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汉初三杰的结局早有暗示?从越国范蠡救子失败,就能看出其中端倪

汉初三杰的结局早有暗示?从越国范蠡救子失败,就能看出其中端倪

在中国古代,新的王朝往往是由无数英雄建立的。

但这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只有一位。

为了不被群雄排斥,开国皇帝往往选择“杀兔烹狗”,将威胁的好兄弟一一消灭。

汉初也是如此。

刘邦年纪很大,只比秦始皇小三四岁。

这么大的权力和尊贵,他可不敢这么放心的交给儿子。

所以,刘邦当上皇帝没多久,就开始大肆屠杀群雄了。

刘邦影视剧照

当时,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这就是刘邦的重点“照顾对象”。

可到头来,只有韩信过得不太好。

其实这和三人的原生家庭有关。

起初,他们的出身对金钱和权力有着不同的心态,最终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三人的不同心态,可以用范蠡救子的故事来完美概括。

范蠡救子:贪财酿成的悲剧

“范蠡带来美人,五湖皆隐。”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征伐吴国后,发现自己位高权重,容易被人怀疑。如果他继续当官,很可能就是一条“走狗”。

因此,他决定离开越王。

于是,他先逃到齐国沿海隐居,后移居“道”之地。

“涛”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它是当时世界水上交通的中心,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就这样,范蠡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为当地首富之一,人称“陶朱公”。

入为臣,出为财主,范蠡应该不用担心。

但很快就传来了噩耗。

范蠡的次子在楚国杀人,被官府判了死刑。

范蠡不忍看到二儿子在异国被处死,就想把小儿子带着两万黄金送到楚国的故友庄胜那里,请他救出二儿子。

没想到,大儿子觉得身为大哥,非要去救亲妹妹不可。

定陶附近的地图

范蠡无法拒绝长子夫妇的要求,只好让大儿子走了。

临行前,范蠡给楚国大臣庄胜交了钱和一封亲笔信后,再三打发长子离开。

大儿子连连点头,心里却有自己的想法。

到了楚国,把钱和书信交给庄生后,长子范蠡并没有去,而是用自己的钱在楚国理清关系。

他这才知道,楚国必大。

就算不给庄生钱,他弟弟也会被放出来。

令吉范蠡像

这下,大儿子开始心疼钱了。他觉得那两万两黄金不值钱,做不到,又去找庄生要钱。

当时大儿子以为人家有救了,钱也没送来,心里很得意。

结果第二天他就知道楚王要先处死他的弟弟,就原谅了他。

原来,大赦其实是庄胜为救兄而向楚王提出的。

庄胜不缺钱,也不喜欢钱。起初,他想在完成工作后退还这笔钱以示善意。

结果范蠡的大儿子来要钱,激怒了他。

他觉得范蠡低估了自己。

于是庄胜一夜进宫,劝说楚王先斩范蠡的次子,再赦免其他俘虏。

最后,大儿子带着姐姐尸体的罪恶感回家了。

但令他惊讶的是,他的父亲并不感到意外。

事实上,范蠡早就猜到了结局。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大儿子“见苦见生,故弃富”。

也就是说,他知道钱难求,不想白花,所以庄生在功成名就的过程中,苦苦等待。

而小儿子是在他发家之后出生的,所以他“淡然离去,从不后悔”。

他不懂钱,去楚国救弟弟,就算知道钱花光了,他也不会后悔。

所以范蠡才央求小儿子救他一命。

这个故事似乎和汉初三杰没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汉初三杰的心态和范蠡父子的心态是可以一一对应的。

“别吝啬”,身为富家子弟的张良

张良家族世代为朝鲜宰相。

所以,张良其实是汉初英雄群中出身最多的人之一。

他的心态和范蠡的小儿子差不多。

我的意思是,我从小有福,没有受苦,不知道家族企业的艰辛。

因此,他心胸开阔得不得了,为了达到复高丽灭秦的目的,不惜重金。

张亮影视图片

韩国被秦灭后,张良一家依然可以享受富贵荣华。

张良当了国君,张家还有三百名侍从。

但是张良并不在乎钱。

他放逐仆人,变卖财产,搜罗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在博浪沙埋伏秦始皇的军队。

遗憾的是,未能成功击杀。

张良立志光复高丽后,项梁答应重建高丽,他也跟着项梁。

项梁死后,刘邦愿意重建高丽,所以帮助了刘邦。

对他来说,金钱和名誉都在他之外。

这些东西都是他的原生家庭给他的,他是主动放弃的。

汉朝建立后,刘邦完成了张良的遗愿,建立了与韩信齐名的汉王室世系为汉王,史称汉王信。

从此,张良就像一个达到目的的富家子弟一样,想要退却,尽量不参与朝廷的斗争。

在汉初的立储战争中,他始终保持着“隔而亲之”的态度。最后,他死得很好。

刘邦对韩国

张亮之所以有如此坦荡的态度,与他家财万贯脱不了干系。

反观韩信,更像是一个历经艰辛的“长子”。

“旧故留财”:权欲横流的韩信

韩信的来历存疑,或许是出身贵族。

但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韩信出生时家道已经没落了。

不然也不会天天“讨饭”,被人嫌弃,甚至被羞辱到胯下。

生活在这样的原生环境中,韩信经常受到骚扰。

所以,有钱之后,他就有了权力。

这种执着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当初投奔刘邦时,韩信要求刘邦给他一个大官。

刘邦不给,韩信选择逃跑。

要不是“萧何月追韩信”,韩信又倒戈了。

萧何归还韩信后,刘邦终于意识到韩信的重要性,决定闭坛大将军,赐予韩信大将军之位。

在给了他足够的面子和实力后,他愿意帮助刘邦,并提出了“明筑木栈道,暗守仓库”的策略。

后来,韩信的行为就和范蠡的长子要钱如出一辙。

韩信影视剧照

就在这时,韩信攻陷了齐国,不得不投奔刘邦。

但韩信认为自己的功劳还没有“兑现”,便想敲诈刘邦,让刘邦立他为齐代王。

否则,他不会再帮助刘邦了,他威胁道。

刘邦听了,怒火中烧,开始大骂使者。

要不是身边的谋士看了他一眼,一脚踢了他一脚,恐怕刘邦早就发动讨伐了。

后来,刘邦强忍怒火说:“定诸侯者,真王耳,何必装假”以掩饰自己的大意。

只是韩信公然威胁主公,这种想要讨薪的行为,和范蠡的长子很像。

其实,就算他不要,那也是他的。

但如果问了,双方的关系就会受到破坏,或者双方都“演不下去”。

而要命的是,韩信不止一次威胁过。

垓下决战前,韩信再次威胁刘邦。

刘邦这一次选择了沉默,韩信却真的不来帮忙,让刘邦大败。

无奈之下,刘邦只能再次扩张韩信版图。

韩信才答应率军相助,在垓下会合刘邦,打败项羽。

而决战之后,刘邦又来了“高祖伐齐王君”。

他立即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取消了原来的承诺,取代韩信成为楚王。

这种看似“背信弃义”的做法,倒是很自然,也很合情合理。

因为刘邦和庄胜的心态其实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我可以给你,但你不能拿走。如果韩信给刘邦足够的面子,他就会承认刘邦的君主地位。

那么按照刘邦的性格,肯定是要向韩奉王和沱沱示好的。

可韩信一问,“感觉”就变了,逼迫韩信让韩信为王的是刘邦。

这种情况下,刘邦不回应,刘邦的权威在哪里?

刘邦影视剧照

韩信之所以多次扬言要“醒悟过来”,主要是因为“怕穷”。

他的前半生都是无依无靠,原生家庭什么也没有给他。

这就是为什么他总是制造权力和荣耀,渴望将权力和荣耀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份真挚而无可否认的渴望与不舍,成为了韩信与范蠡这个长子的痛苦之源。

智慧守护生命:进退自如的萧何

萧何在刘邦居住的丰邑做官,是刘邦最好的朋友。

他看到刘邦能成就大事,便觉得跟随刘邦就是自己的志向。

因此,他邀请全家投靠刘邦,帮助刘邦创业。

萧何影视形象

那么,萧何的野心是什么?

很简单,证明给自己看。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不是为了权势,也不是为了复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萧何的心态和范蠡很像。

他出生在一个能干又穷的“豪门”。

但社会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他也没有像张良那样一心为父辈报仇,挥金如土;也不像韩信那样屡屡作恶追逐权力。

他和刘邦很默契。

因为刘邦的目的很简单对吧。

萧何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帮助他获得证明自己的实力。

所以他和刘邦的关系一直很好。

直到老了,刘邦才有所怀疑。

刘邦攻入咸阳后,萧何首先想到的不是掠夺财物,而是保护秦朝的书籍、文献、地图等资料。

这是张良和韩信所不知道的。

即使你记得,你也不想这样做。

所以萧何才能成为“开国第一侯”、“第一功臣”。

总结

韩信小时候家境贫寒,深知发家致富之不易,便迫不及待地要求“赎回”功劳,生怕日后无法赎回,导致到他自己的死亡。

作为贵族,张良并不知道祖上创业困难,所以他重财重义,不惜重金求财,最终达到了复国的目的。

而萧何是小家子,不贫不富,他只是想证明自己,所以在江湖上功成名就后,不能贪权,不贪财,善始善终。

这三个人的心态,和范蠡父子很像。

参考

《资治通鉴》

《汉书》

《史记》

《读通鉴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98206.html

庄生,结局,张良,刘邦,心态,初三,汉初,儿子,楚国,范蠡,故事传记,张良,刘邦,韩信,范蠡,萧何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庄生,结局,张良,刘邦,心态,初三,汉初,儿子,楚国,范蠡,故事传记,张良,刘邦,韩信,范蠡,萧何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庄生,结局,张良,刘邦,心态,初三,汉初,儿子,楚国,范蠡,故事传记,张良,刘邦,韩信,范蠡,萧何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