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秦国任用了哪些六国人才?

秦国任用了哪些六国人才?

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人才的竞争。

战国时期,秦国引进的人才,无论数量、比例还是质量,都十分惊人,几乎涵盖了秦国的所有重要方面!

其中,几乎所有的改革家、外交家,均系引进人才;而超过一半的“相”和“将”,也系外来人才。

改革家

秦国的富强,始于商鞅变法。

商鞅是卫国人,并不出身六国。然而,商鞅原本是要为魏国效力的。

正是在魏国,他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他入秦时,随身携带的,正是魏李悝的《法经》。

在魏国时期,他居公叔座门下,试图在魏国发展。

公叔座明知卫鞅的才能,却迟迟不举荐。直到公叔座去世前,他才向魏王举荐卫鞅。

魏王仍不用卫鞅,卫鞅才入秦,并受到重用。

一个原本没有太大名气、作为的外来人才,到了秦国,居然被授予主持变法的大任,秦公的魄力确实令人震惊!

商鞅变法的意义就不必赘述了,总之,凭商鞅变法,秦国由弱一跃而强!

商鞅变法,触动了许多权贵的利益,卫鞅因此被杀。

然而,尽管秦贵族对商鞅恨得咬牙切齿,但依然尊敬商君之法,并继续以之富国强兵。

外交家

改革赋予了秦国强大的国力,但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伐交”。

战国时期,秦国几乎所有的纵横家,全部是外来的。

魏国过来的公孙衍、张仪、范睢;楚国过来的甘茂;齐人陈轸、吕礼;赵人楼缓;燕人蔡泽,悉数来自六国。

其中,魏国来的张仪、范睢对天下局势的发展起到了“分水岭”式的作用。

秦国强大后,“合纵”成为阻止秦国进一步东出的主要障碍。

当时,楚齐的国力都很强大,以“楚齐”联盟为基石的合纵力量,一度压制了秦的扩张。

张仪以其“无耻操作”,忽悠楚怀王,破坏了齐楚联盟,并借机大破楚国,使楚不再能与秦争雄。

战国后期,秦一家独大的倾向愈加明显,合纵抗秦以求生存已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秦国数围大梁,都被赵楚所救,要进一步发展受到挫折。

范睢以“远交近攻”之策,迅速打服韩国,恫吓魏、楚,使合纵抗秦的局势最终演变了秦赵“单挑”决战。

可以说,通过外交,突破瓶颈,靠的全部是外来人才!

“相”才

“相”,第一重要的臣职。

很长时间内,秦国都没有设“相”这个职务,国君以下的最高官职为大庶长、大良造。

前328年,秦惠王任命张仪为相,后来秦武王时期又设:左相、右相。

据统计,自从秦惠王设”相“开始,直到秦始皇时期,共有22人担任相职。

其中,只有樗里疾1人是秦国本地人(秦宗室成员,惠文王的异母弟),另有5人国籍不可考,其余16人全部是外来人士!

这些外来的“相”主持国政,既能以其才具富国强兵,又因在秦缺乏根基,无法威胁赢家的统治!

军事家

秦国的名将中,本地人与外来人士各占一般。

白起、王翦均为老秦人。

其他名将中:司马错是周人;魏章、李信是魏人;蒙恬等“蒙家将领“是齐人··

除此之外,”兼职军事家“则悉数为外地人:商鞅、公孙衍、甘茂、向寿等,既是政治家或外交家,又以将领的身份为秦立下战功。

农业人才

处此之外,秦国引进的农业人才,虽当时地位不及军事、政治人才,但对秦国的富强起到了基石作用。

都江堰、郑国渠,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本为山西运城人,也就是赵人。

主持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本为韩国人。

经过他们的努力,关中、巴蜀之地成为”沃野千里“之地,不单对秦的”富国“起到了基石作用,其功更在千秋!

人们谈论“人才战”,偏爱谈论几个“大才”的去就。

实际上,“大才”的去就,多少是有其偶然性的。而且,仅就“大才”而言,一些大国也做得不错(如赵国、燕国)。六国所涌现的大才,未必比秦差多少。

然而,唯有秦国,在方方面面都吸引了人才!

他们带来的先进思想,不仅体现在朝堂之上,更深入军队、民间。

因此,只有秦国的“富国强兵”,是扎实、稳固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17695.html

卫鞅,张仪,基石,时期,合纵,秦国,人才,六国,商鞅变法,范睢,知识科普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卫鞅,张仪,基石,时期,合纵,秦国,人才,六国,商鞅变法,范睢,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卫鞅,张仪,基石,时期,合纵,秦国,人才,六国,商鞅变法,范睢,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