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什么不用点了火的箭?至少可以看清点?

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什么不用点了火的箭?至少可以看清点?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正史《三国志》等权威史料的记载中,并无草船借箭这一说。这个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老百姓愿意相信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满足了老百姓对谋略的崇拜。

中国的老百姓对明君的崇拜、对清官的崇拜、对侠客的崇拜超过了对自己的崇拜。诸葛亮是帝国的一个明君,是文人士大夫的一个代言人,多重因素交织,满足了老百姓的崇拜心理,从而被文学艺术神话。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罗贯中《三国演义》版本关于草船借箭故事的来龙去脉:

公元208年7月,曹操自带大兵,伐刘表、灭刘备、弱孙权。8月,刘表病亡,小儿子刘琮继位,刘琮在蔡瑁等一帮谋士的“建议”下,决定投降曹操。依附于刘表的刘备无力回天,亦向南逃亡。后诸葛亮向刘备建言,“事急亦,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诸葛亮担负着沉重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前往东吴,请求共同抗操。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目光短浅之人,因此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罗贯中在拔高诸葛亮的同时,就贬低了他人:矮化了周瑜、贬低了周瑜、甚至弱者了周瑜。

《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是“时周瑜受使至潘阳,肃劝追召瑜还”。无疑,鲁肃是抗操分子,当“文要降、武要战”时,打动孙权,让孙权下定决心“吾与老贼势不两立”的正是鲁肃那句“将军迎(降)操,欲安所归?”

如果周瑜是降操派,鲁肃就不会劝孙权召回在外的周瑜。和自己的主见不同,回来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其实周瑜是坚定的抗操分子,是铁杆鹰派。否则,孙策临终时,也不可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谁会找一个投降派托国呢?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再次状诸葛之智,让老百姓觉得诸葛亮太神奇了、太伟大了、太聪明了、太厉害了,只要诸葛亮在,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

其实,赤壁之战借箭之事真实的历史上就未曾发生过。只是,罗贯中担负的使命就是无限拔高诸葛亮,编了这么一出好戏。

鲁迅曾曾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另外,再说两点:

1、“草船借箭”这个稍微有点影的事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是发生在孙权身上,而且也不是为了借箭,这事就更复杂了。有后人做过技术分析,“草船借箭”想起来很简单,但在技术上根本就不可能。

2、《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阚泽献书、庞统献计、借东风等等,在历史上就根本没影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3630.html

孙权,鲁肃,三国演义,诸葛亮,曹操,老百姓,抗操,故事,周瑜,草船借箭,故事传记,草船,孙权,借箭,诸葛亮,周瑜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孙权,鲁肃,三国演义,诸葛亮,曹操,老百姓,抗操,故事,周瑜,草船借箭,故事传记,草船,孙权,借箭,诸葛亮,周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孙权,鲁肃,三国演义,诸葛亮,曹操,老百姓,抗操,故事,周瑜,草船借箭,故事传记,草船,孙权,借箭,诸葛亮,周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