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孔子:“圣”与“俗”之间可以自由切换,子路:这“双标”我学不来,为此,傻

孔子:“圣”与“俗”之间可以自由切换,子路:这“双标”我学不来,为此,傻

说孔子是圣人,应该没人反对,毕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时至今日仍作为中国地标性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光,其提倡的孝义廉耻,铸就了中华礼仪之邦的美名。其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更是为统治者指明了治国长久的努力方向,甚至可以说是当今民主思想中“少数服从多数”的雏形。

这是孔子“圣”之所在。

不过问题也来了:孔子说的这些都是站在国家、文明的高度,旨在对全民族、全天下的人进行洗礼教化、统一思想,共同奔赴德行礼仪全覆盖的乐土。

这听起来十分的高大上,普通的百姓肯定难以有这个实力实现。毕竟老百姓手上无一兵一卒、无赏罚之大权,如何让他人听从己见、克己复礼、廉洁自律?

况且儒家思想还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寻常百姓身上还背负着为国家增人口、为祖宗兴人丁的重任。

我们现在都明白一个道理:越穷就越要生、越生就越穷。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养娃的压力就直线上升;而且新生婴儿占据了父母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使得他没有多余精力去思考发展、改善生活的问题,更别提实现人生价值这样奢侈的愿望。

但在古代,即便再穷、环境再恶劣,生命不息、生娃不止,为的就是子孙后代人丁兴旺。

虽说多子多孙增加了劳动力,看似百利无一害,但事实胜于雄辩,封建社会的农民生了一屋子娃,依旧衣衫褴褛、穷困潦倒,倒是那些不干活的地主老财,家业是越来越大了。

所以说多子多孙增加劳动力,利于生活改善就是谬论。

仅此一例,便可知晓:孔子所说的“圣”言,在现实中存在执行不下去的风险,无怪乎后世很多人都冠以儒家思想的理想化标签。

孔子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显然是有的,所以孔子在“圣”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其不可明说的“俗”的一面。

“俗”例之一便是:一次孔子率领众弟子去传教,正巧赶上陈国和蔡国在打仗。他们被围困了十天,又渴又饿。

子路偷了饭食,孔子不问饭食从何来,张嘴就吃;子路又偷了酒,孔子不问酒的出处,张嘴就喝。

此时的孔子还是你印象中“礼义廉耻”之表率的孔子吗?

后来他们在鲁国传教时,鲁哀公用肉招待了他们。发现孔子不坐也不吃肉,很是奇怪。孔子说道:“坐垫不摆正不能坐、肉切割得不方正不能吃。”

此时的孔子是不是又符合你印象中的“圣人”形象?

但前面偷酒偷饭又是什么鬼?

不光我不解,子路也问号满满。

孔子给出的理由是:之前是“偷生”,现在是“讲义”。

孔子不愧是孔子,虽然很牵强,但听起来咋这么顺耳?

细细品味,很有几分道理。有条件遵循礼仪时,按照礼仪行事,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品味,没有条件遵循时,就不要盲从礼仪之规定,活命要紧。

正所谓蝼蚁尚且偷生,即便“偷生”恶名一时让人难以忍受,但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己命保住了,以后有的是机会给自己正名。

这是日常生活中孔子“俗”的一面,也是极其睿智的一面。

由此可见,孔子在认为,“圣”与“俗”之间可以自由灵活切换,但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比如这个跟着孔子鞍前马后、有机会消化第一手资料的子路,就是木头脑子,表示这“双标”我学不来,还为此傻傻丢了性命,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子路有一次跟人家比武,双方签下了生死状,斗得正酣。子路突然发现帽子歪了,于是停下来将其扶正。对手见此,立马一剑锁喉,将其剁成了肉酱,子路就这样稀里糊涂提前见了阎王,留下了“正冠而亡”的成语。

综上,孔子是一位智者,分得清“圣”与“俗”的界限,认为二者之间可以自由切换,但一般人还真学不来,比如与孔子朝夕相处、获得一手资料的子路,就表示:这“双标”我学不来,为此还傻傻丢了性命。

对子路再次深深扼腕叹息一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90300.html

礼仪,切换,双标,国家,子路,孔子,自由,一面,问题,思想,知识科普,民贵君,礼仪,双标,子路,孔子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礼仪,切换,双标,国家,子路,孔子,自由,一面,问题,思想,知识科普,民贵君,礼仪,双标,子路,孔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礼仪,切换,双标,国家,子路,孔子,自由,一面,问题,思想,知识科普,民贵君,礼仪,双标,子路,孔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