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为什么最后冷眼旁观吐蕃进攻长安?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为什么最后冷眼旁观吐蕃进攻长安?

在名将圈,唐朝“郭李”是一对吸粉无数的组合。“郭”指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中收复两京,再兴大唐。“李”指李光弼,他在安史之乱中数次以少胜多,成功遏制叛军的攻势。

李光弼是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麻烦点说,他的祖先是契丹酋长,父亲在唐玄宗时期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简单点说,他出身显赫,是官二代,还是将二代。李光弼不是只会享福的公子哥,人家兼修文武,少年时代便投身军旅,驰骋沙场,在一场场战斗中杀出了自己的名气,及至天宝时期,李光弼成为众多知名节度使争抢的对象,屡次担任节度副使之职。那些知名节度使有: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只看这份名单,就知道李光弼的实力有多强,在当时有多热门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接替安思顺成为朔方节度使,向唐玄宗举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于是,李光弼以临危受命的方式开启了自己新的生活。

756年,李光弼率领五千朔方兵进入河北,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击败史思明,收复常山郡。当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兵主力抵达常山郡后,两人联合行动,在九门大败史思明,又在嘉山大败史思明和他的援军,动摇了叛军对河北的占领。随后,河北十余郡发动起义,归附朝廷,断绝叛军老巢范阳和安禄山新据点洛阳的联系,这让安禄山失去了胜利的信心。

然而,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引发了长安失守、唐玄宗到蜀地避难、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等一系列影响唐朝国运的大变局,李光弼和郭子仪得知后方有变,只好放弃进攻范阳的计划,离开河北,回师灵武(朔方军的大本营),帮唐肃宗建立反攻叛军的中心。

太原是河东节度使的驻地,也是屏障朔方的兵家必争之地。唐肃宗没有让李光弼在灵武长待,而是让李光弼带着从景城、河间两地临时拼凑起来的五千士卒迅速赶赴太原。此前,李光弼以河东节度使的身份到河北作战,没有时间料理太原的防务,太原的防务早已混乱不堪。五千乌合之众加混乱的太原城,再加上重新占领河北的叛军说来就来,太原该怎样守?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地狱级的任务,李光弼却无视即将面临的困难,接到唐肃宗的命令后便走马上任。

李光弼进入太原后,首先斩杀蔑视军威的朝廷高官崔众,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然而,李光弼还没来得及训练将士,加强城防,史思明等就率领十余万叛军对太原发动了进攻。太原危急,人心惶惶,李光弼却临危不乱,安稳如山,他凭借自己的经验指挥军民灵活对付叛军,成功粉碎了叛军的第一波进攻。史思明是李光弼的老对手,亲身体验过李光弼的手段,比谁都清楚李光弼是个狠角色,他见防守看似空虚的太原在李光弼的治理下神速变成了一座坚城,知道太原已经攻不下来,于是两腿抹油,提前返回河北,把进攻太原的任务留给了队友蔡希德等。蔡希德等坚持围攻太原一个多月,不仅劳无所获,还被李光弼反杀,损失了七万多人,放弃了所有军资器械。历时五十多天的太原之战结束了,李光弼以弱敌强,取得了完胜,保障了朔方的安全,为唐肃宗集结各路反攻叛军的兵马提供了条件。唐肃宗闻讯大喜,下诏褒奖李光弼的功劳,重赏了李光弼。

757年,朔方节度使兼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率领唐朝与回纥联军进攻叛军,一举收复长安和洛阳,叛军逃到河北后,以邺城为据点,继续对抗唐朝。唐肃宗乘胜追击,在758年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大举进攻邺城,但是没有再让郭子仪以元帅的身份指挥各路兵马,只是让宦官鱼朝恩以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的身份监察各路兵马。结果,九节度使的意见不能统一,九节度使麾下的几十万唐军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唐军虽然占据人数优势,但是没有形成合力,战斗力不高,于是迟迟未能攻克邺城。759年,当盘踞范阳的史思明带兵南下救援邺城时,唐军一触即溃,全线撤退。此后,史思明杀死安庆绪,成为叛军的首领;李光弼取代郭子仪成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再次临危受命,和老冤家史思明展开了最高级别的对决。

史思明在河北休战养兵数月后,对唐朝发动了进攻。叛军来势汹汹,分兵四路进攻河南,接连攻克汴州和郑州,兵峰直指洛阳。李光弼没有选择坚守洛阳硬刚锐气正盛的叛军,而是退守洛阳以北的战略要地河阳,并把洛阳城中所有的人员和物资转移到河阳,把一座空城留给史思明。史思明进入洛阳后,表面上取得胜利,实际上一无所获,他忧虑万分,不敢再继续西进,生怕李光弼从河阳南下,重新控制洛阳,截断自己的退路。于是,史思明集结重兵进攻河阳,决定拔掉时刻威胁着自己的钉子。李光弼在太原兵微将寡,尚且不惧史思明,如今手里有兵有粮,自然更加不惧史思明。当史思明率领叛军进攻河阳时,李光弼冷静应对,沉稳指挥,连续几次击退叛军,让史思明体验到了比太原城下更惨痛的滋味,史思明知难而退,只好从河阳撤兵。

李光弼在河阳击败史思明,不仅为朝廷加强关中的守备提供了时间,也为自己反攻叛军提供了条件。此后,史思明转攻关中,在陕州被唐军击败,李光弼则在第二年收复怀州,逐渐扭转了邺城之战后对唐军不利的局面。761年,唐肃宗见军事形势有所好转,便采纳了宦官鱼朝恩认为叛军容易战胜的说法,命令李光弼对洛阳发动进攻。李光弼常年和叛军交手,知道史思明治下的叛军绝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奈何自己的副手仆固怀恩是朔方军宿将,军功卓著,一向对自己不服,这次公开和自己唱反调,支持朝廷的决策,让唐肃宗下定了收复洛阳的决心。君命难违,李光弼只好发兵进攻洛阳,和史思明在邙山决战,不料,仆固怀恩在战场上又一次和自己唱反调,导致唐军内部不和,给史思明击败唐军提供了机会。邙山战败后,李光弼苦心经营的河阳、怀州迅速丢失,战争形势逆转,史思明乘胜进攻关中,不成想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谋杀,史朝义没有父亲的才能,镇不住手下将领,手下将领各自为政,叛军的攻势随之减弱。

邙山之战后,李光弼以河南副元帅的身份到东南处理混乱的军事局面,从此远离安史之乱主战场。762年,仆固怀恩以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身份率领唐朝与回纥联军进攻叛军,在第二年春天平定了安史之乱。

漫长的安史之乱结束了,但是天下并没有太平,新的危机很快又来了。763年秋天,吐蕃大举进攻关中,长安岌岌可危。有句话叫“国难见忠臣”,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这三个地位崇高的统帅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绝对称得上是忠臣,如今的表现和之前都无一例外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郭子仪无所作为,因为他自邺城战败后便一直闲居长安,没有兵权;李光弼冷眼旁观,他在东南拥兵自重,只求自保;仆固怀恩磨刀霍霍,他刚和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发生矛盾,被辛云京诬陷谋反,心中憋屈不已,准备用武力解决自己和辛云京的矛盾,没有精力勤王。最终,吐蕃不费吹灰之力占领长安,并立一个唐朝宗室为傀儡皇帝,迫使唐代宗避难陕州。

当吐蕃进攻长安时,郭子仪的无所作为可以用“无能为力”来解释,那么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明明有能力勤王,为什么不勤王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后对武将态度的变化了。安史之乱前,唐朝大臣是能“出将入相”的,武将功劳越大,做宰相的希望就越大,这个时期的唐朝皇帝对武将一般情况下持信任态度。安史之乱中和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怀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对武将不再持信任态度,哪个武将功劳大,就打压哪个武将。邺城之败给朝廷提供了罢免郭子仪的机会,邙山之败给朝廷提供了调走李光弼的机会,辛云京诬陷仆固怀恩谋反则给朝廷提供了打压仆固怀恩的机会,这三位“天下兵马副元帅”功高震主,引起了朝廷对他们的猜忌,他们混迹官场多年,自然也知道朝廷的用意。

朝廷抓住机会打压武将只是常规套路,而处死功臣就彻底打破了底线。来瑱在安史之乱中坚守颍川,屡破叛军,被叛军称为“来嚼铁”。此后,来瑱屡立战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功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功臣,在安史之乱即将结束时遭到唐代宗的猜忌,先是被贬官,然后被赐死,籍没其家。来瑱命运之惨,即使是现代人也感到寒心,更不用说同时代的武将了,朝廷这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做法深深伤害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的内心,于是,他们利用手中的兵权对朝廷严加防范,即使朝廷好话说尽,他们也无动于衷。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奋勇作战,却冷眼旁观吐蕃进攻长安,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悲哀。而对朝廷来说也是一种悲哀,更是自食其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3030.html

进攻,史思明,节度,吐蕃,河北,叛军,郭子仪,太原,安史之乱,李光弼,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攻,史思明,节度,吐蕃,河北,叛军,郭子仪,太原,安史之乱,李光弼,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攻,史思明,节度,吐蕃,河北,叛军,郭子仪,太原,安史之乱,李光弼,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