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夷陵之战,还没开打刘备就输定了!

夷陵之战,还没开打刘备就输定了!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38

在刘备以凭吊曹操为由跟曹丕取得联系后,经过大半年的拉锯,双方终于达成了秘密协议,随后刘备在黄初二年(221)四月年称帝,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一桩大事。

到了七月份,刘备完成了立皇后、太子以及给其余诸子封王的一系列事宜后,于是正式出兵东征,奠定三国后期格局的夷陵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虽然内部反对声音众多,不过刘备却始终坚持己见,让这位征战一生的马上皇帝忍气吞声,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此时,三国早期的英雄豪杰大多已经去世,刘备作为几乎硕果仅存的老兵,他是不会甘于失败而去安度晚年的,他希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为自己辛苦建立起的基业再拼搏一次。

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谢幕演出竟会如此凄凉。

老兵的时代终将结束,后起之秀们即将撑起三国时代的新局面。

由于前来议和的东吴使者诸葛瑾缺乏诚意,导致刘备更加愤怒,于是他继续挥师东进,誓要夺回荆州。

面对刘备咄咄逼人的攻势,孙权深知以自己的军事能力没有必胜的把握,按照以往的经验,还是坐镇后方并委托一名军事才能过硬的大将在前线指挥更稳妥。

当初吕蒙去世前,推荐接替自己的人选是朱然。朱然是朱治的养子,也是他的外甥。虽然朱治是江东丹阳人,但由于他早年间跟随孙坚东征西讨,因此在成份上可以视作属于和吕蒙一样的江北武人集团,再加上朱然本身能力不俗,因此吕蒙才推荐了他。

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因为有巨大的外部压力,孙权或许会依照吕蒙的建议把指挥权交给和自己多年同窗且私交甚好的朱然,而不是出身江东大族的陆逊。

然而,陆逊在之前夺取荆州一战中表现实在太过亮眼,已经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虽然他和朱然年纪相仿,但论起战绩却胜过许多,因此陆逊明显是更合适的人选。

后来陆逊统兵时军中尚且多有不服,换成朱然的话想必会更加困难,孙权这个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最后朱然仅仅继承了吕蒙手下的少量军队,以及南郡地区军事长官的职务,就像当初鲁肃接替周瑜一样。

一面是戎马一生的老将,一面是初露头角的新秀,这场战役本该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巅峰对决,然而为何最后却变成了一面倒呢?

兵法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

战争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动的,开战前一定要有周密的规划,必须想清楚自己优势在哪里,劣势又在哪里,做到“先胜而后求战”,而不是“先战而后求胜”。

另外即使胜算颇大也要考虑是不是将得到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那样即使取胜意义也不大。因此必须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但刘备偏偏是“怒而兴师”,犯了兵家大忌,岂不是未战先败吗?

那么一场战争胜算大小究竟如何考量呢?这一点孙子兵法同样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谋攻)

由此可知,在开战前一定要对这五点因素进行评估。

所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就是要分析客观条件上是否适合开战。

这场仗对刘备来说不是非打不可,是否开战选择权在他手里。只要不执意要求归还荆州,转而主张归还被东吴俘获的荆州士卒,我想还是有谈判余地的。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东吴这里失去的,等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未必不能从曹魏那里得到弥补。何况在名义上东吴作为曹魏的藩属只能算帮凶而非首恶。

从东吴视角来看,蜀汉在退回益州后占据山川之利,溯江而上一举灭蜀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在这个方向上已经很难再得到什么了。只要刘备肯松口,孙权一定乐于重新结盟抗魏,因为以后襄阳和合肥才是他的扩张方向。

况且东吴也决不是可以轻易击败的对手,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提出江东不可图,彼时孙权尚未消灭黄祖,势力仅局限在扬州,如今江东的实力大幅扩张,想要战而胜之更是难上加难。

所谓“识众寡之用者胜”,就是要根据兵力多寡加以灵活运用。

关于此战兵力对比,东吴一方是明确记载的五万人,但是蜀汉一方兵力则不能确定。

一种看法是蜀军只有四万人,这是比较直接的一个数据,出自魏书,被裴松之引作注。

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裴注)

还有一种说法是刘备大军仅被歼灭的就有八万以上,这种说法出自傅子,也被裴松之引作注。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裴注)

对此我更倾向于后一种,主要原因就是孙权给曹丕上书的时间是黄初三年(222年)正月,当时刘备本人还在秭归,这时候出秭归的应该是蜀军先头部队,不包括刘备所率的本部,毕竟作为皇帝身边军队数量不可能太少。

而且文中也用到“支党”一词,支党即党羽,也就是党羽就达到四万人而不是全部兵力只有这些。

据记载,刘备主力有五十余营,按照汉代军制,一营大约千人左右,因此这部分兵力至少要有五万。再加上水军、部署在江北的黄权部以及马良招募来的五溪蛮兵,总兵力超过八万人并不夸张。

另外此战东吴斩获以及俘虏的蜀军就有数万人,而刘备也并未全军覆没,撤退时还收拢了一部分败兵,因此他的总兵力估计至少要在东吴的1.5倍以上。

不过兵力多不代表优势大,还得看具体情况。

东吴兵力虽少,但主场作战补给压力更小,可以长期作战,这一优势是蜀军不具备的。况且在长江沿线作战,东吴的水军优势也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这同样对兵力差距起到了弥补的效果。

反观刘备却盲目分兵,此消彼长之下,他的兵力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说全军要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刘备发动战争,首先在国内就没能得到广泛的支持。秦宓提出不同意见就被下狱关押,如此刚愎自用,连诸葛亮都不敢出言相劝,因为他知道自己说了也没用。内部分歧如此之大,岂能言胜呢?

相反东吴一方,虽然陆逊因为资历略浅或许有些难以镇得住麾下那些骄兵悍将,但他们反对的仅局限于陆逊的具体战术,危机关头一致对外还是不成问题的,完全没有出现赤壁之战前主和派猖獗的场景。

所谓“以虞待不虞者胜”,就是说要做有备之师,而不打无准备之仗。

当初夺取荆州后,孙权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年底立刻将巫县和秭归单独设成一个固陵郡,以潘璋为太守,而甘宁去世后孙权又把他的部曲交给潘璋统率以增强其力量。

在双方势力范围交界的最前沿设置这样一个机构,必然是为了防备刘备即将到来的反扑。虽然后来根据实际局势陆逊选择诱敌深入,这一部署并未起到预想的效果,但其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

而之后无论迁都武昌还是积极联络曹丕请降,同样都是为这场战争所做的准备。

反观刘备为战争所做的准备就差远了,他在荆州发生剧变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在称帝一事上,待安排好自己的家事后,仅仅准备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草草出兵了。

刘备在出征前下令张飞率本部兵力万人参战,然而张飞还未出发即遭到刺杀。按照史料记载,张飞正是死于六月份,由此可见刘备这次出征的仓促。

后来刘备在秭归足足呆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而没有继续东进,一方面可能是还在和东吴谈判拉锯,另一方面应该就是在等待兵力的集结。

而所谓“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就是说主帅要有足够的军事才能,而国君又要对其充分信任,不能胡乱干预。

刘备自己就是国君,当然谈不到干预前线,但问题是他的军事才能是有限的,从夷陵之战刘备的表现可以充分看出他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平庸,曹操认为汉中之战刘备能获胜全依仗法正还真不是瞎说。

而东吴的指挥官陆逊就不同了,他是那个时代第一流的军事家,在指挥水平上远超过刘备。此外孙权也确实做到了“君不御”,使得陆逊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天赋。

这五点因素综合比下来,差距就很明显了,在兵法“知胜有五”的思想下,刘备在各个方面全部处于下风。连“少算”都会“不胜”,何况是“无算”呢?

其实这场战争本就是不合时宜的草率之举,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庙算上的失败,在开战之前刘备就已经没有胜算了,最好的结果就是保全军队无功而返。

以法正之能,诸葛亮也只认为他能让刘备不遭此惨败,而并不能转败为胜,可以说诸葛亮对战争的局势看得相当透彻了。

其实刘备身边不乏一些头脑清醒的人,比如赵云。可惜此时的刘备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喜怒不形于色的青年了,这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他变得刚愎自用起来,不能接受任何失败,而这就导致他在猇亭难以寸进的时候都不愿退兵,悲剧也就此注定。

属于刘备的时代过去了,他终将成为衬托陆逊赫赫战功的背景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4912.html

江东,东吴,孙权,刘备,夷陵之战,荆州,朱然,军事,三国,吕蒙,东吴,孙权,刘备,陆逊,朱然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江东,东吴,孙权,刘备,夷陵之战,荆州,朱然,军事,三国,吕蒙,东吴,孙权,刘备,陆逊,朱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江东,东吴,孙权,刘备,夷陵之战,荆州,朱然,军事,三国,吕蒙,东吴,孙权,刘备,陆逊,朱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