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张辽封神一役:逍遥津之战解析,是因为孙权能力太水了吗?

张辽封神一役:逍遥津之战解析,是因为孙权能力太水了吗?

逍遥津战役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年的一场吴与魏之间比较大的战役,魏军在张辽、乐进和李典的指挥下,以少胜多,以七千精兵破东吴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人马,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

(现代的纪念地)

这场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吴国主动发起的一场比较大的战役,留下了许多著名典故,在战役发生地合肥仍有遗址,合肥至今还有逍遥津公园,用予纪念“张辽威震逍遥津”这一段历史。

一、战役背景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与刘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汉中的争夺上,孙权乘机想夺取战略要地合肥,与曹魏方面镇守合肥的部队进行了一场战役。

(孙权)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魏方面在合肥的留守部队总数是七千人,由张辽、乐进和李典统领;东吴方面几乎是举全国之兵,集合了十万人马围攻合肥。要知道赤壁之战,东吴也才动用了三万余人,东吴对此次战役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孙权来说,乘曹操被刘备在汉中缠住脱不开身的机会,如果能拿下合肥这个北上的桥头堡,""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如果合肥被曹操控制,“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所以,这一战双方都输不起,东吴更是志在必得。

从大的战略方面来说,逍遥津战役也可以说是东吴主动配合刘备的一次军事行动。此时的蜀和吴还处在蜜月期,双方联合抗曹的联盟还没有遭到破坏,孙、刘两家还结了姻亲,刘备和孙权又互相推荐对方担任徐州牧和荆州牧,甚至刘备取川时,孙权还准备与刘备共同发兵。

所以说,在曹操版图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发动一场大的战役,是对刘备汉中之战的支援,是双管齐下的一种军事行动,符合军事上互相呼应的宗旨。

二、战役进程

曹操对合肥的重要性是有着充分认识的,所以他将“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和乐进两人放在合肥,说明对这一地区的重视。

曹操是一个非常识人的英雄,他给张辽定下的方针是,如果东吴来攻打,由张辽和李典负责出征,乐进守城。

这是因为曹操知道李典平时对张辽有看法,为了防止两人发生矛盾,影响合肥的守卫。在敌人大兵压境之时,张辽和李典都表现出了大将风度,将个人恩怨置之脑后,齐心协力对付东吴。

《三国志》对这场战役作了详细的记录,在《张辽传》中,陈寿对张辽的战前动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

(张辽奋勇无匹)

战役的经过,《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张辽、乐进、李典)

在逍遥津战役中,张辽为首的曹军,显示出了高昂的斗志和亮剑的精神。主将张辽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冲入吴阵,斩杀东吴两员将领,逼得孙权退到一个小山头不敢动,极大的鼓舞了曹军的士气。

所以曹军个个奋勇当先,以八百人在东吴的阵营中来往冲突,狠狠的打击了东吴的气势。所以在之后的守城之战中,十万吴军就是攻不下合肥,只得退兵。

曹军乘机追击,大败吴军。要不是凌统、甘宁、陈武等人拼命抵挡,孙权本人都有可能当了俘虏。

(东吴军将领)

这一战,东吴大将陈武阵亡,凌统重伤。从此张辽成为东吴人心中的梦魇,甚至江东小儿夜啼,只要说一句“再哭张辽就要来了”,小孩子都不敢再哭。

三、东吴失败原因分析

战争是一场不允许出错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孙权犯下了不少错误,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首先,孙权犯了“骄兵必败”的兵家大忌。这也是历史上无数强大者输给弱小一方屡见不鲜的原因。从人数上来说,吴军十几倍于曹军,所以孙权认为拿下合肥及是小事一桩。为了在士兵面前表现自己的英勇,孙权亲自冲锋在前,一旦遇到神勇的张辽又吓得“不敢动”,极大的打击了已方的士气。而士气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军无士气,焉能不败?

(东吴大军)

第二,孙权不顾阵型,胡乱指挥。孙权根本没有实战经验,之前几乎没有上过战场,他的军事才能约等于零。他所依仗的,不过就是已方人数上的优势,就不把对方七千久经战阵的老兵和精兵放在眼里。孙权做为主帅,应该居于中军,而不是带头冲在前面。这就造成东吴的前军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孙权的安全保卫上,行动起来缩手缩脚,毫无机动性可言。你看张辽一个冲锋就杀到孙权面前,说明孙权的位置很靠前,主帅置于险地,是兵家大忌,孙权根本不懂。

第三,孙权手下不乏能征惯战的名将,像甘宁、凌统都是久经沙场,实力不比张辽差多少。而孙权根本就没有很好的使用他们,仅将这些名将当作保镖使用。战争不能发挥已方名将的长处,将他们固定在保镖这种岗位,明显是大材小用。所以张辽带人冲锋时,并没有遇到很强的有组织的抵抗。如果将这些东吴名将放在前军,至少曹军不可能那么容易获胜。

(逍遥津之战)

第四,孙权与张辽在陆地决战,是扬短避长。孙权只想依靠人数优势,毕其功于一役,根本没有做好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准备。一旦合肥短期内攻不下来,孙权根本没有任何后备的预案。

而且仅仅十余天的时间,东吴就出现粮草不继的现象,说明战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有问题的。孙权只准备了速战速决的一套方案,一旦这个方案行不通,只能是收兵回家。

而在退兵时,同样没有很好的准备,被张辽一个冲锋,孙权本人都差点被活捉。

(战役图)

反观曹军这边,张辽、乐进和李典早就分工明确,城防又是苦心经营,固若金汤。城内粮草充足,准备充分,获胜也就不稀奇了。

我们知道,胜利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相比之下,东吴和曹魏双方,哪一个准备充分,哪一个将获得胜利。

四、逍遥津之战的影响

逍遥津之战使东吴军事力量遭受了重创,东吴被迫放弃北上的方针,将目光转向荆州一带。东吴都督吕蒙就认为,北伐时机尚不成熟,就算侥幸夺得合肥,占据徐州,也是无险可守,必然会被曹操再次夺去。

东吴应该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将战略重点放在荆州上面来,想办法夺取荆州,控制长江中上游一带。这也符合当年鲁肃版“隆中对”的战略方针。

东吴的这个战略方针的改变,对三国中后期的影响极大。做为东吴来说,夺取荆州,由东吴方面完全控制长江天险,对东吴来说是一件极具意义的大事。东吴进可与曹魏争天下,退可以控江自保,是一着十分高明的棋。

在这个方针下,东吴调整了对外关系,不再将曹操视为自己唯一的敌人,甚至于曹操修复关系。几年以后,关羽北伐,正值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时,东吴在蜀国背后捅了一刀,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荆州回到东吴手中。

这之后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因为关羽之死,吴蜀又爆发了“夷陵之战”,多米诺骨牌一张接着一张倒下,第一张牌就是这场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成就了张辽的威名,粉碎了东吴北伐的梦想,又为蜀汉北伐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参考文献:《三国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98952.html

东吴,孙权,张辽,能力,刘备,封神,合肥,曹操,逍遥津之战,战役,消息资讯,东吴,孙权,张辽,李典,合肥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东吴,孙权,张辽,能力,刘备,封神,合肥,曹操,逍遥津之战,战役,消息资讯,东吴,孙权,张辽,李典,合肥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东吴,孙权,张辽,能力,刘备,封神,合肥,曹操,逍遥津之战,战役,消息资讯,东吴,孙权,张辽,李典,合肥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