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长平一战中赵军主力己经被秦军消灭了,为什么40年后才灭掉赵国?

长平一战中赵军主力己经被秦军消灭了,为什么40年后才灭掉赵国?

白起在长平之战结束后,据说就试图一鼓作气灭了赵国,结果被范雎给拦住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或许要说了,范雎就是个奸臣,他收受了苏代的贿赂,然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为名,请求秦昭襄王同意。假如不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建议秦兵班师,后来又进谗言,说白起的坏话,导致白起被杀,赵国或许很快就被灭掉了,白起的功劳更大了,正如那个说客苏代所说:“白起会在秦国位列三公之一,超越范雎”;秦国也将更强大------

其实,说这种话的人,都是非常浅薄的表现,也是对范雎的不了解和极大的侮辱。

我们来看看当时长平之战以及长平之战以后的具体情况,就明白了。

一,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和赵国发生长平之战,秦军最终获胜,耗时三年。

长平之战是这场战争的最后阶段,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人。

这场战役,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

战役进行到中期,秦国见赵国固守不战,也非常着急,便派间谍散布老将廉颇暗中要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国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这都是范雎的谋略。

赵括替代廉颇统帅赵军以后,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积极组织进攻。

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括战败殉国,被包围的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点,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不存在可能不可能的问题。

二,秦军为什么不乘机灭赵国

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长平之战,秦国大军既然已经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为什么不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呢?

其实,我们只是看到秦国大军战胜了赵国军队,却并没有考虑秦国其实也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赵军被消灭四十五万,秦军自己也付出了二十多万军队的伤亡代价。

战争后期,不仅秦昭襄王自己也亲临前线,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几乎全部奔赴战场。秦国参战军民达到六十万人。可见秦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消耗也非常巨大。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秦国属于惨胜,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轻松。

当时的战国七雄,秦国、赵国是七国中实力最雄厚的两个国家。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决战的时候,齐、楚、燕、韩、魏五国一直在紧张地关注着这场战争。他们的心态非常复杂、非常矛盾。

对于秦国来说,五国是既惧怕,又担心。假如五国救援赵国,他们担心得罪秦国,引来秦国的虎狼之师。

但是,假如赵国灭了,五国又害怕秦国的虎狼之师立刻掉头对准他们而来。其实,他们或许更愿意坐山观虎斗,看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兴许秦赵两军打得两败俱伤时,他们五国备不住还可以在战后乘机出击,捡一点“莲花落”,发点小财呢。

但是,战争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看到白起残忍地杀害了几十万赵国降卒的时候,五国的确是怕了,但也明白了:秦军的确是虎狼之师,他们并不是为了在赵国占便宜,而是要消灭其他六国。故此,当秦军后来围困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楚国、魏国就立刻明白了,他们毅然停止了观战,而是选择了出兵救援赵国。

我们不应该忘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长平之战以后不久。当时,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

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驻扎待命。魏无忌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大将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城外大败秦军,才避免了赵国过早地灭亡。

也许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杀害那四十多万赵军降卒的时候,他就无意中犯了一个十分愚蠢的大错,让其他五国提前窥知了秦国的战略意图;也让其他五国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结果,那就是:秦军不但要占领战败国家的土地,还要灭绝所有战败国家的军队。

故此,作为主导秦国军国大事的丞相范雎,立刻做出了一个决定,停止进攻,休养生息。范雎对秦昭襄王说:

秦兵劳,请许韩、赵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这么做,显然有三个好处,一是让征战三年之久的秦兵休养一下;另一个好处是,不用继续作战,就可以得到韩国、赵国的大量领土;第三个作用是,暂时停止战争,借以麻痹其他五国,不至于让他们搞合纵连横。

假如秦兵当时不停止进攻,五国军队必然对秦军群起而攻之。而这么做的结果,很可能最终被灭亡的不是赵国,也不是其他五国,而是秦国。

三,一直以来的争论

有人也许要说:“你这是胡扯!这都是奸臣范雎贪财,嫉妒白起的功劳,担心白起功劳太大超过他。”

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也不了解范雎其人。

范雎是什么人?在魏国的时候,他险些被打死,扔进厕所受尽侮辱。后逃往秦国,游说秦昭王,成为秦国丞相,秦昭王面前说一不二的红人,战国时最有战略思想的大政治家之一。

假如他嫉妒白起的能力,白起根本不可能在他执政秦国时扬名立万。至于说苏代贿赂范雎,我个人认为,那一定是范雎的将计就计,而不可能是范雎贪图那些财物。范雎身为秦国丞相,说一不二,一手遮天,他会在乎苏代给的那点贿赂吗?简直就是笑话!

故此,我个人认为,秦国军队当时已经没有雄厚的实力灭亡赵国了。

白起自己也说过:“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可见,长平之战,不仅使赵国一蹶不振,就连秦国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即使秦国当时按照白起的思路不顾一切灭了赵国,它也逃脱不了被其余五国群殴的下场。秦昭襄王和范雎非常明白秦国当时的处境,因此只能暂时选择休战。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赵国一直有尚武精神,军和民很难分得十分清楚。只要国家有难,军队力量不够,民众加入军队,立刻就是一股有生力量。就像我们现在的预备役一样。

因此,尽管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军民,国力大损,但后来仍然还有足够的防御力量,并没有变成一个一触即溃的国家。

四,长平之战的意义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使长平之战成为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点。秦统一六国的态势已经形成,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存在可能与否的问题。

范雎显然是秦国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正是秦昭襄王任命范雎为相以后,执行了范雎主张的“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并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领土。

“远交近攻”策略的意义,就是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和好相处,置之不顾。

“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但是,长平之战,秦国尽管击溃了赵军主力,使赵国一蹶不振,但秦军真的不宜立刻灭亡赵国,也不可能、不容易灭亡赵国。这或许就是直到40年以后才真正攻灭赵国的原因。

退一万步说,假如秦军真有灭亡赵国的实力,而范雎阻止白起灭亡赵国,秦昭襄王首先就不答应,他会立刻撤了范雎的丞相职务,听从白起的灭赵要求。因为,当时最急切想要扫平六国的,并不是白起,也不是范雎,而是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89465.html

一战,白起,长平,赵军,秦国,赵国,秦军,范雎,战争,军队,故事传记,长平之战,白起,赵军,秦国,赵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一战,白起,长平,赵军,秦国,赵国,秦军,范雎,战争,军队,故事传记,长平之战,白起,赵军,秦国,赵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一战,白起,长平,赵军,秦国,赵国,秦军,范雎,战争,军队,故事传记,长平之战,白起,赵军,秦国,赵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