姜维常年对外征战,已经把蜀汉苦心积攒的家底掏光了,把政权弄得元气大伤,这种穷兵黩武极大地动摇了刘禅的统治。

刘禅自己也非常清楚,如果让阎宇完全掌握军权,弄不好自己会被少壮派架空,然而如果再让姜维继续掌权,就会出现一方独大的局面,到那时自己的皇位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即使姜维心里没有篡汉的想法,那也不能保证姜维之后他的继任者有这样的想法。为了巩固皇权,刘禅只能扶植少壮派来制衡姜维。

刘禅并不是像史书上说的那么昏庸无能,对于局势判断,他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至于废掉姜维改立阎宇这件事,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来了,刘禅也一直想让阎宇走上台前,由于前方战事吃紧,姜维又无法代替,这一来一去就耽误了下去。

等到了战事稍微缓和一些后,这件事又重新提起。

对三国史研究透彻的书迷们都晓得,“废维树宇”的阴谋是刘禅私底下授意的,虽然史书上记载的是宦官黄皓和益州派撺掇的,但从政治平衡的角度看,这事肯定和刘禅脱不了干系。

后期,随着以诸葛瞻为首的少壮派崛起,也变相地预示着一种新局面在朝廷已经形成,即益州本土派、以诸葛瞻为代表的少壮派和以姜维为代表的老派相互牵制。

最开始,刘禅是有保姜维的想法,但随着诸葛瞻的崛起,刘禅意识到少壮派已经可以与本土派相抗衡了,姜维就失去了相互制衡的作用。并且姜维连年征战,导致财政空虚、国力衰落,民心不稳,大臣们哀声载道,是时候抛弃姜维了。

起初刘禅还不忍心抛弃姜维,但在大臣们的不断怂恿下,最终选择废掉姜维。

当姜维得知自己要被废时,也明白朝中已经变天了,而自己一旦失去权力,等待自己的就是被清算的命运。

那么,刘禅“废维树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背后又有哪些斗争呢?

其实,姜维之所以被刘禅抛弃,是因为自己在朝廷中的政治盟友都相继去世了,其中最重要的盟友陈袛,对他来说更是意义非凡。陈袛是豫州人、姜维是凉州人,两人都不是益州本土派,都属于流寓士人。

两人的价值观很接近,政治理念也差不多,最关键的是他们联手能维护他们自己和流寓士人的利益,同时可以压制益州土著力量。

陈袛在世时,尽管姜维带兵在外,但朝中有陈袛在,能极大地缓解了他和刘禅的矛盾。刘禅也十分信任陈袛,然而陈袛死后,姜维失去了朝中最重要的伙伴,这也意味着,姜维和刘禅之间缺少了关系润滑剂,刘禅不再信任姜维。

我们再说说诸葛瞻,因为父亲诸葛亮的缘故,诸葛瞻继承了父亲巨大的政治遗产,在蜀汉有着极大的威望,为了培养诸葛瞻,诸葛亮也倾入了许多心血。

不过,由于诸葛亮常年在外带兵征战,很少有时间亲自教导儿子,尽管诸葛瞻人品不错,能力还行,与父亲相比,他缺少耐心,大局观不够,就是这样的性格给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诸葛瞻一直想继承父亲的政治理念,想把父亲的旗帜一直扛下去。

因为父亲的原因,蜀汉老臣们都十分看重诸葛瞻,对他寄予极高的期望,蜀汉老百姓也对诸葛亮的后人寄予很大的信心。可是期望越大,压力也越大。诸葛瞻深知如果自己不像父亲那样大权独揽,根本就无法实现内心的抱负。

为了争夺权力,诸葛瞻开始与昔日的叔叔,也就是姜维,开始了争斗。

从内心讲,诸葛瞻并不想与父亲的徒弟搞成关系恶化的局面,可姜维一直独揽大权不放,而且多年征战浪费钱粮无数,不断消耗着蜀国的国力,弄得大臣们都有很大意见。诸葛瞻认为,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蜀汉将失去争夺天下的实力。于公于私,诸葛瞻都要除掉姜维。

有意思的是,姜维对这个恩师之子,始终保持着敬意,从未想过对付他,更没想过除掉他。诸葛亮都曾评价过姜维是国士,他一心想保住蜀汉江山,并没有其他的杂念。然而,姜维经过多次出征未果后,他也意识到蜀汉国力已经无法让他实现光复汉室的梦想了。

晚年的姜维也很郁闷,多次独自饮酒感慨天道无情。即便蜀汉被邓艾攻破的那一刻,姜维还是想着如何策反邓艾,让他帮助自己实现匡扶汉室的梦想。

我们再来说说“废维树宇”的主人公阎宇。阎宇是荆州人氏,属于流寓士族。刘禅之所以提拔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想通过提拔少壮派来制衡姜维,结束这种穷兵黩武的局面。

刘禅的政治手段并没有那么坚决,也没有那么腹黑。相对于剥夺权力,他采取的是非常温和的手段。刘禅也没有想过要害姜维,只想把他军权拿掉就行了。

皇权与相权之争是永恒的话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么,刘禅为何对大权独揽、穷兵黩武的姜维如此宽容呢?姜维为何又对蜀汉如此忠心呢?

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当时蜀汉严重缺乏人才,在蜀汉的人才中,姜维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刘禅舍不得他,还有一点很关键,刘禅对权力没有太多的欲望。

我们来展开一下讨论,首先,当时蜀汉人口少,人才严重缺乏,更别说有许多人能供刘禅选择了。蜀汉和魏国、吴国不一样,与这两国相比,蜀汉资源匮乏、人口少、人才也好,蜀汉根本经不起一次大的权力斗争。对于这些,刘禅心里跟明镜一样,姜维也知道,他们就算要斗,也不会斗得太厉害。

其次,姜维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在整个蜀汉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行也好,个人对权力的欲望低,对物质要求不高;最关键的是,姜维从来没有刻意培养自己的朋党、提携宗族之人。从这点看,姜维是一心一意要匡扶汉室的。

我们来说说刘禅,刘禅和姜维这对君臣对权力都没有太大的欲望,在诸葛亮的庇护下,刘禅养成了懈怠的性格,直到他五十多岁时,还把朝政都交给大臣们来打理。

刘禅对手下很放心,懂得放权,然而这样的处政方式,也让蜀汉一直没有经历太大的权力斗争事件。相反,魏国和吴国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宫廷权力斗争,这也让两国元气大伤。

后来夺权时,姜维带着部队直接出了沓中,其实就是给刘禅一个信号,而刘禅也不希望把事闹大,也就是没有进一步夺权。

晚年的姜维进退维谷,能力与志向不匹配。尽管姜维苦苦支撑蜀汉这个烂摊子,也很少抱怨,可他知道,如果停止进攻,就会让曹魏有时间恢复元气,那么,蜀汉必亡。

姜维最终也没能保住蜀汉,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不得不说,姜维是最忠心的,蜀汉灭亡,刘禅投降后,姜维依然还在扛着蜀汉大旗。他打算凭着自己的力量光复汉室,假意投降魏将钟会,在此期间,姜维还曾写密信给刘禅,让他忍一忍,自己正在图谋复蜀汉,迎他回朝。

然而事情败露后,计划落空后,姜维自杀成仁。姜维死后,被曹魏剖腹取胆,姜维杀了大量的魏将,曹魏对其恨之入骨,此外,曹魏还想看看姜维的胆子到底有多大,为何对蜀汉这么忠心耿耿,都说死者为大,曹魏就想让姜维死无全尸,以解心头之恨。

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眼光,他选择的姜维对蜀汉政权是最忠心的,即使刘禅废了他,他也不计较,依然为蜀汉政权卖命,最后失败身亡。

姜维称得上是诸葛亮真正的继承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875.html

政治,能力,姜维,少壮派,诸葛亮,刘禅,蜀汉,益州,继承人,权臣,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能力,姜维,少壮派,诸葛亮,刘禅,蜀汉,益州,继承人,权臣,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能力,姜维,少壮派,诸葛亮,刘禅,蜀汉,益州,继承人,权臣,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