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为什么比干之死在《史记》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版本?

为什么比干之死在《史记》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版本?

他是神话小说里,剖心而亡死后封神的传奇,他也是百姓家中,非常受欢迎与尊重的文财神,数千年来,比干的形象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比干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当然是与他最基本的历史形象有关。

关于比干之死,涉及到的最基本史料,主要来自于《史记》的《殷本纪》和《宋微子世家》,但如果仔细观察阅读的话,这两篇传记的记载是略有差别的,首先说《宋微子世家》,微子启是第一个向殷纣王进谏的人,但是失败了,箕子是第二个进谏的人,也失败了,最终微子离家出走,箕子装疯为奴,到了比干这里,他进谏失败后却被商纣王残杀,按照这个记载,比干当然是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英勇烈士。前面两位宗亲失败,他却依然不畏生死,这样的记录方式,具备了十足的故事性和逻辑性,读起来是很精彩的。

然而在《殷本纪》当中,这个记载的顺序是有差别的,比干是第一个提意见的,而后是其他大臣提意见,到了第三位才是微子启多次提议失败,最终离开朝歌出走,而后比干再次提议,被纣王残杀,最后才是箕子看到比干如此下场,才不得不选择装疯卖傻,明哲保身。之所以要指出这两个版本的细微差别,并不是在较真抠字眼儿,因为毕竟在三千多年前的史料中,本来就不可能做到100%完全精细,从故事梗概上讲,情况基本吻合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仔细研究比干的话,这个差别还是很值得分析的。

因为《宋微子世家》,毕竟是以宋国为主,殷商为辅,所以,在交代宋国来历的时候,才要放大殷商末期的那段故事,充分彰显出微子启的贤能,并且用箕子和比干与之对比,互为映衬。但《殷本纪》就是叙述殷商一朝兴衰过往的,所以其笔法和角度必然要比《宋微子世家》更加开阔。那么,比干劝谏最终被杀的故事,虽然很重要,但相比起全篇而言不可能占据太多的比重。

毕竟殷商从其始祖契,一直到商汤,再到桐宫思过的太甲,迁都的盘庚,以及将国家推向高峰的武丁,众多君王都值得大书特书,所以比干再怎么贤能,也只是众多先贤其中的一份子,而且论其地位和影响力,比干估计自己也不敢跟那些祖先比肩。因此,这样的区别,不仅代表着两篇传记的视角区别,更反映出了不同思路下,比干的不同形象,只有结合在一起,这样一位千古贤人文财神,才会让我们看的更加透彻,认识的更多。

在《殷本纪》中比干之所以提意见,是因为他看到商纣王残杀大臣,宠幸妲己,设置酒池肉林,既不满,更担心,才挺身而出劝谏君王,在这样一个非常困难的环境中,他看到了极其可怕的未来,天大的危机正在向他们殷商靠近,这个巨大危机是包括在内外两方面的:内部来看,纣王穷奢极欲,享乐至上的行为,已经把民心丧失殆尽,如果再不改变,殷商必然不保。外部危机就更加简单明了,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商纣王最大的敌人,自然就是周文王以及继位的周武王和姜子牙。在史书中,就是西伯昌,西伯昌就像当年殷商的祖先商汤一样,树立仁德形象,积极联络天下盟友,准备一举消灭殷商。而且为了试探纣王的实力,周文王在准备的差不多之后,便直接出兵灭了踒国,也就是纣王手下的附庸小国,但纣王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却被比干发现了,因此心急如焚的比干,才在提建议方面不再考虑方式方法,而这自然让纣王无法接受,这才导致了叔侄两人最大的隔阂。

因此,《宋微子世家》虽然更像是逻辑性比较强的故事,但真正能够体现出比干忠义,反倒是他在《殷本纪》中存在感相对较弱的记载,却更加凸显其特色与个性。可见,比干之死,之所以在《史记》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是因为太史公司马迁为了不同的观点,表现出的不同写作手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363.html

商纣王,本纪,殷商,形象,史记,差别,故事性,世家,殷纣王,宋微子,故事传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商纣王,本纪,殷商,形象,史记,差别,故事性,世家,殷纣王,宋微子,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商纣王,本纪,殷商,形象,史记,差别,故事性,世家,殷纣王,宋微子,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