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公元前769年:郑州兴起,鲁孝公离世,一切看似平淡,却影响深远

公元前769年:郑州兴起,鲁孝公离世,一切看似平淡,却影响深远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乐闲聊话今古,咱们继续按照年份顺序聊历史,该说公元前769年了,这一年在历史上看似不很重要,还是周平王东迁,东周刚刚开始,所以可以梳理的大事似乎不多,但两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对历史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于东周来说,史学界有一个更加有影响力的词汇称呼这个时代,那便是“春秋战国”,而后人每每提到这个概念,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在这么多诸侯崛起的过程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并不是在后来影响力巨大的强国,而是个看似不起眼的郑国。当然,史学界对于郑国的霸业并不是非常认可,所以只能算郑国为“小霸”。但郑国的霸业无论大小,他们在东周诸侯中崛起最早,并且因为他们的崛起,公开不给周天子面子,以下犯上射伤周王等情况,都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如果郑国不崛起,东周的历史走向肯定不一样,甚至与周王室是否威严扫地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还是从郑国因何而兴起分析一下,这是一个在历史上看似不是很大,实则不小的话题。

其实郑国在周王朝的诸侯中,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他们的开国始祖,史称郑桓公,基本可以认为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在成为诸侯之前,被称为王子友,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王子友肯定也是辅佐兄长出了不少力,立下不少功劳,因此周宣王为了奖励自己的弟弟,给他封了一个土地,成为一国国君,这个诸侯国就是郑国,爵位为“伯爵”,在西周五爵中名列中等,所以“王子友”就变成了“郑伯友”。但周宣王封郑伯友为诸侯,除了要奖掖弟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想让郑国替王室守卫西北边陲,抵御西戎的侵攻,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秦国什么事,由此也能看出,当时的郑国是位于如今的陕西省一代的。

由此可见,郑国的建立,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可是郑桓公,也就是郑伯友,无法对兄长说不,更不能违抗天子的旨意,他只能兢兢业业地守卫着京畿。但是,郑桓公始终想要换个更好的地方,找一个有利于自己子孙后代安稳生活的地方。周宣王崩了以后,天子换成了周幽王,郑伯友这个做叔叔的,就可以跟侄儿商量了,他已经看上了东虢国和郐国附近的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一代。于是,郑桓公跟周幽王提出申请,要向东迁移,周幽王当然不在乎这些,他只关心他的美人褒姒,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叔叔的请求,这样,郑国就从陕西来到了河南,据说为了避免与当地的东虢国和郐国起冲突,郑桓公给这两国国君送上了不少礼物。但还没等郑桓公正式迁走,西周就被犬戎灭了,郑桓公也在与犬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为国尽忠。

就这样,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继承了父位,在帮助平王东迁的同时,也在公元前769年顺利地定都新郑,也就是如今的郑州。按照史料的记载,郑武公是在这一年灭掉了毫无防备,还以为跟郑国关系很不错的郐国,而后才在郐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都,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郑,郑州从此兴起。这就是郑国从西到东的一个大致经历,那么所谓的影响深远体现在哪呢?既然是与周王室威严扫地与否无关,那么郑国的迁移,是怎么影响历史走向的呢?非常简单,如果郑国不走,秦襄公即使因功被封为诸侯,可是他又拿什么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向西扩张呢?正是因为郑国离开了,周王朝的西北地区留下了大面积的真空,这才让秦国有了立国的最基本条件,否则的话,周平王让秦襄公随便打,打下哪里都归他的旨意,就真的变成一张“空头支票”了。

因此,想要让子孙后代享福的郑桓公,在不经意间将后代搬到了一个四战之地,周围强敌林立,郑国想要维持长久的霸业,又怎么可能呢?当然,不能说郑桓公没有眼光智慧,只能说他在自己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机会去预知未来几百年后的世界,会是诸侯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模样,所以他只能想到给儿孙找个环境优美,适宜生存的宝地。但又在不经意间,便宜了秦国,事实证明,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与他们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是分不开的,秦国壮大后,西、北、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敌,只要一心向东进取就够了,不用担心后院着火的问题。所以说,如果郑国不东迁,秦国能不能在这个强敌身边成长不好说,几百年后统一战国的,是不是郑国,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郑国兴起就像是东周历史的“蝴蝶”,开始第一次扇动翅膀,而后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公开损害了周王室的尊严,这才有了春秋乱世。那么,“春秋”这个词汇是怎么来的呢?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了解,这个概念源自鲁国史书《春秋》,而《春秋》记录则是从鲁隐公开始的。鲁隐公和鲁孝公是什么关系?他是鲁孝公的孙子。那么从鲁孝公到鲁隐公,作为这个诸侯国正常的家族继承脉络,应该是历史上比较平淡的事件吧,难道这也有什么影响深远的吗?当然有,因为鲁孝公即位,就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但这并不是说,没有鲁孝公大不了就没有鲁隐公,而鲁国其他的国君,只是让《春秋》的纪年方式换个说法那么简单。因为对于鲁孝公来说,他的即位,意味着伟大的周公,及其子孙建立的鲁国,由盛转衰开始了,所以说鲁孝公对于历史的意义是非常特殊的,自然而然,鲁孝公的离世,更值得一说。

如果鲁国的国君之位,按照鲁国始祖,儒家元圣周公的制度设计严格执行的话,鲁孝公不可能当上鲁国国君——破坏周公制度的人,正是周公一位出色的后代,被誉为西周王朝中兴之主的周宣王。只因为周宣王在接见时任鲁国国君鲁武公的时候,鲁武公的儿子公子戏也在旁边,使得周宣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孩子,因此他就下旨,强行命令鲁武公将公子戏扶立为太子,但鲁武公的太子,本来应该是长子公子括。而公子括做储君,在当时本就是天经地义的,更何况是周公嫡传后代的鲁国呢?但周宣王却目无祖宗,强行干涉了鲁国的继承人问题。

最终,鲁武公也没办法,又或许是他想立公子戏,但是碍于礼法,只能让周宣王帮忙“背锅”也不好说,不过这种猜测仅限于老乐一家之言,没有任何证据。总之,没过多久,鲁武公就薨了,公子戏顺利接班,成为鲁懿公。可是,公子括好好的鲁国储君,就这样让周宣王废了,他当然没法开心,但也不敢对天子如何,很快就抑郁而终,具体是什么时间死亡的,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然而,公子括的儿子,伯御对祖父、叔父以及周天子的安排则充满了仇恨,因此在鲁懿公九年,伯御袭杀了君主,自立为君。伯御这国君一当就是十一年,但他并没有彻底保住自己的位置,因为周宣王得知伯御如此不拿自己当回事儿时,早已冲冲大怒,准备妥当后,御驾亲征攻打鲁国,最终诛杀了伯御。

伯御死后,接下来就要确立鲁国新国君了,由于公子戏本来就是鲁武公儿子中比较年轻的,他被侄子伯御杀掉后,也没有后代可以继承,因此,周宣王在折腾一圈之后,只能立鲁懿公的同母弟弟,公子称为新的鲁国国君,这位公子称,就是鲁孝公,薨于公元前769年。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周宣王吃饱了撑的一般,去干涉鲁国的家事,鲁孝公是没有机会成为诸侯国君的,尽管这位鲁孝公在史书中没有太多的事迹,可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鲁惠公却干出了更荒唐的事儿(以后在相关年份中再细说)。换句话说,如果公元前769年,不是鲁孝公离世,而是鲁国其他国君,比如公子括甚至是伯御顺理成章即位的话,往小里说,《春秋》的开端必然要改写,往大里说,鲁国也未必会由盛转衰,如果鲁国不衰败,春秋乃至历史的走向,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综上所述,公元前769年虽然只发生了这两件看似平淡,勉强一说的“小事件”,但这两个小事件,其实是对历史影响非常深远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463.html

什么,历史,诸侯,郑桓公,鲁孝公,周平王,秦国,郑州,公元前,郑国,故事传记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历史,诸侯,郑桓公,鲁孝公,周平王,秦国,郑州,公元前,郑国,故事传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历史,诸侯,郑桓公,鲁孝公,周平王,秦国,郑州,公元前,郑国,故事传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