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千古无二的项羽,到底死在哪里?现今的项羽墓,可能不是真的

千古无二的项羽,到底死在哪里?现今的项羽墓,可能不是真的

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也就是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并且,作为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悲剧枭雄之一,项羽向来是现代人津津乐道的秦汉风云人物。然而,大家了解项羽大多是通过坊间传言,我们所知的一些历史是不实的。今天,笔者便以正史为基准,为大家还原一些关于项羽其人的真实历史。

首先,就是阴陵之战。

项羽与灌婴之间曾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激战,然而,历史爱好者却对这场战争的始末知之甚少,而一些民间传说中,对于这场战争的描述又比较模糊。关于这场战争,最直接的历史证物,应该就是今阴陵山上的古战场遗迹了。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该遗迹的岩石上看到刀劈斧凿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当时参战的古代士兵所留下的。

根据民间传说的记载,当时灌婴率领一支奇兵将楚军围困在该地,而楚军则在项羽的率领下先后进行了数次突围。《定远县志》为这场战争的真实性提供了佐证:“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故址犹存……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根据县志的记载,阴陵山上还曾修建过纪念项羽的祠堂,这些祠堂虽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是,现代人仍能从残破的遗迹中依稀辨别出祠堂的原貌。

《史记》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载是这样的: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这段记载始于霸王从垓下溃败,终于项王抵达东城。从时间线来推测,该事件发生于垓下一战的傍晚,持续到第次日。从地图上来看,当时楚军的行进路线约有几百公里。以常理度之,这时的楚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而汉军势必会对其穷追猛打。所以,在这短短的一夜里,两军势必进行了多番交战。遗憾的是,司马迁先生仅用了一百余字记录这场史实,并未详细叙述追击战的细节。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仅能梳理出极少的关键信息,那就是:霸王麾下的亲卫在阴陵之后骤减,从一百余人减少到不到三十人。按理说,仅存的一百余人已是楚军中最强的精锐,他们的机动性极强,不大可能在一场小规模战斗中有大量减员才对。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计正山根据现存的历史信息做出了大胆推测:一向擅长近距离接战和突袭突围的楚军亲卫,之所以在一场小规模战斗中损失惨重,是因为,他们在阴陵之战中受到了牵绊,而拖了亲兵后腿的极有可能是霸王的爱妃——虞姬。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说虞姬。

阴陵山附近有个名叫嗟虞墩的小土坡,坊间传言这里便是虞美人的葬身之地。根据当地的传说,虞美人死后,项羽带着爱人的头颅继续逃亡,而虞美人的鲜血滴到地面上。每有一滴血滴下,便会化作一座小土堆。今天,我们能看到嗟虞墩到阴陵山之间总共有七座小土堆,当地百姓称其为“七星照月”,正是虞美人的七滴鲜血所化。

当一行人抵达嗟虞墩后,霸王命人挖来一些土块,匆匆掩盖了美人的头颅。当地人为了纪念惨死的美人,按照土堆的样式堆起了高耸的封土,这便是嗟虞墩的由来。据当地人称,从前这里每年春夏两季都会生长一种名叫虞美人草的植物,这种植物就像美人一样妖娆婀娜。《定远县志》中的说法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有专家表示:他们曾参观了嗟虞墩,并一同研究了嗟虞墩封土结构。从封土堆的结构和形制来看,嗟虞墩封土的构造与传统的汉墓封土结构相同。近年来,史学家总共在安徽地区发现了两座疑似虞姬墓的墓葬,而嗟虞墩正是其中之一。后来这些专家认为:阴陵一战中楚军被追兵赶上,双方进行了一番激战。由于战况十分胶着,所以,霸王的亲兵无暇顾及虞美人,虞姬极有可能命丧于此。

虞美人被杀后,项王悔之晚矣,他不忍心丢下爱人的尸首,所以,便一刀斩下其头颅,随身携带并继续拼杀。正因为此举耽搁了时间,所以,才导致楚军突围的进程被再次拖慢,死伤惨重。当一行人杀至东城之后,这座三面环水的城池彻底断绝了楚军的退路。史料中称,楚军在此期间多次遭遇“遇水而无桥”的情况,而强行渡河更是让楚军的逃亡效率降低到了极点。

尾随而至的汉军始终紧咬不放,将楚军追杀至穷途末路的境地。根据现代考古人员的考证,阻拦了楚军池河应该有六七十米宽,显然楚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渡河。在强行泅渡的过程中,灌婴所率领的几千名士兵簇拥而上,与二十八名骑兵进行了多次恶战。

显然,不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项羽都已不再拥有。多日的逃亡,已让楚军将士人困马乏,再加上,此时楚军的人数已骤减到三十人,如何能逃过几千名追兵的围追堵截呢?

或许,连司马迁先生都感叹项王英雄末路的境遇,所以,以一句“项王自渡不得脱”来描述楚军的绝境。不过,即便是这样,项羽仍不甘于天命,他准备在生命的最后上演最后的华章,与宿敌进行决战。于是,他挑选了一处平地安葬了爱人的头颅,了却了人生中最后一桩心愿,转身杀向汹汹而来的敌军。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项王不甘天命的倔强,以及霸气背后的柔情一面。将虞姬埋葬之后,霸王此生再无所求,等待他的将是一场辉煌的死亡。

其实,民间传说中的细节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倘若,虞美人的死亡地点是在垓下,自垓下至阴陵的距离有几百里路,如果真的是这样头颅上的血迹早已凝固,根本没有滴落的可能。所以,虞美人的死亡地点极有可能是在阴陵。

最后,我们来看看项羽到底死在哪里。

想要搜索历史的真相,我们还需参考当地县志。根据《定远县志》中所记载的:“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值得推敲的细节。

在《史记》中,灌婴带着几千名骑兵紧随其后,尾随楚军来到东城,并在此地爆发激战。不过,在这场恶战之后,双方的冲突仿佛戛然而止一般,再无文字表述。那么,在东城一战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地图来看,离开东城前往乌江之畔,起码还要走上几百里路。在这几百里路中,难道汉军再未追上楚军,双方始终“相安无事”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史料中会出现这样的缺失,笔者认为只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司马迁先生忽略了这些小规模战争;

二是、项王早已战死于东城,根本不存在接下来的“自刎乌江”。

首先我们来剖析第一种可能性,司马迁先生写史是十分严谨的,他不大可能漏掉东城之后的战事。尤其,此时已到了英雄末路之际,每一场战斗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应被遗漏。所以,第一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很低。据此推测,项羽极有可能已死在东城,以至于,司马迁先生无法写出并不存在的乌江之战。

《汉书》为我们的猜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打完了东城之战,楚军被“破之”,五个无名之辈砍下了霸王的头颅,这场战争以英雄落幕收尾。显然,民间所盛传的乌江决战多半是子虚乌有的。

那么,既然项王能从东城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何司马迁先生还要加上一句“乃欲东渡乌江”,将项羽的死亡地点推移了数百里呢?

这是因为司马迁同情项羽的境遇,所以,才引用了老百姓的传闻。毕竟,乌江之畔上与亭长之间的一番对白,丰富了霸王的形象。毕竟,司马迁先生没有亲历过那段历史,所以,他所写下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搜集而来的资料和传言上的。

我们能从正史中整理出的史实不多,但每字每句都隐含着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项王带着二十多名骑兵奔逃数百里,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项王真正的葬身之地,应该就是东城。

现今的五泉庄墓,俗称“霸王坟”,位于曲阜西周鲁国故城东北角之东约100米处,原封土直径约50——60米,现存封土直径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的《曲阜县志》记载:“在鲁城东里许,俗称为霸王冢。”也就是当地传说的“古城大冢”。

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编纂的《阙里文献考》中也记载:“曲阜城东北有古冢,俗名霸王头,相传为项羽首处云。”

但此处的墓地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班固《汉书·高帝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9422.html

霸王,虞美人,历史,项羽,进行了,千古,虞墩,项王乃,楚军,战争,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霸王,虞美人,历史,项羽,进行了,千古,虞墩,项王乃,楚军,战争,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霸王,虞美人,历史,项羽,进行了,千古,虞墩,项王乃,楚军,战争,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