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项羽因分封天下而失败!因其肤浅?不懂人性就不要妄议历史的内涵

项羽因分封天下而失败!因其肤浅?不懂人性就不要妄议历史的内涵

在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无数人为他的盖世威风而心往神驰,也有无数人因为他的功败垂成而扼腕叹息。也正是因为项羽的最终失败,给很多只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批判的理由,因为从失败者身上找缺点是人的思维惯性!关于项羽的毛病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里就不在例举了。有些确实有道理,有些则是无理取闹、望文生义。比如很多人把项羽最后的失败归结于赶走了被他称为“亚父”的范增,表面上看确实有道理。但是,大家可曾想过范增凭什么能在年近古稀的时候横空出世?项梁去世的时候为什么要让项羽称其为亚父?巨鹿之战前项羽为什么要通过兵变才能夺得军权?范增和项羽的真实关系真的是表面上的“情同父子”吗?

列举上述的这个例子,只是想告诉大家,有时候历史并没有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简单。项羽的失败肯定是有他自身的原因的,但却不是我们通常所谈到的那些原因,如惜官、武断、分封、霸道等等。本文就旨在通过项羽最为人所诟病的分封天下的举动,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

项羽的英雄逻辑

项羽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真正英雄,只是失败的结局掩盖了他许多的光芒。我在和一些朋友探讨“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项羽还是刘邦”的时候,我几乎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项羽。虽然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但是有一点,刘邦永远都是无法战胜项羽的,那就是气质和精神。刘邦永远都只能仰望着“那个男人”项羽,所以项羽自刎后,刘邦不光没有对项羽的亲人斩草除根,而是封侯封爵,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说这都是因为项伯当间谍的人可以歇歇了,我不会回应的)

项羽这个人身上有天生的英雄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什么时候都自带气场。举个例子,秦始皇是一个很有气场的人,很多人见到秦始皇都是大气不敢出。秦始皇在历史上遇到的刺杀绝对不止一次,为什么荆轲刺秦最有名?因为荆轲最有勇气、心志最坚定!很多刺客见到秦始皇的面就直冒汗,连拔剑的勇气都没有了。这个逻辑其实并不复杂,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见到自己的村长还能谈笑自若,见到乡长就会有点拘谨,那么让你直接跟一个省长、一个部长甚至更高级别的人面对面对话,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把话说利索。人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是有限的,面对自认为无法逾越的差距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泄气。但是,刘邦见到秦始皇时也不过说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是”,而年轻的项羽则是豪气干云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两者的差距云泥立判,更不遑论那些普通人了。

项羽这个人有英雄的天赋,一个人能否成为英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想或者不想、敢或者不敢就能决定的,这玩意跟天赋有关。所以大家也不要去迷信那些所谓的成功学,什么“事在人为”等等其实都是毒鸡汤,不服的话,你让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去写一部《红楼梦》试试?当然,我们还是要强调主观上的努力,不能破罐子破摔。项羽他确实有成为英雄的天赋,他简直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不光个人战斗力爆棚,而且军事素养全面,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你不服他的天赋都行。我知道有人又会拿垓下之战的失败来说事,我顺便解释一下,这次失败,项羽自刎前说的那句:“此天要亡我,非战之罪”其实并没有毛病,项羽确实是败给了老天,而不是败给刘邦和韩信。

项羽这个人有英雄的功绩,别的不说,即便是刘邦建立了统一的汉朝,汉朝的史官司马迁还是把亡秦的功劳给了项羽,这就足以说明问题。项羽先是跟随叔叔项梁四处流浪,慢慢投身革命,并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当时声威最大的反秦势力。章邯横空出世,打得各国诸侯缩首缩尾、顾影自伤的时候,又是刚刚被剥夺兵权的项羽绝地反击,以无双的勇气、战略和战力打赢了定鼎时势的巨鹿之战。项羽这一辈子打遍天下无敌手,如果,仅仅是如果,他能最后一统江山,就个人的武功来说,将无人能居其之右!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但这也丝毫不能掩盖他的功绩。

天生的英雄在《鸿门宴》之后,便遇到了他的人生拐点。自此之后,似乎历史在一步一步地牵引着他逐步走向了失败,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这么一个盖世英雄慢慢地跌落凡尘,并逐渐被泥土淹没,成了一个被世人耻笑的蛮勇之徒呢?因为项羽是一个贵族,是一个英雄,他思考人性的逻辑基点有问题,这才是他不如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刘邦的真正症结!

项羽分封天下的前奏

巨鹿之战后,在项羽强大军事能力的震慑下和盖世的功绩实力的主导下,群雄俯首、四方臣服,项羽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天下霸主的位置。项羽带着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咸阳,这是一群饥渴、压抑了很久的狼,咸阳从人间天堂变成人间地狱的画面是可想而知的。

这里要解释一下,这并不能说明项羽就是一个残暴的人。项羽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英雄或者成功者就应该享受他们应有的荣耀和待遇。历史上,除了是惺惺相惜的对手,有几个胜利者会去在乎失败者的命运?刘邦在进入咸阳的时候不也是又搂又抱、又抢又夺的?所以,这和项羽的本性无关。真正能体现项羽和刘邦的差距是刘邦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听取了樊哙和张良最正确的建议。但是,项羽当时身边没有一个能让他听得进去话的有识之士,而刘邦有,而且刘邦当时的情况不容许他不听(注意:樊哙劝刘邦的时候,刘邦并没有听,是张良第二次劝,刘邦才及时收手的)。这放在当下也可以叫做“屁股决定脑袋”,你在什么位置决定你要用什么方式去解决问题。刘邦当时要争天下,他就必须要这么做,而项羽当时已经是天下霸主了,他可以不这么做!(当然这也说明项羽考虑得还算不够长远)。

成功者的世界里很少会去尊重失败的对手,他们最相信的永远只有手中的利剑和权力。这种逻辑固然有漏洞,但是却在古往今来中屡见不鲜。比如那个说“我不需要嫁入豪门,我自己就是豪门”的明星。转换到项羽身上就是,他不需要争取其他人的支持,他本来就是天下无敌。

项羽的想法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说,也许并不能说错得很离谱,因为人终究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它是由无数偶然因素共同作用出来结果、再由世人总结出一套必然的逻辑。项羽这些大失民心的行为无形中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坑项羽意识不到,或者说他根本不会在乎。

英雄往往是带有一定偏执性格的人,他们只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逻辑去办事。项羽也是如此,他要分封天下,要回到楚国去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参考一下楚怀王为什么剥夺他的兵权),然后开启自己新的征途,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当几十万的诸侯联军在关中平原“兽性大发”之后,他们内心里那股狂躁的情绪也终于慢慢安定下来了。于是,项羽也开始大张旗鼓地开始分封天下了,只是他也没有料到,这次分封会是一根新的导火索,下面埋藏着威力巨大的炸药,最后把项羽自己炸得魂飞魄散。

项羽为什么要分封天下?

很多人因为项羽出身战国时期的贵族,就认为项羽是由于时代和出身的限制性,是一个“分封制”的坚定信仰者。项羽推行分封制就是开历史的倒车,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项羽是自取灭亡。这样的说法我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1、项羽不是什么“分封制”的信仰者。不能说项羽生在战国时期,且身为贵族,就一定会信奉分封制,就像生活在清朝末年的人不一定都信奉封建主义一样。事实上,刘邦和项羽都是出生在战国时代,也都是信奉集权制的,他们都是想成为另一个秦始皇,而不仅仅是想推翻他。如果项羽真的是信奉“分封制”,他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架空楚怀王,也完全没有必要再度征伐天下。

2、项羽实行“分封制”并不是开历史的倒车。我们都知道,社会制度从一种低级制度向一种高级制度的演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无法一蹴而就的。秦朝就是前车之鉴,后来一统天下的汉朝,也是被迫保留了一部分“分封制”,难道刘邦也是在开历史倒车?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现代社会很多国有企业的改制,就明白很多事情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项羽实行分封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对于项羽分封天下这个事情也并不难理解。众所周知,消灭秦国虽然是陈胜吴广以反抗暴秦点的火,也是项羽巨鹿之战一战定的乾坤,但是反秦起义的本质还是六国的复国战争,说明这场战争的底层逻辑还是“分封制”对“集权制”的反噬。项羽虽然成了反秦战争中最耀眼的英雄,但是如果项羽要独吞胜利果实的话,他势必会成为第二个“秦始皇”,会提前被群起而攻之的。一个合资公司,你不给投资人股份,那是会是什么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过于抬高那么造反的人的道德水准,没有利益的驱动,他们是不会舍生忘死地去革命的。陈胜吴广也好、刘邦也罢,还有那些六国贵族,他们造反真的只是为了家国情怀、理想信仰?大家说刘邦仁慈,只是因为他的对手项羽,一个失败的对手,恰恰有时候过于残暴了。事实上,项羽干过的坏事,刘邦都干过,项羽没干过的坏事,刘邦也干过。他坑过盟军、屠过城、背信弃义过、烧杀掳掠过、出尔反尔过、始乱终弃过……政治斗争中真的不存在谁比谁善良的问题,因为话语权掌握在成功者手里,而后人也习惯用选择性的目光去看问题而已。这些六国贵族反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捞取政治利益,项羽当时选择分封天下是他最好的选择。

因为项羽当时虽然是天下霸主,但是他手里的实力并不足以对抗天下。分封天下,大家都可以尊敬地叫你一声“项王”,你想吃独食,大家就会和你鱼死网破。巨鹿之战时项羽不过5万楚军,这一路西行即便收编或者吸收一些军队,项羽又能掌握多少军队?(那些吸收或者收编的人是否可用还成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秦国降卒闹事之后项羽会坑杀他们的原因)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鸿门宴前,如果刘邦不献出关中,神仙也难救他!因为即便项羽不揍他,那些诸侯们也不会放过他。吃独食的人永远是吃不上肉的人们同仇敌忾的对象!

所以,综上所述,分封天下是项羽当时必须要做的选择,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只有这样做了,他还有机会给自己去争取时间,才有机会去谋划未来。

项羽是怎样分封天下的?

当上帝把某种权力交给你的时候,其实也是考验你的时候。所以,大家在参加某个大聚会的时候,当别人要你分一下蛋糕,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得意忘形,而要更加地深思熟虑。当时的天下就是一块大蛋糕,所有的人都端着盘子等着分蛋糕,而分蛋糕的刀子掌握在项羽手里。毕竟,也只有项羽最有这个资格。项羽手起刀落,一口气把这块大蛋糕分成了分成了十九块,分给了十九个在灭秦战争中表现良好的贵族或将领。

这十九个王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九江王英布;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打进河南地断章邯粮道);韩王韩成(张良老领导);殷王司马卬(打入河内开辟第二战场);代王赵歇(原赵王);常山王张耳(原赵王手下,刘邦前大哥);衡山王吴芮(英布老丈人,老革命);临江王共敖(楚国上柱国,打南郡有功);辽东王韩广(原燕王);燕王臧荼(原韩广手下);胶东王田市(现齐王田荣他侄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援赵助楚的齐国队)。

项羽这样分封的思路其实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虽然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一些私心打算和主观情绪在里面,但是,我们知道,没有任何的利益分配方案是完全合理、绝对公平的。项羽分封的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

第一:巨鹿之战时你在哪?英布、老田家那两位和臧荼、张耳他儿子张敖,这都是巨鹿时一块作战过的。

第二,入秦时你有没有跟上?司马卬、申阳这是在挺进时立大功的,章邯那哥仨是投诚的。

第三,跟我项羽的关系咋样?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原来的很多领导们,由于跟项羽没什么交情,都挪地方了。原燕王韩广、赵王赵歇,都守边疆去了。刘邦也一样,你小子抢了风头着实可恨,最开始项羽把巴蜀二地分给了他,后来又是张良,找了一大堆关系,把汉中也划给了刘邦,保证了两川地势的完整性。见过世面的张良再度帮助刘邦争取到了日后东山再起的最大本钱。

这样的分封逻辑是无可厚非的,比如唐太宗的凌烟阁排名也基本是按这个逻辑来的!但是,相对公平在绝对丑陋面前,总是漏洞百出,最后也就把项羽这个分蛋糕的人给拉下水了。

分封形态的分析

利益分配永远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先来看几个重要的诸侯的分封情况吧。

1、刘邦

刘邦分到的这块地盘,面积上是所有十八个诸侯中最大的一块,几乎和几百年后三国时期的蜀国大体相当。其中还包含着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那么,这是项羽在照顾刘邦吗?显然不是!这里我们需要普及一个历史常识,中国历史的地域性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就好比早几百年前,香港还是只是一个小渔港而已,远不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样的道理。巴蜀之地在当时还不是什么天府之国,四面高山,进出都极其不便,在那个时代,一般都是犯人的流放之地。项羽把刘邦安排到那里,其心思显而易见,就是要让刘邦在那里出不来。所以,我为什么一直说张良是刘邦的人生导师呢?如果不是张良帮刘邦争取了汉中这块风水宝地,刘邦这一辈子可能真的要凉凉了。现在的汉中,可能大家看不出有多么重要,但是在古时候,汉中平原作为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的中转地或者跳板,战略意义实在太重要了,有没有汉中平原,决定了后来的刘邦出川是要花费一年还是十年时间的问题。

2、三秦将

刘邦被安排好后,接下来是项羽最痛恨的关中,他将关中拆成了三块。咸阳以西,分给了章邯;咸阳以东,分给了二把手司马欣;咸阳以北,分给了力荐章邯投降的董翳。今天我们说陕西,总说它是三秦大地,也是由此而来。

我们通常认为项羽就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大老粗,没有什么政治头脑,这实在是对项羽一个很大的误解。把三个背负着“卖国求荣”骂名的降将封到原来秦朝的核心地段,一来关中百姓和三秦王之间会无休无止地互相恶心;二来三秦王已经被项羽把退路全部坑死了,基本上没有造反的可能了;三来走投无路的三秦王只能老老实实地帮助他守着不安分的刘邦。

只是,项羽终究没有把问题想得太透彻,他虽然想到了自己把三秦王完全推到了关中百姓的对立面,三秦王无法有效地组织起兵力造反。但是他没有考虑清楚已成无源之水的三秦王究竟能否挡住刘邦的脚步问题?最后的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一点上。

3、齐王

齐国和项羽之间的个人恩怨是牵扯最深的。比如田荣对项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又比如田荣巨鹿之战时袖手旁观、拒不出兵等。所以项羽在分封齐地的时候态度也很鲜明。

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分封给了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这里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通常所作的战略计划是否具备可行性的问题。当时齐国本土实力最强的还是田荣,项羽这种一厢情愿的分封,从逻辑和情理上来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但是关键是要如何保证自己这种安排落到实处呢?

事实上,当项羽分封完毕之后,赶回楚国去处理内部问题时,率先闹事的正是齐地。

其实,项羽分封天下中的问题是很多的,这并不是项羽的能力或者胸怀、眼光有问题,而是项羽毕竟太年轻,对于人性的洞察还不够深刻。他只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看到自己周围全是一群服服贴贴、恭恭敬敬的“老实人”,而不知道人性之中,贪婪是最难克制的,这些老实人装作一副吃不吃肉无所谓的样子,只是因为他们要么已经吃上肉了,要么还没有看到肉的诱饵。对于我们今人来说,这同样是有借鉴意义的,通常地,我们身处高位的时候,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恭顺、敬畏,会让我们觉得所有人都应该、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殊不知,离开一个特定的范围,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们恨之入骨。

诸如对原来的原来的燕王、赵王还有和张耳齐名的陈馀的安排,这都显示出项羽是一个把人性想得过于简单的人。这些人最后都选择了报复项羽,项羽因此损失巨大,本文就不展开叙述了。最后,特别提一下楚怀王,项羽对于这样一个夺取他军权的人,自然不会有太好的安排,他给楚怀王取了个名字,叫“义帝”,然后扔到了遥远的长沙郴县(真正的蛮荒之地,也就是现在的郴州,与广东搭界),当然,项羽的理由还是冠冕堂皇的,领导需要静养嘛!

分封天下为什么引发了项羽的失败?

项羽分封天下的逻辑和形态其实并没有理论上的错误,比如项羽自立为了西楚霸王,这堆王中,只有他的王前面加了个“霸”字,自然就是“王中王”的意思了。然后他可以理所当然地在战略上进行高纬度打低纬度,哪里不服打哪里,逐个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小弟,最终走向大统一,完成自己当年面对秦始皇那句“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

但项羽还是忽略了人性中的丑陋面,忽略了人们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决心,忽略了会咬人的狗不叫。

项羽觉得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所有的问题他都能一个一个地去解决。但是老天却并不会给项羽那么充足的时间,这就是项羽败于天的一个原因。之前没地盘的,在有了地盘后,对他不再期待,不再敬畏。之前的既得利益者,由于项羽损害了他的利益,而怀恨在心。项羽即将面临的情况和秦朝一样,只要有一个“陈胜吴广”出现,就会有无数的“仁人壮士”前赴后继。

历史的规律永远是惩罚自以为是者的!哪怕你是英雄也不行,项羽很快就迎来了无穷无尽的反噬。齐地的田荣率先因为自己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而拒不承认项羽的分封结果,于是齐地率先进入内乱。

项羽一方面不得不出兵去维护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他也早就想有一个收拾田荣的理由了,于是,他果断率兵入齐平乱去了。这时,一只蝴蝶引发的海啸随之而来了,那些早就对项羽心怀不满的诸侯们趁机揭竿而起。于是,历史又开始了新的一个轮回,一切又是天下反秦的模样了。

像刘邦、陈馀等觉得自己被亏待了的人,开始纷纷要求再来一次富贵险中求,造反了。而那些“心满意足”的诸侯们又回到了巨鹿之战时的情况了,先坐山观虎斗,哪边要赢了就往哪边加筹码。人性的丑陋有时候就是这么真实,就连英布这样的人都在关键时刻背叛了项羽。

自古以来,创业难,守业更难。在我们生活和历史中,同甘共苦创业的团队很多,因为利益分配而劳燕分飞的团队更多。当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事实上新的一轮战乱已经无法避免,事实上刘邦保留分封制也决定了汉初频繁的战乱是避难不了的。

我相信这是项羽也意识到了的问题,但是项羽还是太年轻,他对于人性的把握确实还不够,他觉得做什么事都是有底线的,包括造反。但恰恰小人在做事的时候是没有底线的,所以历史往往就是被小人给撬动的。

比如,项羽去齐地平乱的时候,刘邦就反了,因为你项羽根本顾不上我。刘邦占领了关中,要慢慢消化,又派人跟项羽说,我不是想反你,只是要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按楚怀王的协议,关中是要封给刘邦的),现在已经拿到了就不会再惹事了,你放心平乱吧!项羽傻吗?不傻,但是他没办法,等到项羽继续陷身于齐地战争时,刘邦缓过神来,又大摇大摆地出关中了,甚至偷袭项羽的大本营了……

总之,项羽最后成了最大的灭火员,带着那支横扫天下的楚军横扫天下,但是这又能如何呢?蚁多咬死象,项羽与其说是被打败的,不如说是熬死的。

只要给予项羽足够宽松一点的环境和足够多一点的时间,我相信,在那个时代,依然没有人会是项羽的对手。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丑陋,毕竟历史就是由人性谱写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道至简,项羽其实真的不明白这个最简单的道理而已。他就像一个有钱人有时候会觉得钱并不重要一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5550.html

因为,英雄,人性,刘邦,历史,秦始皇,项羽,个人,天下,时候,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英雄,人性,刘邦,历史,秦始皇,项羽,个人,天下,时候,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英雄,人性,刘邦,历史,秦始皇,项羽,个人,天下,时候,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