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对哥舒翰的怀疑和速胜立威的政治需要使唐玄宗要求哥舒翰主动出击

对哥舒翰的怀疑和速胜立威的政治需要使唐玄宗要求哥舒翰主动出击

天宝十四载(755年)11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造反,麾下囊括了唐朝北方的精锐边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各部悍卒,总数多达15万。他们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很快杀到洛阳附近。

李隆基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所以也没做任何准备。当时唐军主力都分布在十大边镇,中央只有数万禁军,在叛军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于是,李隆基一边就地募兵,一边征召朔方、河西、陇右等镇将士进京勤王(限定20天内抵达长安)。

至于将领的问题,说来也巧,时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刚好入朝。这位仁兄可是个威震西北战线的名将,对于战胜叛军也是相当的自信。于是李隆基派他去洛阳,就地募集了6万人,做好抵抗叛军的准备。

到了12月初,李隆基又派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统帅、宦官边令诚为监军,带着另外五万人马赶往陕郡,和高仙芝互为犄角。

其一,封常清的6万人全是新兵,而高仙芝的5万人由禁军、部分在京城的边军、新募兵组成。

其二,高仙芝是前任安西节度使,也是封常清的老上司,几年前,就是他带着唐军在怛罗斯跟阿拉伯打了一仗(那一仗虽然落败,但考虑到是2万对10万、且因葛逻禄临阵造反导致,他可谓虽败犹荣)。

安禄山

由此可见,中央军将领的水平绝对没问题,但问题是士兵太差。由于事出突然,封常清招募的6万人还没来得及训练就被拉到战场,哪是精锐边军的对手?于是就有了以下让人心酸的场景:在武牢关,他们被安禄山的铁骑冲了个大败亏输;封常清不愧是个狠人,他聚拢败卒,在葵园继续抵抗,又败;但封常清并没有放弃,战于上东门内,再败;随后安禄山大军攻破洛阳城,封常清率领残部战于都亭驿,继续败;退守宣仁门,又败。

打到这份上,封常清算是对的起自己的岗位、对得起李隆基的信任了。不得已,他只好率领残兵推倒禁苑的西墙、逃到陕郡与高仙芝汇合。随后他俩合计:一方面,叛军士气正盛、锐不可当,陕郡无险可依,在野战中难以匹敌;另一方面,关中的门户潼关无兵守卫,如果叛军突入关中,京城长安可就危险了。

于是,他们立即带领所有兵马退守潼关,及时将随后赶到的叛军挡在关外。随后,各路援军陆续赶到,局面暂时稳住。

但问题往往出在内部。由于跟高仙芝不对付,监军边令诚随后向李隆基告黑状,说他俩养寇自重、挪用物资等等。李隆基勃然大怒,让边令诚带着自己的手谕火速赶到潼关,临阵处死了高仙芝与封常清。史书记载,当时的前线将士“皆大呼称枉,其声振地”。

李隆基这么做有双重打算:一是杀将立威,二是想借机换上自己最相信的另一位将领——哥舒翰。这位时任河西、陇右节度使是李隆基一手提拔起来的,属于铁杆亲信,那时刚好因病在长安休养,而且他跟安禄山是水火不容的死对头。用他来统领朝廷军队,那再合适不过了。

哥舒翰

接下来,哥舒翰抱病赶到潼关。由于各路援军陆续抵达,加上高仙芝、封常清留下的部队,此时潼关的兵马已达18万,对外号称20万。

军队规模虽大,但问题也很突出:这些人马是临时拼凑而成,包括各镇边军、中央禁军、临时募兵,都由各自的上司统领,互相之间并不对付;而统领全局的哥舒翰虽然威望、战功足以服人,但他那时久病未愈,就把大权委托给行军司马田良丘;但田良丘自认资历、能力不够,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就让哥舒翰的副手王思礼掌管骑兵、李承光率领步兵,但这俩人互相抬杠,导致军中组织混乱、号令不一;再加上哥舒翰的领军作风向来是严刑峻法、不讲人情,当初为了执行李隆基的命令,曾经牺牲了几万人打下石堡城。所以这些因素的叠加下,士卒们意志松懈、士气低落,战斗力实在不怎么样。

对于这些情况,哥舒翰本人也许心里有数,于是他一连几个月在潼关整顿军队,并没有主动出击。

另一方面,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那时正联手在河北抄叛军的后路,仅仅嘉山一战,他们就斩杀史思明率领的精锐叛军四万人;在东南方向,另一位狠人张巡则死死地把几万叛军挡在淮水一线。

也就是说,当时的安禄山三线受阻,所以一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甚至还考虑退回范阳。

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叛军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但是,长安城里的李隆基不干了。他的考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潼关

第一,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潼关的守军规模惊人,而当时的安禄山一方在中原各条战线四处分兵,每个方向的兵力都极为有限。据他收到的线报,潼关外驻扎在陕郡的叛军崔乾祐一部仅有4000人(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是安禄山为了吸引唐军出关的疑兵之计)。

第二,他对哥舒翰也起了疑心。安禄山造反,打的是“诛奸臣杨国忠”的旗号,足以说明当时的杨国忠有多招人恨。连潼关的将士们都对他气得牙痒痒,王思礼也劝哥舒翰诛杀杨国忠、鼓舞士气。而探到风声的杨国忠也不甘束手就擒,他派自己的亲信杜乾运带着一万人驻扎灞上,名为御贼,实为防备哥舒翰。

这么一来,原本没啥想法的哥舒翰急眼了,为了避免被杨国忠从背后捅刀子,他先上奏朝廷、请求统领灞上兵马;随后找了个理由把杜乾运砍了脑袋。这么一来,杨国忠越发心虚,“国忠疑翰谋己,言于上,以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鼓动李隆基逼其出兵。

第三,李隆基需要速胜立威。安禄山从一个边境杂胡成长为统领三镇的节度使,李隆基本人是头号责任人。宰相张九龄、名将王忠嗣多年前就警告安禄山并非善类;随后几年,举报安禄山图谋不轨的信息纷至沓来,但举报人要么被李隆基处死、要么被押到范阳送死,导致再也没人敢提这事。

因此,当安禄山起兵后,李隆基脸上很是挂不住,他还装模作样地宣称:自己在去年就想传位给太子了,但当时想亲自处理水灾、旱灾,给耽搁了;如今逆胡安禄山竟敢谋反,自己将御驾亲征、让太子监国,任务完成后,将高枕无忧地退居幕后、让贤给儿子。

李隆基

当然,李隆基这番表态,只是迫于民怨沸腾所演的一出戏,最终自然是不了了之。如今看似形势好转,又让他再度燃起了信心。抱着急于挽回尊严、重树威望的目的,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他连发多份诏书,强令哥舒翰出关灭敌,即使远在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上书劝阻也无济于事。

于是,哥舒翰只能“抚膺恸哭,引兵出关”,他的18万大军落入了叛军精心设计的陷阱,几乎全军覆没,逃回潼关的仅有8000人。关中门户大开,形势彻底倒向了安禄山一方,本有希望在短期内平定的安史之乱,由此成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决定历史走向的原因,往往就是这么让人无话可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306.html

安禄山,政治,高仙芝,李隆基,叛军,潼关,封常清,哥舒翰,唐玄宗,节度使,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政治,高仙芝,李隆基,叛军,潼关,封常清,哥舒翰,唐玄宗,节度使,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政治,高仙芝,李隆基,叛军,潼关,封常清,哥舒翰,唐玄宗,节度使,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