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乱世一争天下,孙策是否比孙权更适合领导江东?

乱世一争天下,孙策是否比孙权更适合领导江东?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并起英雄出。东吴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孙氏兄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惜孙策命薄,临终之时把大权交给孙权更是留下豪迈之语:“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就给我们留下了疑问,假若孙策不死,他是不是比孙权更适合领导江东呢?

有人认为是肯定的,卢弼就曾说过:“孙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卒,十余年间建立大业,少年英万,勇锐无前,真一时豪杰之士!”仅靠十年的时间,便打出东吴的一番天地,这份业绩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论军事才华,孙策略胜一筹。孙策挑起父亲的重任,当时年龄才十七岁,用玉玺换了袁术的三千兵马。用传国玉玺换三千兵马的豪迈可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其后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开拓出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招揽了大批人才,为日后东吴开国奠定了根基。

孙策之勇猛更是被称为“江东小霸王”。许贡更是高评:“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而我们反观孙权的军事才能远不及孙策,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威震逍遥津”之战,张辽率领800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东吴猛将陈武被斩杀,孙权丢掉主帅麾旗,逃跑到山冢,东吴军队全都披靡溃败、望风而退、闻风丧胆。此战直接击溃了孙权大军的进攻,几乎生擒孙权。二者相比就可以发现,孙策的军事才能远在孙权之上。

但是,帝王之能,不在军事,而在用人。如果说,二人谁更适合做江东之主,我个人还是认为是孙权。孙策勇猛过人,适合为将而非王。孙权聪慧过人,审时度势、因材施用,必是帝王之才。更为直接表现孙权用人才能的便是其任用的几任大都督上。

周瑜

第一任大都督便是周瑜。有人说这是孙策的功劳,但我不得不提一句,孙策已故,任免权还是在于孙权之手。周瑜在短短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为吴国屡建奇功。其中当以赤壁鏖兵最为著名。这场战役孙吴联军大败曹操,为孙权奠定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基石。他继而夺取荆襄,实为东吴开国功臣之首。刘备评价道“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评价道“孤非周公瑾,不帝也!

鲁肃

第二任大都督是鲁肃。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得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赤壁之战,孙刘两家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的精心谋划。赤壁战后,曹操的实力仍然比刘备、孙权强大。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鲁肃对此非常清楚。他认为,无论是东吴孙权还是占据荆州的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抗衡。摆在两家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联合抗曹;二是各自为战;三是不战而降,归附曹操。只有走联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他终生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并为之竭尽全力。

吕蒙

第三任大都督是吕蒙。如果说吕蒙做过的最为出色的战绩,那莫过于是为东吴夺回了荆州这块土地,并且打败了关羽。要知道,在当时很少有人敢于和关羽正面较量,甚至于有一些武将在听闻了关羽的名声之后,都不敢前去迎战,然而吕蒙却不但敢于和关羽战斗,甚至还打赢了,而且是大获全胜,既得到了人又得到了土地,如果我是君王的话,肯定也会对其大为表扬的。而且吕蒙这个人从小就精通武艺,英勇善战,在后来孙权的劝说和周瑜潜移默化的教导之下,吕蒙更是逐渐的对兵法谋略也有所了解,因此吕蒙也称得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名将。

陆逊

第四任大都督是陆逊。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为复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222年6月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这几人也被称作“东吴四英将”,陆逊之后再无都督。但这四任都督给东吴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由此可见,孙权的用人伐谋之术的高明所在。就连曹操也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孙权之才,不谓不高。

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江东英雄出少年,立业孙策,守业孙权,江东能有如此霸业,孙氏兄弟缺一不可。但论统领江东的权谋,孙权更胜其兄一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97144.html

江东,东吴,领导,刘备,孙策,陆逊,曹操,天下,孙权更,吕蒙,消息资讯,江东,孙权,孙策,陆逊,吕蒙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江东,东吴,领导,刘备,孙策,陆逊,曹操,天下,孙权更,吕蒙,消息资讯,江东,孙权,孙策,陆逊,吕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江东,东吴,领导,刘备,孙策,陆逊,曹操,天下,孙权更,吕蒙,消息资讯,江东,孙权,孙策,陆逊,吕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