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卫国虽然人才辈出,为何都流失到了其它诸侯国

卫国虽然人才辈出,为何都流失到了其它诸侯国

卫国是周公分封时建立的姬姓诸侯国,第一位国君是武王的七弟康叔封。虽然卫国贵为姬姓侯国,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并没展现它的优势,相反,在立国九百多年共计四十一代君主的时间里,期间差点灭国,后又被降侯贬君,可谓是生的高贵,活的憋屈。

虽然卫国是个小国,但它却有其它诸侯所没有的特产,一是人才,二是君子。所以,当秦始皇统一华夏以后,单单给卫国留了一个都城濮阳没灭,目的就是要天下人知晓,他是仁爱的,如果连君子之国都灭掉了,他的德政就会受到影响。那么,卫国既然盛产人才和君子,为什么自家留不住,都跑到其它诸侯国去了呢?

早期的卫国,王室出身高贵,权倾朝野,普通百姓很难登上卫国舞台

早在武王分封时,对康叔封就很关照,到了周公代政的时候,更是对康叔另眼相待,当纣王儿子武庚串通武王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反叛周王室时,康叔果断地站在周公一边,与召公等共同挫败了“三监之乱”,为维护周王室稳定做了重大贡献。

在康叔封的影响下,他的后任继承者们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在位率,从卫国国君的继承年表看,在西周到卫武公以前,卫国的国君基本都是在位三十几到四十多年,这样的好处是确保了朝政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不利因素就是容易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与其它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台的人才竞争局面,形成了不协调的格局。

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卫国虽有用人的场所,但没有用人的机制,希望脱颖而出的能人贤士只好另寻高就,投奔各主了。

中期的卫国,朝政内乱频仍,有贤臣却找不到明君

吴国人季札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后有这样的一个评价,他说卫国多君子,没有安全隐患。因此,诸侯对卫国的评价都很高,以为卫国是个礼仪之邦,君子之国。

可从东周开始,或者说从卫武公开始,卫国似乎掉进了春秋丑闻的中心,州吁之乱、诸子之争,懿公好鹤、文成之祸、皮冠射鸿等等。虽然有卫庄公和卫宣公想恢复康叔之荣,无奈整个朝政已沦落成争权夺利和后宫玩乐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才还有什么可用之地呢?

于是,大批的人才流往他国,卫人李悝帮助魏国变法图强,最先称霸三晋;卫人商鞅,在卫国时就叫卫鞅,在魏国受到压制后来到秦国,帮助秦孝公商鞅变法,使一个弱小的西秦一跃成为中原强秦。

当卫国发生内乱夺权的时候,卫国有识之士却在帮助诸侯开疆拓土,创建奇功。卫人吕不韦慧眼识珠,发现秦国公子异人在赵国为人质,当即以奇货可居的理念投资下本,最终扶助异人登上秦国王位,他自己也成了秦国历史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的丞相,投资的本钱也为他换来权倾朝野、呼风唤雨的收益。

当燕太子丹结识卫人荆轲以后,易水河边就上演了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赵悲歌。卫国的人才还有很多,连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就呆了十年,对卫国的人才还是非常看重的。

晚期的卫国,君臣失和,王位难保,卫国实则有名无国

卫国在春秋晚期时,由于孙氏、宁氏专权,君臣关系不和,国力进一步衰弱。进入战国后,国势更加衰弱,终于在公元前254年被魏国吞并,成为了魏国的一个附庸,卫公也先经历了降侯,然后成为了魏国的封君,实际上卫国已经被魏国灭掉了。

到了秦国统一中原以后,其它六国都被秦国灭亡,作为魏国附庸的卫国,秦始皇却把它留了下来,既是历史的一个迷,也是对魏国的一个警示。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灭掉了这个名存实亡的卫国。

通过上面的介绍,卫国虽然是块生长人才的沃土,却没有人才成长的养分,如果卫国能有一位象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那样爱惜人才的君主,凭卫国的先天优越条件,五霸也好七雄也好,怕是都要看卫国的眼色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史明理,知史悟道。关注岛主说事,了解更多新鲜的历史资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89172.html

诸侯国,卫人,其它,卫国,秦国,人才,流失,魏国,朝政,君子,消息资讯,卫国,武王,秦国,康叔封,魏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诸侯国,卫人,其它,卫国,秦国,人才,流失,魏国,朝政,君子,消息资讯,卫国,武王,秦国,康叔封,魏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诸侯国,卫人,其它,卫国,秦国,人才,流失,魏国,朝政,君子,消息资讯,卫国,武王,秦国,康叔封,魏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