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考古发现告诉你:秦始皇统一后根本没有剥夺六国旧贵族的身份特权

考古发现告诉你:秦始皇统一后根本没有剥夺六国旧贵族的身份特权

依照先秦时代的世界观,“远支公族”没有直系继承权,根本就不能视作“六国”本身,完全没有镇压的必要,秦始皇对于愿意投效新朝的异姓贵族,像对商鞅、张仪、蔡泽、李斯之流一样,赐予他们爵位和保障权利,完全可以理解。

事实上,被项梁扶立的韩王成的“横阳君”封号在《史记》中就没有标明为韩国的封爵, 极有可能是秦朝的封爵 ,另如:

秦灭赵,(赵奢子赵牧)牧子兴徙咸阳, 秦封武安侯 ,遂为扶风人。(王俭:《姓谱》)

由于记载有限,我们很难详细分辨在史书中出现的“故秦某某侯”是什么出身,因何封爵,但是, 作为现象本身非常有启发性,就是秦始皇在统一之后,很可能并只是对“六国王室”不宽容,而对更广大的“贵族”群体给予了优待。

这一事实,一处又一处的考古发现给予了印证。

1979年在秦始皇陵西侧的赵背户村发现了百余座皇陵修建者的坟墓,其中出土了十八件刻有墓主籍贯、爵位、姓名的瓦文。见下表:

表中的“不更”爵包含了原齐、楚两地籍贯的人士, 恰恰印证了“新黔首”封爵的事实存在,不过远不如里耶秦简的下表更有说服力:

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户籍简,展示了几个新鲜的信息:

(1)“迁陵县”除了“不更”之外还有“荆不更”,并与之并列;

(2)“迁陵县”有一位“大夫”,却是“荆大夫”;

(3)“不更”爵下是“小爵”中的“小上造”,而且人数还不少。

“小爵”的问题,与主题无关,可以搁置,重点谈谈“荆”字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一些争论,朱锦程的《秦制新探》中收录了张春龙、邢义田、张荣强、陈絜等诸先生的解释,不外乎三种:

(1)“荆大夫”、“荆不更”是楚爵,只是秦朝政府登记进去了;

(2)“荆大夫”是秦爵,楚地本来的“贵族”对应封爵加“荆”字,迁徙来的秦人不加“荆”字;

(3)“荆大夫”是秦爵,是临时性赐予,与故秦爵有待遇差别;

其实,这些说法可能都不正确 ,表中“荆不更”和“不更”的绝对数量很接近,以“內史”及“十二郡”的故秦地的人口存量,搞如此规模的“插花式”移民,不是“不经济”的问题,是毫无可行性。

而且,对照“里耶秦简”中的令文,秦朝的“徒”和“戍”往往是郡与郡之间的点对点派送,移民实边最合逻辑的当然也是这种方式, 这也就意味着“不更”也有可能是“故楚人”。

而在秦汉之际的简牍资料中,有一个非常类似的身份区分方式 ,见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新郪信案”:

(信)以坚守荥阳,赐爵为广武君,秩六百石。苍,壮平君……赘,威昌君……丙,五大夫…… 皆故楚爵,属汉以比士,非诸侯子。

这段话是叙述新郪县令“信”和同案犯的过往封爵,注意其中两个信息:

(1)故楚爵,属汉以比士;

(2)非诸侯子。

注意,此处的“楚爵”并非是项羽的“西楚”,而是“楚国”或“张楚”(下文详述),也就是说,楚汉之交,也曾经发生过一次类似于战国末年、秦朝初年“改朝换代”的爵位变革,从经历来说,新郪令“信”一直是在汉王刘邦麾下,却也由“故楚爵”, “属汉以比士”,“比”的用法在上文中“蛮夷君长”处已有,实则是“同等待遇”之意,后来又赐“汉爵”。

也就是说,“楚爵”——“汉爵”的过程,很可能复制了“楚爵”——“秦爵”的过程,那么,“ 荆大夫”、“荆不更”自然不会和“不更”并列,因为已经转化完了,再强调其来源,对于融合统治没有任何好处。

这个“荆”字,真正对应的是“诸侯子” ,因为汉初法律文书上表明“是否诸侯子”,就意味着“诸侯子”这个群体在秦汉之际属于特殊群体,必须标明,而汉初的图籍资料本就为萧何取自秦宫,地方上自然也是延续秦制,那么,这个标识,极有可能也是延续自秦制。

过往学术界对“诸侯子”的身份多有争论, 李开元先生认为,“诸侯子”就是籍贯在原六国故地的、参与刘邦反秦战争的诸侯人,其实不确。

在刘邦入汉中过程中,“楚子、诸侯人之慕从者数万人”(《汉书·高帝纪》),楚子和樊侯蔡兼这样的韩家子才是诸侯子,而“诸侯人之慕从者”才是李开元所说的“诸侯人”。

那么,“诸侯子”到底是什么?

应该是“楚国及诸侯支系宗戚之从军者”,即六国的旧贵族子弟及他们的徒众,或者仅限于他们本人。(见曾磊:《“诸侯子”小议》,《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3月刊)

另见《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

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由此可见,汉兴之初,是将“诸侯子”视为可靠的力量召集到太子所在的都城戍卫,并在罢兵之后享受特殊的待遇,这些人,不是别人,就是六国的“旧贵族子弟”, 之所以将他们的爵位与一般人分开,实际上是对他们的“血统”致敬,更是对他们的“能力”有所期望。

道理非常简单,在战国、秦、汉的社会背景之下,世袭血统贵族的家族教育,或称“家学”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智力资源,秦朝的“学室”可以教授“史子”,却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军事贵族,而秦汉的“军功授爵制”,可以通过砍脑袋选拔出“兵王”,却绝不可能在文盲圈子中制造出“将帅”。

正因为如此,《史记·乐毅列传》记载: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 “乐毅有后世乎?” 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 华成君,乐毅之孙也。 ?

因为祖父是名将乐毅,孙子就能受封封君 ,在今天,很可能被理解为一种“名人集邮”,在当时,却是有现实意义的政治举动,一样是“千金买马骨”。

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看上面的表格,就会发现,姓名可辨识的“荆不更”多为“氏+名”的多字登记,而“不更”则多为单字“名”,而且,“荆不更”的“氏”,如:

蛮、黄、宋、郑、李?。

蛮、黄均出自芈姓,楚国又有宋玉、郑袖、李园,似乎也可印证,有“氏”,实为“血统贵族”出身,“荆”只是区别其血统的来源自楚系, 如果更多的简牍出土,或许还会有“齐大夫”、“赵不更”之类的称谓面世。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并未热衷于颠覆旧秩序,而是通过种种新举措将大秦帝国的制度推行到六国旧地,并寻求“六国旧贵族”的合作,只是天不假年,壮志未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93402.html

身份,楚爵,爵位,秦始皇,诸侯,秦朝,问题,六国,贵族,统一,观点评论,秦爵,朱锦程,乐毅,荆大夫,诸侯子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身份,楚爵,爵位,秦始皇,诸侯,秦朝,问题,六国,贵族,统一,观点评论,秦爵,朱锦程,乐毅,荆大夫,诸侯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身份,楚爵,爵位,秦始皇,诸侯,秦朝,问题,六国,贵族,统一,观点评论,秦爵,朱锦程,乐毅,荆大夫,诸侯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