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诸葛亮膜拜的战国名将,一战攻克70城险些灭齐,因受猜忌而逃亡

诸葛亮膜拜的战国名将,一战攻克70城险些灭齐,因受猜忌而逃亡

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三国头号政治家、谋略家,诸葛亮经常自比为“管乐”,换句话说,他是把管仲、乐毅视作自己的偶像和人生坐标,想要步他们的后尘,建立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管仲的事迹众所周知,在此不做赘述。那么,乐毅究竟是何人?他有何德何能,从而得到诸葛亮的顶礼膜拜呢?

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自幼聪慧机警,喜好谈论兵法,弱冠之年便经人推荐,在赵国做了一名军官。由于在赵国得不到重用,再加上不久后发生“沙丘之变”,郁郁不得志的乐毅认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便改投魏国,数年后又前往燕国。经过一番会谈后,燕昭王对乐毅的军事才能大为欣赏,即刻任命他为亚卿,负责训练燕国的军队、侦查各国情报等工作。

乐毅画像

燕昭王姬平当年做太子时,相国子之篡夺燕王哙的位子,并意图杀害姬平,由此引发旷日持久的内战。燕国局势的混乱给齐国的进攻提供良机,周赧王三年(前312年),齐宣王派名将匡章率十万大军伐燕,仅用了50天时间便攻破燕都蓟,并把燕王哙、子之全都杀死。不久,燕国军民因齐军犯下累累暴行,遂联合起来将他们驱逐,事后又拥立逃亡在外的姬平为王。

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虚心招揽人才,网罗了一大批来自各国的有才之士,在他们的帮助下大力革新内政、发展军事,并培育国民的勇武精神,意在将来洗刷国耻、攻灭齐国。经过28年的经营,燕国积累了足够强大的实力,并与秦、赵、魏、韩等国建立友好关系,而所有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乐毅的功劳。

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对他极为器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齐国联合魏国、韩国共同出兵,一举击灭实力强大的宋国。事后,齐湣王为了能独自吞并宋国的领土,竟在背后偷袭盟友魏国、韩国,将他们打得大败亏输。独自吞并宋国后,齐国的实力达到顶峰,此时的齐湣王被胜利冲昏头脑,竟然开始做起取代周天子的春秋大梦,可谓骄狂至极。

齐湣王的骄狂引起令天下震恐,燕昭王见有机可乘,便遣使联络先前被齐国击败过的秦、赵、魏、韩等国,劝说他们一起讨伐齐国,并得到四国的积极回应。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昭王进拜乐毅为上将军,命他统帅五国联军伐齐。乐毅不辱使命,率联军在济西之战中取得完胜,一举摧毁齐国的主力。

齐湣王逃至莒城后,被楚将淖齿所杀

济西之战后,秦、赵、魏、韩等国军队陆续撤回,乐毅则继续率领燕军进攻齐国内地,一鼓作气攻克70余城,唯有即墨和莒没有拿下。齐湣王为了逃命,一口气跑到莒城,结果不久后被楚国援军主帅淖齿虐杀,使得齐国一度灭亡。经过一系列伐齐战事,乐毅卓绝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跃而进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

此后,乐毅率燕军围攻即墨、莒城,但即将获得最终胜利之际,形势却发生逆转。原来,在乐毅率军破齐4年后,燕昭王因病薨逝,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燕惠王做太子时跟乐毅关系不睦,因此一上台便准备收拾昔日的政敌。即墨守将田单得到间谍的汇报后,立刻派人在燕国境内散布流言,声称乐毅之所以迟迟不攻占即墨、莒城,目的在于稳固对齐地的控制后称王。

五国伐齐形势图

燕惠王听到流言后,果然便下令将乐毅撤职,然后派只懂得纸上谈兵的将领骑劫担任燕军主帅。按照规定,乐毅被撤职后应当回国向燕惠王述职,但他深知若是真这样做的话,自己只会是死路一条。考虑至此,乐毅并没有听从燕惠王的命令,而是向西逃奔赵国。赵惠文王对乐毅来投非常高兴,立刻册封他望诸君,并将观津赐给他做封地。

等到乐毅出逃后,田单便施用“火牛计”大破燕军,不仅击杀骑劫,还成功地收复全部失地、光复齐国,使得燕国先前取得的成就全部付诸东流。事后,燕惠王出于悔恨,一改先前对乐毅的仇视,不仅把他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以示笼络,而且还直接派人前往赵国拜见乐毅,请求他重新回到燕国效力,以抵御齐国将来的报复,但遭到后者的婉拒。

燕惠王猜忌乐毅,导致后者逃亡

乐毅虽然没有接受燕惠王的邀请,但此后却极力促成赵、燕两国的和好,并经常以使者的身份往来于两国之间,在外交战线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赵、燕两国因为都器重乐毅,便任用他为客卿,并给予他尊贵的待遇(“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见《史记·卷八十》)。数年后,乐毅在赵国寿终正寝,属于他的传奇人生就此落下帷幕。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9687.html

膜拜,一战,战国名将,燕国,燕惠王,燕军,赵国,齐湣王,乐毅,齐国,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膜拜,一战,战国名将,燕国,燕惠王,燕军,赵国,齐湣王,乐毅,齐国,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膜拜,一战,战国名将,燕国,燕惠王,燕军,赵国,齐湣王,乐毅,齐国,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