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过重耳,晋文公即位之后为何烧死了介子推?

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过重耳,晋文公即位之后为何烧死了介子推?

我们不理解“重耳”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理解那段历史

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是各个春秋五霸版本中都公认的霸主,他的一生可以是传奇的一生。

因此就有人拍了一部长达七十二集的《重耳传奇》的电视剧,我一集都没有看完,不仅演员阵容有点水,剧情也太拖沓了,典型的历史灌水剧,我对这部剧的了解,大部分也是看别人的吐槽,其实我能理解他们的吐槽,出品方对整部剧的拍摄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不是本文要去解释或者抨击的,我想要说的是,这段历史很多人可能就理解不了。

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历史应该从夏朝开始算起,西方人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在没有出土夏朝的文物时,并不承认夏朝的存在,以前连商朝也不承认,王国维钻研甲骨文创造了二重证据法进一步证明了商朝的存在。

当然,这也不是本文要讲的重点,真正意义上来说,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分界线,中国的史学可以分为先秦时期,以及秦朝之后的历史时期。

先秦历史是庞杂混乱的,因为资料少,所以了解的更少,而秦国之后就是典型的封建王朝时期,将近两千多年虽然逐渐发展,但是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就现在人们而言,也许我们能够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却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

先秦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跟现代人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以现代人的思想去理解先秦时期,得出的历史结论往往让人无法接受。

从先秦时期的著作来了解一下先秦历史

我最近一直在读《古文观止》,这部书是清朝学者从《左传》一类的作品中截取22篇佳作,然后进行解读,读起来确实有颠覆三观之感。

这里面就收录了《左传》中《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在说介子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解那个时期的故事。

在《介子推不受禄》的前一篇文章是《子鱼论战》,讲述泓水之战时,宋国与楚国交战的时候,子鱼劝宋襄公在楚军过河的时候出击和过河之后没有整军完毕的时候出击,都被宋襄公拒绝,最后宋军大败。

宋襄公的说法是“君子在作战的时候不对受伤者加以伤害,不捉拿头发白的老人,不截击陷于险地的敌军,不进击未成列的敌军。”

以现在的评价来说,宋襄公就是一个傻叉,迂腐而顽固,最终导致宋国的失败,实际上,我们再来看他说的这些话,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嘛?一直以来都标榜做人要做君子,在具体行事的时候,谁做君子的事,谁就是迂腐顽固,谁就是傻叉。

宋襄公的“仁义”行为在春秋时期其实是备受推崇的,这也是为什么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打了败仗,还被司马迁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

在《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中,讲述的故事比宋襄公这个更有意思,郑庄公在周平王动迁的时候,郑庄公率先想要称霸,但是当时郑国内部的环境却并不好,郑庄公的母亲因为生庄公的时候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而宠爱小儿子共叔段。

庄公即位之后,庄公的母亲就想要共叔段取代庄公,共叔段大力修筑城池,聚集粮草,整治盔甲和武器,庄公明知共叔段要造反而不去制止他,其实本意就是在纵容自己的弟弟犯罪,然后杀他。

在共叔段造反失败后,庄公先是将母亲囚禁起来并且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庄公明显是受到了来自舆论方面的压力,为了标榜自己也是一个孝子,随后挖了一条地道去见自己的母亲,上演了“黄泉相见”的戏码。

在先秦时期,宗亲、礼法是维系社会的准则,是任何人都无法践踏的,包括郑庄公在内,如果不行孝道,依然会社会所摒弃。

介子推割股奉君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然后我们再来看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公子重耳(后来晋文公)出逃晋国,介子推是一直追随重耳的人,在重耳逃亡的19年里,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重耳因为被人追杀,经常食不果腹。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在卫国期间,他的随从偷走了他的粮食,重耳只能去要饭,但是并没有人给他,重耳饥饿难耐差点饿昏过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野菜熬成肉汤给重耳喝。

重耳喝了介子推做的汤后保住了性命,当得知真相后,十分感动,并且说一旦做了国君,一定会好好报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

经过艰苦的逃亡生涯后,重耳被晋国迎回,变成了晋文公,晋文公开始赏赐那些随他出亡的群臣,介子推没有主动前去求赏赐,晋文公也没有赏赐介子推。

晋文公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按照道理来说应该不是一个记性很差的人,对于始终追随自己的介子推怎么会忘记赏赐呢?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

介子推因为别人向晋文公请赏赐而隐居深山

介子推当时是很生气的,介子推生气的不是晋文公没有赏赐他,而是生气那些主动请赏的人,至于介子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脑回路,纵横表示,我更不知道,更不敢问啊!

在《左传》中记载《介子推不言禄》这一处给予了思维上的解读,我是硬读了半天才读懂介子推的意思,实在是伤脑筋。

介子推没有去请求赏赐是因为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只是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晋献公9个儿子,8个都死了,就剩下晋文公,所以晋文公能够继承晋国国君是上天注定的,而不是他们这些追随者帮助的。

相反,他认为那些同他一样的追随者前去主动请赏是一种无耻的行为,并且认为自己难以同他们同朝为官。

然后他的母亲对他说,你不去求赏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死了,图啥勒?

介子推说,明知道这样做不对,我还去求赏,那更是罪上加罪,我已经抱怨过这些人了,就更没有资格享受赏赐了,因此和其母亲隐居到深山了。

介子推为了追求个人模范的极致,在帮助了晋文公后,选择了退隐,很有名士风范,也符合春秋时期的作风,比如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后就选择了隐退。

晋文公为何不惜烧山也要逼介子推出来

介子推受到后来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介子推的言行也被当作有骨气的代表,介子推的行为可以说达到了个人模范的极致。

后世儒家为了宣传忠君思想,将介子推评价为“忠君之典范”实在是一种嘲讽,介子推在标榜自己神圣人格的时候,让晋文公背负忘恩负义之名,让同僚身陷沽名钓誉之恶。

当晋文公知道介子推这件事后,为了表现自己不是忘恩负义之人,立马开始去寻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隐入深山后,听信“小人”的谗言用放火烧山的策略逼介子推出来。

你看古代人多会玩,大王要赏赐给臣子,臣子为了不受赏赐,宁愿在山里和老母亲被烧死也不愿意出来,多耿直。

其实晋文公已经到了不放火不行的地步,一个君主如果背上忘恩负义的名声,对于以后的“君途”的发展势必不利,所以他必须修正这个错误,必须要介子推接受功名利禄。

然而,介子推已经一再表明,自己是不会食言的人,既然已经表明不再接受赏赐,就一定不会接受,如果接受的话,他的人设就崩塌了。

实际上标榜介子推的个人品德完全不必用如此极端的方式,个人的形象重要,还是君王的形象重要;个人的言行重要,还是母亲的生命重要,介子推实际上已经将晋文公和母亲都逼上了绝路。

历史上关于介子推记载的资料很少,所以后人难免会自行添加资料,有人写晋文公放火烧山后发现介子推抱树而死,里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用这句话以死谏的方式告诉晋文公要做一个好君王,实际纯粹是扯淡,春秋时期的诗词基本就是《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样的。

而七言八句的七律是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肯定不会出现那首所谓的血书的。

史论纵横说:

标榜仁义道德这种事情是先秦士大夫的必修课,因为这是先秦时期维系政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于介子推的历史形象,我们是学不来的,也不是符合当下主流历史价值观的,换句话说,即使是学了,人们也会认为你是那个在泓水之战中遵循君子之道的那个傻叉宋襄公呢!

做一个好人就够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97115.html

即位,郑庄公,历史,母亲,宋襄公,介子,晋文公,先秦时期,共叔段,时候,消息资讯,庄公,重耳,宋襄公,介子,晋文公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即位,郑庄公,历史,母亲,宋襄公,介子,晋文公,先秦时期,共叔段,时候,消息资讯,庄公,重耳,宋襄公,介子,晋文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即位,郑庄公,历史,母亲,宋襄公,介子,晋文公,先秦时期,共叔段,时候,消息资讯,庄公,重耳,宋襄公,介子,晋文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