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长平之战,赵国究竟有没有胜算?从该不该接收上党说开去

长平之战,赵国究竟有没有胜算?从该不该接收上党说开去

长平之战,熟悉历史的朋友都不陌生,一场大战,双方合计近百万人的投入,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决,最终以秦国惨胜、赵国有生力量被坑杀而告终。

秦国远交近攻、军事打击为主,威胁恐吓为辅,又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依托,纵观整场战役,秦国的表现更胜一筹。

而作为体量基本相当,却最终功亏一篑的赵国,这场大战能否避免?赵国究竟有没有胜算?我们通过几篇长文进行分析,本文将从战前各国所处形势、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展开分析。

一、秦国拓展了领土,完成了对东方六国的战略包围

秦惠文王九年,司马错伐蜀,历史记载“灭之”,但真正消化四川盆地,秦人又用了好多年时间,因为“灭之”的同时,惠文王采取了“蜀主更号为侯,使陈庄相蜀”的措施。

秦惠文王十三年,秦楚战于丹阳,斩首八万。随后,秦国拿下了汉中,拓地六百里,将这一战略要地收入囊中。

秦武王元年,陈庄背叛秦国,秦国“使甘茂定蜀”,诛杀陈庄。但是《华阳国志》记载“秦封王子辉为蜀侯”,依然没有实现对蜀国的直辖。

直到秦昭襄王六年,这个王子辉主动叛乱,秦国的司马错再次伐蜀,诛杀公子辉等二十七人,彻底废除蜀国国号,并正式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至此,秦人实现了陇右——关中——汉中——巴蜀的国土有效整合,控制了长江三峡的水路通道、汉中上庸道、武关南阳道、崤函通道以及黄河的蒲坂津渡口等多条路径,想出击东方六国,秦人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加,胜算也更大。

秦国进攻六国路线图,地图来源于网络,侵删。后期本人制作。

二、楚国被打残,东迁了国都,坚决不在西线挑起战事

公元前278年,白起发起了对楚国郢都的战役。《史记》记载,“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至此,楚国彻底失去了硬钢秦国的勇气,迁都陈,是为陈郢。秦人占领了江汉平原,并在此设置了南郡。

南郡下一次成为军事焦点,是在四百多年后的汉末三国时期,那时南郡还有一个名字,荆州核心区。

我们再扯回战国。楚国迁都,但仍然体量巨大且具备一定实力,因此楚国之后的基本国策就成了“只要不打秦国,打谁咱都能商量”。

三、魏国自废武功、韩国发育不全,积极防守没有意义,消极防御又越防越弱

随着魏文王、武王、李悝的故去,吴起跑到楚国发展,再赶上魏惠王这个没逃出富不过三代魔咒的富三代,魏国迅速衰落。

但魏国不是没有机会,从数次戏耍魏国、楚国的张仪,到后来提出远交近攻的范雎,起初都是魏国人。

他们或者在本国得不到重用,或者遭人陷害逃到秦国,都怀着一颗报复的心理为秦国出谋划策,魏国的处境可想而知。

至于韩国,应当是战国七雄里仅次于燕国的存在感最低的国家,如果没有他后期吞并中小型诸侯国郑国,战国说不定就叫六雄了。

韩国能拿得出手的,申不害变法算勉强能上台面的,但这个变法先天发育不良,比如申不害主张的“术”鼓励君主和大臣斗心眼,这就注定了变法虽然“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但始终没有做到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地缘角度看,韩国处于四战之地,本身又无险可守,变法虽然增强了国力,却没有条件实施有效扩张壮大实力。因此国力增强后的韩国仅限于发展轻工业,如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韩国的变法不彻底和处于劣势的地缘格局,注定了他的一切成果最终只会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武王三年,秦国发动宜阳之战,打通了韩国的西线屏障。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发起了伊阙之战,韩魏联军被斩首24万,战线推进到阳城(今登封)一带。

伊阙之战后,秦韩地缘分割线,图中黄色虚线,约为今登封县,两国以嵩山为界

靠着仅有的地缘优势嵩山作为屏障,秦国的一线主战场与跟韩都新郑就只有一山之隔了。这就好比我们上学时站在教室后门外那个目光犀利的班主任,虽然还没有进入教室,韩国的后脊背是瑟瑟发抖的。

熟悉的班主任眼神

因此,韩魏两国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积极防御却损失惨重,消极防御也只能坐等血被抽干。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秦国你不要过来啊!

四、彻底沦为路人甲的齐国

战国中后期的各国,除了秦国是抱着彻底灭亡对手,最终统一六国的战略,其他各国基本以兼并他人土地,壮大自己实力为主要目标。但对于彻底灭亡一个国家,还是相对比较敏感的。

当然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韩国灭郑国,虽然也扩充了土地,但即使这样,韩国也入不了其他各国的眼,所以这事各国也就默许了。

再比如赵国灭中山国,由于是白狄鲜虞人建立的政权,且曾经被魏国灭过一次,所以在战国期间,中山算个另类,赵国灭也就灭了。

但齐国吞并宋国,就是另一码子事了。宋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公爵国,堂堂殷商后裔,可谓根正苗红。

宋国是当时仅存的战国七雄中的第八雄,号称“五千乘劲宋”,宋国的战斗力不可小觑。同时,宋国占有当时商丘及周边的富庶土地。而齐国本身也是“广开鱼盐之利”的大国。

齐灭宋地缘形势图,来源于地缘看世界

强吞强,齐国立刻招致了各国的忌惮。正赶上燕昭王任用乐毅为将,最终五国伐齐,齐国依托仅剩的两座城市莒和即墨,依靠大将田单的指挥,最终复国。

齐闵王被楚将淖齿杀害,齐人拥立其子田法章即位,是为齐襄王。经过这一番折腾,齐国举国上下的国策就变成了再不插手列国事务,且地缘结构与秦国不接壤,便安稳的靠着海鲜大排档过了几十年幸福的日子。

这一国策还被君王后(齐襄王逃难于莒城太史敫(jiǎo)家时收获的爱情)以及后来即位的齐王建坚定的设置成了“一百年不动摇”,可惜一百年没等到,齐国就被灭国了。

五、燕国,战国时期的意大利,专门负责搞笑

从西周初期始封燕国,我们翻遍史籍,燕国除了历代国君的名字、谥号,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记载。真正出场,还是个配角:齐桓公时期,燕国被山戎入侵,请求齐桓公救助。

这次救援,除了留下老马识途的成语,还因为燕庄公感激之情过于强烈,亲自送齐桓公到了齐国境内。面对这一违背礼法的行为,齐桓公大度地将燕庄公到达的齐地送给了燕国,成全了春秋时期尊王守礼的一段佳话。

此后,燕国又消失了,直到后来的燕易王哙这朵奇葩,将王位让于相国子之,燕国才又“红起来了”,看来,炒作这事那个年代就有了。

直到燕昭王即位,燕国才迎来了历史上唯一的高光时刻:通过千金买骨的故事(注1),树立郭隗这样的典型,吸引了包括乐毅等一大批人才。趁齐国操作不当之机,联合五国伐齐。

但燕国的表现仅限于此,随着昭王去世,乐毅被换,齐人复国,燕国立刻被打回了原形。

此后燕国的表现如何呢,长平之战后的公元前251年,燕国的相国栗腹来到邯郸刺探赵国的军情。他发现赵国尽是妇孺,民间几乎没有成年男子,就连军队中也是老弱众多。

遂立即向燕王喜禀报:“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现在他们的孤儿还没有长大,大王可趁此机会大举攻赵!燕王喜人如其名,爱高兴。自然明白这是抖擞精神,改写历史的好时机。

“燕人起倾国之兵,兵车两千乘,兵力六十万,雄赳赳气昂昂开往赵国”。赵国依托仅有的几万主力,又招募了一批新兵合计也只有十三万。战争的结果是廉颇八万击溃栗腹四十万主力,主帅栗腹被杀;乐乘五万全歼卿秦二十万,主帅卿秦被生擒。

燕国搞笑一次还不长记性,公元前249年,吕不韦派大将蒙骜攻打韩国,攻占韩国的成皋、荣阳两座大城,看到秦国大刀阔斧的行动,燕王喜又“喜”上眉梢。他派人去秦国,不惜献地给吕不韦,只求秦国出兵攻赵,燕国好再次背后捅刀。

为了彻底打趴燕国,赵孝成王再次派廉颇任主帅,还联合了魏国,做出要灭亡燕国的架势。燕王这次再也不敢“喜了”,最后以“易地”的形式,正式求和。双方的易地看似平等,但燕国把最重要的南都武阳并入了赵国管辖。

燕国有两座都城,上都蓟城,下都武阳(注2)。当年燕昭王为了向中原发展,改扩建了下都武阳。武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城池,也是燕国经略中原的指挥中心。燕国连武阳都割让,等于放弃进军中原,用这种方式彻底向赵国认怂。

因此,燕国自立国起,尤其是战国后期,有点类似于二战时期意大利,在二战那个极端残酷、充满邪恶的时代时不时出来让大家放松一下。弄得希特勒一再告诫墨索里尼,你不搀和我一个人就办了,你一搀和我还得分出额外精力照顾你。

因此,我们只能把乐毅伐齐看做一个青铜圣斗士在一瞬间把自己的小宇宙提升到了至高境界,打出了一记光速拳。但有黄金圣衣加持的齐国只是摔了个跟头,实力的差距让燕国在后世经常被人拿来与韩国一起调侃:就连韩国都比你强!

因此,长平之战前燕国的角色不但是打酱油,还经常添累赘,没实力帮忙,也最好别帮忙。想趁火打劫最后却落个搞笑收场。

最后我们来聊聊长平之战的另一个主角,赵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坚决地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虽然仅限于军事、民风领域,但改革迅速提升了赵国的国力。经过数代君主的努力,赵国终于灭掉了小强中山国,把这个嵌入自己国土的钉子彻底拔除。

有了强大的骑兵,中原文明的影响力第一次投射到阴山以南,赵国把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收编为自己的雇佣兵。赵国不但有了天下第一骑兵,同时也有了略逊于秦国、与楚国相当的战略纵深。

尽管经历了沙丘之乱,赵国损失了一批人才(注3),造成的动荡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力,但凭借赵武灵王留下的底子,赵国依然成为当时仅次于秦国的超级强国。

当秦国的虎狼之师在中原如入无人之境的时候,赵国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连蒙带唬居然在阏与之战中打败秦军,这在战国历史上可以说极其罕见。

之所以说连蒙带唬,看似对赵国的战斗力有点偏见。但总结这场战役,综合如下因素,我们便可窥见其中的玄机:

我们说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也不是永远一帆风顺的。首先是秦国也有过间歇性,偶然性的短路。六国也相继出现过明君、良将扛一下秦国。

阏与之战就非常典型,我们先来看看战前赵国的情况。君主,惠文王;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奢。经历过将相和的赵国现在是君明臣贤,一派欣欣向荣、上下和谐的景象。

而反观此时的秦国,“国舅”魏冉(秦昭襄王之舅)因拥立昭襄王有功,又自恃宣太后长弟,深得宠信,大权独揽,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昭襄王是个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二人之间的权力争夺是必然。

阏与之战前,魏冉为了增加自己的封地,多次攻取魏国、齐国的城池纳为个人私产。因此,我们推断此时的秦国,应当是以内斗为主。这也就解释了阏与之战秦国为什么派出了胡阳任主帅。

历史记载他就打过两场战役,另一场获胜的华阳之战是和白起一起指挥的。我只能说,我要是穿越回去和白起一起指挥,一样能赢。

这边赵国上下君臣和睦,团结一致。那边秦国忙于内部夺权,没有派出一流武将和精锐。赵国又灵光一闪地出现了名将赵奢。赵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实力,又幸运赶上了秦国内斗,打败一次秦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经此一战,秦人开始真正重视赵国这个对手,原来有胆量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挟持秦国君主,靠的不是忠诚良将地拼死一搏,而是他们背后强大的国力。

阏与之战,真正让秦国调整了战略方向,暂时放缓了对魏、韩、楚的打击,并继续维护与齐国的良好关系,而把矛头对准了赵国。下一步,如何找茬与赵国决战,力求打残甚至灭掉赵国,将是秦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

综上所述,这就是长平之战前各国所处的形势。赵国打了阏与之战,引来了饿狼秦国。那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长平之战是否可以避免?我们接下来继续分析。

要想和赵国展开决战,秦人总要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没错,这次又轮到“比燕国强点”的韩国了。秦国人开始调整策略,在范雎的建议下,远交近攻成了秦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秦人一方面加强与齐国、楚国的联盟,同时极力破坏赵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则加紧了对韩、魏的打压,继续蚕食其领土,并寻找与赵国开战的理由。

一、野王失陷,上党太守不愿降秦,率众投降赵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相继扫清临汾盆地韩国残余城池,进而出轵关陉攻破了野王,控制了交汇于野王的丹水和沁水以及太行陉。

为将者不可不熟知地理,我们研究历史,更离不开地缘结构的知识。看了这么多枯燥的地名,我们来看看野王之战后韩国的国土。

野王是韩国国土最狭窄处的一个要塞,野王失陷,将韩国分割为都城新郑所辖区域和上党郡南北两块土地,这样一来上党郡就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由于失去了和国都新郑的联系,上党立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长平之战前韩国辖区图,包括国都新郑区域和上党区域,连接二者的枢纽就是野王

韩国为了保住国都新郑的核心区,再次选择割地求和,打算把上党割让给秦国,再换个十年八年的平安。可能由于秦国口碑确实不好,这次上党的太守靳黈和军民坚决不愿意受秦国奴役,不执行当时的韩桓惠王命令。

不得已,桓惠王派冯亭接任上党太守,牵头组织做军民的思想工作和投降的善后事宜。没想到冯太守上任之后,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率众投降了赵国。

赵国上下经过一番激烈争论,最终选择了接受冯亭的投诚,将上党郡纳入赵国版图。

二、赵国是如何接受上党的,究竟算不算鼠目寸光

此时的赵国,勉强还算明主的赵惠文王已经去世,即位的赵孝成王从一开始的喜从天降,到认为上党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赵国上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最终决定接收上党。

赵国君主传到孝成王这一辈儿,依然坚定的证明着“富不过三代”的定律,比起他老爹惠文王、爷爷武灵王,他的能力水平正呈现断崖式的下跌。当然,比起后面的幽繆王,赵王迁,他还算是合格的。长平之战后还曾有过高光时刻。

我们扯回原文。赵国君臣上下经过了哪些辩论,才最终决定接收上党,历史上这方面记载比较详细,后人引用的也比较多,我们简单概述。

心中含糊的孝成王和自己的叔叔平阳君赵豹商量,问能不能接受上党。赵豹的回答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醒醒吧)”。赵王还有点不甘心:“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人家是看中了我的领袖风范,这么能说没缘故呢)”。

赵豹刚想回复两个字:呵呵。

心想不行,虽说我是长辈,和君主也不能这样说话。于是赶紧调整口气,用官方语言提醒赵王其中的利害:韩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祸於赵也。

最终,他们的讨论以“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何故不为,赵豹出”而结束。

其实通过一番对话,赵豹已经摸准了赵王的心思,他是一心想得这个便宜。既然该提醒的我都说到了,您不听。那领导,您还有别的事吗?没事我先下去了。

这个时候做下属的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就是“留痕”,将来追责的时候就能给自己留条后路了。上述对话在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均有详细记载,想必是写入当时的会议记录了。

一个糊涂的领导,他听取意见会带有选择性,即有利于他决策的,他重点宣传和征集。不利于自己决策的,选择没听到,或者干脆不听。

不甘心的赵王又找来了赵胜、赵禹商量这事,不知是提前知道了赵王的想法,还是两人真的也赞成赵王的决策,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总之,赵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通过简单回顾这次决策的全过程,我们貌似看到的是赵豹有先见之明,赵王和其他重臣鼠目寸光,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赵豹的预言:韩国此举就是让赵国火中取栗,最终引火烧身。

三、赵国接受上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让秦国人终于找到了决战的理由

我们说大国之间的战争,不是一两个能言善辩的说客,或者强势的大臣抑或有气魄的君主所能左右的。真正决定战争的,是左右他们的根本因素:战略形式。

说起长平之战前的战略形式,自然离不开其所处的地缘结构。没错,瓜分了晋国的韩魏赵三家,第一桶金自然是以今山西地区为主。

在以呈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吕梁山的包夹下,山西自北向南由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这些宜居区组成。

山西与华北平原地理地势图

此时的秦国,已经控制了山西的西南部。要想向东经营华北平原,就必须穿越“天下之脊”的太行山,茫茫大山,穿越何其艰难,这就离不开大名鼎鼎的“太行八陉”。

如果读者不好理解,请参照我之前介绍诸葛亮北伐的文章,它们的性质类似秦岭的栈道。说白了,山脉再高,连绵不断,但每个山峰之间有天然形成的山谷,受河流、风沙的侵蚀,加上“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在这我们普及下地理知识,这八陉位于太行山自北向南,名字分别为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古代想穿越太行山经营华北平原,八陉便是必经之路。

太行八陉及其位置图

上党郡约为今天山西的晋城、长治一带。一旦秦国拿下上党,八陉中的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将全部被秦国控制。

秦国占据上党,向北走水路汾河、陆路白陉、滏口陉可直抵赵国旧都重镇晋阳,赵国要想救援,则需要迂回几百里走太行山中部的井陉。如果秦人愿意,他们还可以向东穿滏口陉直击邯郸。

黑色箭头为秦军可以选择的进军路线,红色箭头为赵国救援路线。

这才是赵国不计一切代价必须接受上党的原因,如果放弃上党直接让给秦国,这只饿狼就等同于已经突破了院门,就趴在你的宅门口处咆哮!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何况是虎豹豺狼。

我认为,上述分析没有详细见于史册,要么属于军事机密,要么不见记载,或者未经解密,赵国已经灭国。又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些史料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了中了。

有读者质疑赵国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分析的如此详细吗?俗话说“谁还能比谁傻出半小时去”,我相信多年征战,人人尚武的赵国,综合分析得出上述结论并不难。

结合亲身感受,我再给上党的战略地位增加一条。今天,如果我们驱车走京石高速自北京至石家庄,会发现这条高速的河北段是四车道,限速120公里/小时。那种一马平川的气势,真有点赵国骑兵驰骋的感觉。

京石高速公路扩建后,来源于网络,侵删

但是出了石家庄奔山西走京昆高速,刚到井陉,道路突然由四车道变为两车道,限速也由时速120公里迅速下降为70公里。是的,我们已经进入太行山区。即使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穿越山区的道路从修造成本、技术难度仍然居高不下。

京昆高速山西路段,车道数量变小

这就给秦国人出了一个题儿,主力部队长途奔袭到太行山脚下,已经疲惫不堪,穿越大山之前,是需要休整的。这就是上党的战略价值。

上党的东边是太行山,南边则是中条山,中条山东与太行主脉相接。上党西部为太岳山,太岳山脉北端在榆社、左权一带与太行相连,向南与中条山相接。三条山脉交汇,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封闭型盆地。

3D复原上党地区地理地势图,一个天然封闭的中转站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我们从一个大城市旅行到另一个大城市,不可能像今天乘坐高铁那样精确到秒。而一旦错过点,关了城门,您就上不着村,下不着店。

拿古都北京来说,过去各个城门外配套出现了“关厢”,给那些赶路却错过了点的旅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

关厢还衍生出了围绕着大城市的“镇”,如今天北京的长辛店镇,西南方向来的旅客一般会聚集于此,暂时休整一天,再出发直达北京城。随着人员的聚集,旅游服务业便发达了起来,慢慢形成了“镇”。

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的重镇长辛店

因此,上党的地位,对于志在挺进华北平原、统一天下的秦人眼里,就是一处天然的“镇”,秦人可以在此囤积粮草辎重,不必再千里迢迢从关中运输。而秦国的主力部队经过一路跋涉赶到上党,还可以依托封闭的地理环境及时休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秦赵双方都明白了上党的重要性。而在赵国人眼中,不接收上党,就是坐以待毙。接收了上党,又会提前引发一场大战。经过多方面权衡之后,赵国最终选择了后者。长平之战已经不可避免。

围绕着上党争夺的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惨败,秦国惨胜而告终。赵国的决策是否正确?战争爆发前,双方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长平之战前期,秦国有多绝望?廉颇究竟是不是合格的将领?赵括冤枉吗?赵国有没有胜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和大家继续探讨。

我是器与不器,都是人生。爱玉,爱历史,爱生活。希望与您分享更多的知识和有趣的话题。

注1:燕昭王继位后,决心招贤纳士,复兴燕国。他向谋士郭隗请教:我如何才能求得人才呢?”郭隗说从前有个国君喜欢千里马,愿意用一千两黄金购买,一个下属负责交办,带回来的是千里马的尸骨。并向君主汇报,天下人知道您肯用一千金买尸骨,那说明您是真爱啊!您马上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千里马了。果然,天下人听说后,这个国君得到了好多千里马。

郭隗告诉燕昭王,您要想求得人才,您就重用我这样的“千里马尸骨”,如果天下人知道我这样的“庸才”都受重用,天下的贤才一定会立刻来投奔您。利用郭隗这个活广告,燕昭王很快就招揽来了乐毅等一大批贤才。

注2:战国时期燕国有两座都城,即上都蓟和下都武阳。下都武阳遗址位于今河北易县东南2.5公里处,通过现存建筑遗迹综合得出:武阳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分为东、西两城。在战国时期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通过考古发掘,武阳有3处墓区,出土文物总量约10万件,有“一座武阳城,半部燕国史”的说法。

注3:赵武灵王长子公子章,原为太子,后因武灵王宠幸吴娃,于是改立吴娃之子公子何为太子。人一上岁数就容易感情用事,看着长子公子章,赵武灵王始终觉得欠他点什么。于是封公子章于代郡(今河北蔚县),称安阳君,以田不礼为宰相。

晚年,赵武灵王禅位于公子何,即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称主父。前295年主父和惠文王游于沙丘,公子章与田不礼诈称主父召见惠文王,打算将他谋杀,以篡位。肥义知道其中有诈,代替惠文王先去,被杀。公子成和李兑从邯郸赶来平乱,发四邑之兵,杀田不礼。公子章逃到主父宫中,主父因为父子之情,接纳了公子章。

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主父宫殿,终于杀了公子章。不过公子成和李兑害怕主父对他们两人报复,甚至灭族,只好一不做二不休,又没人愿意担当弑君的恶名,便继续围困主父宫殿,直至饿死。谥为武灵王。

沙丘之乱严重削弱了赵国的国力,以主父武灵王、惠文王和公子章为首的三方势力,最终一方胜出,另两方被消灭。三方有不少贤才,像辅佐了三代赵王的名相肥义,都死于这次变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14386.html

地缘,东方六国,秦国,上党,战国,汉中,赵国,胜算,魏国,楚国,消息资讯,燕国,韩国,秦国,上党,赵国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缘,东方六国,秦国,上党,战国,汉中,赵国,胜算,魏国,楚国,消息资讯,燕国,韩国,秦国,上党,赵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缘,东方六国,秦国,上党,战国,汉中,赵国,胜算,魏国,楚国,消息资讯,燕国,韩国,秦国,上党,赵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