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国的外交和战略失误与六国的积极抵抗使赵国得以赢得邯郸之战

秦国的外交和战略失误与六国的积极抵抗使赵国得以赢得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被迫入秦,觐见秦昭王。秦王扣留了赵王,一直到谈妥赵割六城予秦的议和条件后,才放赵王回国。

赵国方面的应对

赵孝成王回国后,立即与臣下商议割地议和之事。亲秦的楼缓主张割地给秦,认为不这么做而招来秦军,那么所割的就不止于六城,而且各国也会利用秦国对赵国的不满,乘机瓜分赵国。主张合纵抗秦的虞卿则认为,秦国撤兵,是由于其师老兵疲,力量不足。如果现在以其力所不能取的土地白送给秦国,这无异于帮助秦国来削弱自己。

通过以割地奉秦的方式来免除秦祸,几同于饮鸩止渴,“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他建议赵王以六城贿赂齐国,齐得到赵国的六城,必愿与赵并力攻秦。这样,赵虽失地于齐,却可取秦地作为补偿,并向诸侯显示赵国还有作为,秦必会惧而反向赵国求和,韩魏也会因而尊重赵国,赵国便可乘势与齐、韩、魏三国结成联盟,从而改变不利的处境。

赵王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决定不割六城给秦。为了抵御秦国可能发动的进攻,赵国吸取长平失败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外交方面,“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讨共同对付秦国之事;应允魏国合纵的约请,与魏结成抗秦联盟;以灵丘(今山西灵丘)之地封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

此外,对韩、燕两国也极力拉拢。在内政方面,赵国君臣吊死扶伤,勤于政事,与人民“戮力同忧”;发展农业生产,以恢复国力;整顿军备,巩固国防;加强内部团结,激发全国臣民同仇敌忾之气,“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赵国为抗秦作了大量准备。

秦国内部的分歧

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年)九月,秦昭王果因赵国未能如约割地,反与东方诸国合纵,与秦为敌,遂发兵攻赵。由于白起抱病,昭王命五大夫王陵率大军进攻赵都邯郸。次年正月,秦军进攻受挫,秦王增派兵力。但不久,秦军又遭失利,五名军校战死。这时白起病愈,秦昭王欲起用白起代替王陵为将攻赵,但遭到白起的拒绝。

秦昭王问白起说:前年长平之战后,国虚民饥,你主张增兵、粮灭赵;现在兵多粮足,你为什么又不主张灭赵呢?白起说:赵国自长平战败以后,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积极准备对付秦国,“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如果此时出兵攻赵,虽然军队比上一次成倍地增加,“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白起还指出:从军事上看,邯郸城坚粮足不易攻取,而且各诸侯国援赵的救兵即将到达。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伤亡过半,消耗巨大,国内空虚,如今又远离本土进攻邯郸,势必处于“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不利境地,秦军的失败是必然的。

秦王又派范雎劝说白起,再次请他率军攻赵。

范雎对白起说:“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白起说:“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畏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礼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秦昭襄王

秦王仍然坚持攻赵,又增派部队,命王龁代替王陵,继续对邯郸发动攻势。经过八九个月的作战,秦军伤亡很大,仍然攻邯郸不下。秦王十分恼怒,亲自去见白起,第三次强令他为将,要他抱病指挥。白起顿首力劝秦王停止攻赵,养精蓄锐,以观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懦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最后白起表示:“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秦王听了勃然大怒,遂削去他的官职,把他降为士伍。后来又强令白起离开秦都咸阳,白起西行至距咸阳十里的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秦王与范雎等人认为:“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秦昭王赐白起利剑,逼他自杀了。

邯郸之战过程

1、赵国的外交努力

赵国对于秦军的进攻,采取了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的方略,同时又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以激发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抗秦的决心。平原君赵胜带头散发家财作为军费,并将其妻妾编入守城军民之中,与之同生共死。

因此,军民坚守邯郸,奋勇作战。在坚守防御的过程中,赵军还经常派出精锐部队伺机袭扰秦军后方,扰乱其后勤供给,杀伤其有生力量。这些防御措施致使秦国虽然一再增兵换将,但还是顿兵坚城,毫无进展。

赵国对外又积极从事合纵活动。魏国首先答应出兵,并派将军晋鄙率军救赵。平原君赵胜还亲率毛遂等人赴楚求援,以秦军曾经攻破郢都、焚烧夷陵、迫楚迁都到陈的事实来激怒楚王。楚王遂派春申君率军北上救赵。

秦王听到魏将晋鄙率军10万出动救赵的消息后,为了破坏合纵,派使者威胁魏王说:“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惧怕秦国日后报复,便令晋鄙屯兵于邯郸以南的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观望不前,并遣使者从间道进入邯郸,要平原君劝说赵王,尊秦为帝,以退秦兵。

平原君见魏军留邺不进,就不断地催请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设法救赵,“使者冠盖相属于魏。”无忌劝说魏王多次,魏王还是不肯下令进军。无忌最后用侯生的计策,求助于魏王的爱妾如姬。魏公子无忌曾有恩于如姬,如姬之父为人所杀,如姬曾求魏公子无忌为其报仇,无忌使门下客斩其仇人之头,如姬为此甘愿以死报效信陵君。

信陵君

如姬甚得魏王宠幸,故得出入于魏王卧室之内,为信陵君窃取了魏王调兵的虎符。信陵君持虎符赶到邺地,假称魏王之命要求晋鄙交出指挥权。晋鄙验符之后,仍然疑惑不肯交权,这时,魏公子手下的力士朱亥以40斤重的铁椎椎杀晋鄙,信陵君夺得魏军的指挥权,挑选精兵8万,向邯郸进发。这就是著名的“窃符救赵”。

2、打败秦军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十二月,秦王除派军队进驻汾城(今山西曲沃西北)以作声援外,又派范雎所举荐的郑安平率军增援邯郸前线秦军。此时,魏、楚援军赶到,数败秦军。平原君又组织敢死士3000人主动出击,配合魏、楚军队。秦军顿兵邯郸城下已达两年之久,消耗巨大,士气不振,在遭内外夹攻、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终于力不能支,溃败于邯郸城下。

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郑安平所部被联军包围,突围不成,最后率2万人降赵。

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黄河以东地区),又败秦军。秦军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二省间黄河南段之西),放弃了以前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这场关系赵国存亡的邯郸之战,由此告结束,诸侯合纵抗秦取得了第一次大胜利。

邯郸之战胜败分析

秦、赵长平、邯郸之战实际上是战国后期,秦国与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各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次大决战,无论在战争的规模上还是在激烈程度上,都是空前的。邯郸之战,关东各国的胜利,是其合纵抗秦的成果,它遏制了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迟滞了秦军的东进步伐。邯郸之战,双方的外交策略、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白起

关于邯郸之战。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看到了赵国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改变以及诸侯合纵抗秦局面的形成。

他把秦、赵双方的情况及关东形势的变化,向秦王和范雎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秦国在客观上已不具备灭广赵国的条件。在这种形势下,秦如坚持攻赵,不但没有胜利的把握,而且是很危险的。这一分析是在“知彼知己”基础上作出的,战争结果证明是正确的。

秦军的失败,首先是秦昭王在外交和战略上的失策造成的。秦国没有继续贯彻“远交近攻”的战略,充分开展连横活动,以外交配合军事行动。在关东形势对秦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秦王只单纯看到秦、赵两国的兵力对比,而未能估计到赵国举国上下坚决抗秦所凝聚的巨大合力和诸侯合纵抗秦所形成的集团力量,固执地不听白起的谏阻,坚持进行灭赵的战争。

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秦王仍不顾现实,一味增兵换将,“必欲快心于赵”,犯了“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大忌,导致最终的惨败。在作战指挥上,秦国没有派出有力的部队,阻击魏、楚援兵,而是一再地集中兵力,强攻邯郸,以致顿兵坚城,虽三次增兵,终不能得逞,反使自己师老兵疲,在各国军队的联合打击下,大败而回。

赵国在这次战争中,吸取长平战败的教训,利用秦坑杀赵卒的残暴行为,激励军民团结抗秦,举国一致,积极备战。又成功地运用合纵政策,做到“其国内实,其外交成”,形成了联合反秦的力量优势。在军事上,采取坚守疲敌,以待援军的方针,挫败了秦国速战速决的企图。在坚守邯郸的同时,能时常组织轻锐主动出击,袭扰秦军,以达确保都城、争取时间、取得外援的目的。在援军到达时,又能适时配合出击,里应外合,内外夹攻,击败秦军于邯郸城下,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邯郸之战也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齐国衰落后,秦国的兼并活动愈演愈烈,先后南下和东出,伐楚、伐魏、伐韩、伐赵,其攻击目标也由过去的一般城邑转向进攻各国国都,围大梁、破郢都、攻邯郸,其意在于灭国,变蚕食为鲸吞,胃口越来越大。尤其秦国实施的“远交近攻”战略,已暴露出其并六国、王天下的意图,使关东各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虞信

当时各国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虞卿、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等人,都已逐渐认识到:

要想阻止强秦兼并天下的势头,只有实施合纵抗秦,以关东各国整体力量抵御秦国强劲的攻势。早在长平之战前,秦军连年攻韩,韩国不愿屈服于秦,便与赵、楚订立抗秦盟约,自请为抗秦之前锋。赵、楚又约魏国加入联盟,期求以赵、楚、魏、韩四国的力量与秦国抗衡。合纵抗秦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魏安厘王利令智昏,竟“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当此之际,信陵君向魏王详细分析魏国所面临的危局与秦国的不知厌足的欲壑,陈说利害,劝魏王“速受楚、赵之约而挟韩之质,以存韩为务”,否则,“今不存韩,则二周危,安陵必易。楚、赵大破,燕、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为臣之日不久矣。”从后来事情的发展看,这次赵、楚、魏、韩四国合纵的企图并未实现,结果是韩国丢失了上党,赵国大败于长平。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辉煌胜利及其坑杀降卒40万的残暴行为,使关东各国的君主感到震惊和恐惧,深切感受到了秦国的威胁,形势逼迫他们不得不走合纵抗秦的道路,以求自保。加上赵国积极的外交活动,以及各国合纵人士的努力,在邯郸之战以前,一个合纵抗秦的局势已经形成。

在邯郸之战中,赵国的坚决抵抗,魏、楚两国的救援,使合纵的力量显示出威力,令秦国损兵失地,遭受了战国后期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由此可见,秦国在与关东各国整体力量的对比上,并不占绝对优势。

然而还应看到,战国晚期各国合纵抗秦,是一种消极防御战略,不具备积极主动的进攻精神,因而,无法给秦国造成致命的打击,改变当时的战略格局。此次各国合纵抗秦,只是迫于一时的形势,各国的合纵态度并不十分坚决,魏、楚两国援军慑于秦国的威势,一度观望不前,其目的也只限于救赵以自保。

各国军队在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之后,并未及时组成联军乘胜进攻秦国本土,予其更沉重的打击,而是各自忙于收复以前被秦侵占的土地,丧失了进一步削弱秦国实力的良机。因此,邯郸之战虽然延缓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使关东各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秦国的雄厚实力尚存,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并未改变。

当时机成熟之际,秦国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发动了不可抵挡的统一战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4025.html

战略,秦昭王,白起,外交,失误,长平,秦国,赵国,六国,抵抗,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战略,秦昭王,白起,外交,失误,长平,秦国,赵国,六国,抵抗,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战略,秦昭王,白起,外交,失误,长平,秦国,赵国,六国,抵抗,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