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孔子因为长相被群殴,都是阳虎惹的祸

孔子因为长相被群殴,都是阳虎惹的祸

孔子第二次挨揍,竟然因为长得很像阳虎。

孔子一生之中颠沛流离,人尽皆知。

《列子》中说孔子“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意思是:在商周王城之地不受待见,在陈蔡等小诸侯国亦不受重视,即便在推崇周礼的鲁国,也受到权臣家族季氏和阳虎等轻视。

然而,在周游列国中,孔子挨揍了一次,而且惨不忍睹。

貌似阳虎被揍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史记·孔子世家》

“适”解释为到……去。“颜刻”,孔子弟子,是一名勇士。“仆”同“御”,意思为驾车。

事情发生在匡邑,当时孔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一行来到匡邑城外,颜刻扬起手中的马鞭,指着城墙的缺口,说道:“当年我们进入匡邑,就从那个缺口处。”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匡邑的民众听了颜刻如此说,认为这是鲁国阳虎又杀回来了。

为什么说“又”呢?

“阳虎尝暴匡人”,阳虎曾经侵犯过匡邑。这便是颜刻口中所引以为傲的的当年之勇事,寥寥数语隐含了背后的血腥惨烈。“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匡邑人立马包围了孔子一行,并强行扣留。

司马迁虽未明确记录,但孔子被群殴在所难免。而孔子第一次挨揍是弟子子路(即仲由)干的,“子路性鄙,好勇力……陵暴孔子”(《仲尼弟子列传》),“陵暴”即暴揍。

孔子虽打不过仲由,但他承认自己会点武功,只是比子路稍差一些。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如此记叙——“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仲由好勇斗狠超过了我,其他没什么可取之处。

“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因为身形相貌颇像阳虎,而被扣留在匡邑五天。此处“状”字《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容貌、样子,即身形与相貌。

孔子个头高大,当时被当作另类。“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长人”就是高大的人,而“九尺六寸”以西汉度量衡折算约为221厘米。

姚明身高为226厘米,孔子与姚明身形相差无几。如此高大威猛之人如今尚且少见,更何况在彼时,难怪孔子被人当成另类而“异之”。高大的孔子让匡邑人误认为是阳虎。

阳虎与孔子同一时代,且同为鲁国人,这两个状貌相似的人几乎纠缠了一辈子。

乘兴赴宴受辱

鲁昭公七年,孔子年十七。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史记·孔子世家》

“要”为通假字“腰”,腰着。“绖”,丧服中的麻带,系在腰间或头上。此处“绖”以部分代整体,指孝服。“士”泛指读书人,知识阶层。

“三桓”之一的季氏,为笼络人心,故作礼贤下士之举,大办盛宴广邀天下读书人。孔子自认为出身名门——“圣人之后”,也算得上是饱读诗书——“年少好礼”,于是腰着孝服前往季氏赴宴。

“要绖”,承接前文“孔子母死”而言,即此时孔子尚处于热孝期。当然,也有人认为“要绖”是“要经”之误,毕竟穿着孝服跑到别人家不会受欢迎,而腰里别着经书才符合读书人身份。

可是冤家路窄,在季氏家门口孔子遇到了阳虎,“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阳虎这话有几层意思:第一,阳虎不仅认识孔子,还可能了解孔子;第二,阳虎瞧不起孔子;第三,年轻的孔子没有名气,可能学识还未达到渊博的程度;第四,阳虎拒绝孔子,说明季氏一直崇尚武力。

“绌”解释为贬斥、斥退。用此字蕴含着意思是,阳虎言语中颇有轻蔑、讽刺意味。司马迁以此既表现出了阳虎小人得志仗势欺人,又反映了孔子乘兴赴宴却无端遭受羞辱。

一个是在鲁国权势炙手可热的季氏家臣,一个是不名一文孤寂浪荡的读书人。对比之下,孔子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了。

“孔子由是退”,出师不利,还被搞得灰头土脸,于是孔子败兴而归。

这是孔子与阳虎二人第一次遭遇。

入官场受排挤

鲁昭公七年,孔子年十七。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藩息,由是为司空。——《史记·孔子世家》

“史”:官员助手或者属官,按《史记索隐》解释为管理仓库职员。“料”:估数、计数。“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员。“司空”:负责掌管工程。

鲁昭公七年,“三桓”大换血,孟釐子、季武子相继离世,而孟懿子、季平子分别接班。

孔子初涉官场,曾做过季氏的仓库管理员,而会计精当;也曾管理过牧场,而牲畜大肆繁衍;因此受到赏识而被提拔为工程管理员。

“已而去鲁”,但是不久孔子就离开了鲁国。“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在齐国受排斥,去宋国、卫国再遭驱逐,在陈国、蔡国遭遇困境。

对于孔子此次离开鲁国,司马迁并未解释原因。“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句话追加在孔子离开之后。那么,究竟是谁把孔子当作“异类”排挤呢?不难推测,应该是与孔子同为季氏家臣的阳虎有关。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然后,孔子又返回鲁国,并受到善待。第一个“鲁”指向“三桓”中的孟氏家族。这样子判断是有根据的——

前文,孟釐子临终前,病床前交代临终遗言,“诫其嗣懿子”,“吾即没,若必师之”,我即将死去,你一定要拜孔子为师。“之”为代词,指代的就是孔子。

后文,孟氏家族的南宫敬叔向鲁昭公进言,与孔子一起“适周问礼”。随后,“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孔子混上了两马力的专车,还有一个随从。

“三桓”为鲁国三卿,其中季氏为上卿,最尊贵;孟氏为下卿,不掌权。所以,孔子初入官场,即进入季氏,等于参与了鲁国国政。孔子初入官场遭排挤,权贵排斥外人染指权力。

辞官教书为业

鲁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年四十二。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史记•孔子世家》

鲁昭公死于乾侯,鲁定公继位。鲁昭公八年流亡在外,鲁国照常运转,昭公客死异国,定公被扶持继位,“三桓”完全操控了鲁国。

“政在季氏,于今已四君矣”(《鲁世家》),鲁国新君继位,赵简子与晋史蔡墨探讨季氏未来。蔡墨回答说,季氏执掌鲁国政权,到如今是四位国君了。

“定公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鲁定公五年,季氏掌舵人季平子离世,季桓子接班。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季桓子颇宠信仲梁怀,而仲梁怀与阳虎有仇怨。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但是公山不狃制止了他。仲梁怀、阳虎、公山不狃均为季氏家臣。

“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这年秋天,仲梁怀骄横太过,于是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由此发怒了,拿出了主子的架势训斥阳虎。

岂料,“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趁机囚禁了季桓子,与季桓子订立盟约后又释放了他。

“阳虎由此益轻季氏”,从此阳虎越发看不起季氏了。要么是家臣阳虎的势力已经超过家主,要么是季桓子尚年轻,完全不是阳虎的对手。

“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季氏自己也僭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执掌朝政,因此鲁国自大夫以下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

此处“亦”字针对阳虎看不起季氏而言,这是僭越礼法的行为。“陪臣”是指臣下之臣,阳虎对鲁国来讲即是陪臣。也就是说当时鲁国政权被“三桓”瓜分,而“三桓”又被各自家臣操控。阳虎掌控了季氏,等于操控着鲁国。

孔子不被重用,于是罢官回家,做起了教书匠。其实,阳虎本来不待见孔子,此时阳虎高高在上,更不会瞧得着孔子。与其说孔子罢官,不如说阳虎将孔子踢出了朝堂。

阳虎乱鲁败亡

鲁定公八年,孔子年五十。

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嫡,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史记·孔子世家》

鲁定公八年,阳虎把控朝政三年。公山不狃在季氏不太顺心得意,于是联合阳虎一起作乱,他们想要废黜“三桓”嫡系继承人,而扶持那些平常交好的庶子上位。如此,可以更有利于他们操控鲁国。

当然,阳虎作乱有外部势力支持,在《鲁世家》司马迁明确为齐国。“七年,齐伐我,取郓,以为鲁阳虎邑以从政”,齐国讨伐鲁国,攻取了郓邑,赠送给阳虎作封邑,以参与鲁国政事。

“桓子诈之,得脱”,季桓子被阳虎关押,桓子施计得以脱身。“三桓共攻阳虎,阳虎居阳关”,“三桓”再次联手一起反击阳虎,阳虎败退,占据阳关保守。

“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鲁定公九年,阳虎作乱失败,逃奔到了齐国。“已而奔晋赵氏”,时隔不久,阳虎又从齐国逃到晋国,投奔到赵简子麾下。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公山不狃以费邑背叛了季氏,派人邀请孔子。孔子怀抱远大的政治理想,一直默默不得志,打算前往费邑期望大展宏图。

“子路不悦,止孔子”,子路对此表示不满意,阻止孔子。最终,孔子未能成行。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以后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中都宰,一年后,各地都效法他的治理办法。

孔子治国理政的能力得到了实践检验,政绩卓著。“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孔子由此接连升官。“司空”:负责管理工程。“大司寇”:管理司法最高长官。

孔子进一步向权力顶峰迈进。“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鲁国丞相。

孔子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

在这一年,孔子再次被踢朝堂。

齐国担心在孔子相助下,鲁国会强大起来,于是对鲁定公施美人计——“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从齐国优选八十名貌美妙龄女子,让她们穿着文采华丽的衣服,教导她们跳《康乐》舞。

鲁定公和季桓子色欲熏心,“往观终日,怠于政事”,沉迷其中,不再处理政事。季桓子接受齐国赠送美女,竟然“三日不听政”。

孔子一生气就走了。

实际上,孔子再次被鲁定公、季桓子踢出了朝堂。

“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按惯例,每年郊祭之后会把祭肉分发给大夫们。因为季桓子接受齐国美女遭到孔子反对,所以今年郊祭之后,祭肉并没有赏赐给孔子。这也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鲁定公、季桓子不愿意搭理了,孔子被踢出局了。

于是,孔子在失落、失望中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在匡邑遇难,受阳虎所赐,毕竟“状貌”(身形、相貌)相似太多。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在卫国不受重用,孔子也想过往西去晋国拜访赵简子。

“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到了黄河渡口,听说赵简子杀死了窦鸣犊、舜华。所谓物伤其类,孔子担心此去等于送死,所以调头返回卫国。

很显然,孔子自卫国出发去晋国时并不知情,到了渡口才有人通风报信。是谁不希望孔子去晋国,是其他诸侯国,还是身在晋国的阳虎?又或者是谁暗中保护孔子免遭此灾?司马迁没有明确记录,只能推测一二。

身处晋国的阳虎深得赵简子器重。“赵鞅内太子蒯聩于戚。阳虎使太子絻,八人衰绖,伪自卫迎者,哭而入,遂居焉”,赵简子让阳虎把流亡的卫灵公太子蒯聩接到戚邑。阳虎让蒯聩穿上孝服,又命八人披麻戴孝,装扮成从卫国接太子来奔丧的,一路上哭哭泣泣地进入了戚邑,就住了下来。

结束语: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正如孔子自己所说,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就在于,君子始终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小人为了摆脱困难做什么都可能。

将司马迁散乱的信息串起来,尽可能地还原孔子的经历,把神殿的孔子拉下来,跌落人间的孔子有烦恼,有挫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9672.html

因为,意思,司马迁,史记,孔子,读书人,匡邑,长相,群殴,鲁国,知识科普,孔子,季氏,鲁昭公,阳虎,鲁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意思,司马迁,史记,孔子,读书人,匡邑,长相,群殴,鲁国,知识科普,孔子,季氏,鲁昭公,阳虎,鲁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意思,司马迁,史记,孔子,读书人,匡邑,长相,群殴,鲁国,知识科普,孔子,季氏,鲁昭公,阳虎,鲁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