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孔子的诞生地,有何奇妙?山东孔林:能使乌鸦远避,蛇类不侵

孔子的诞生地,有何奇妙?山东孔林:能使乌鸦远避,蛇类不侵

公元前551年,一个男孩降生于鲁国陬邑。

年幼的他常常能够见到这样一派景象: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身着着华美的衣服,香火萦绕,乐声不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这些人们神情肃穆,或躬身拱手,或俯身跪拜。

虽然那时的男孩儿尚且年幼,但仿佛是与这种庄严肃穆的场景产生了深厚的精神连接。男孩儿开始在私下效仿,或许是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模仿着那些人们的一举一动。

就在男孩三岁那年,由于父亲的去世,他跟随母亲来到了鲁国的国都曲阜。在这里,他看到了更为庞大的、标准的、华丽的祭拜景象。

这些贯穿在鲁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礼节,便是周朝立国之周公之礼。而这个男孩儿,便是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

那时的他或许不知道,他的余生都将为着克己复礼,守护周礼而奔波努力。

孔子逝世之后,人们在孔子的旧居兴建起了孔庙;在他长眠埋葬之地,修筑起了孔林;并为他的后人修筑了生活之处,名曰孔府。

这三处建筑被合称为三孔,三孔一立,便是两千余个年头。

这些庄严肃穆的建筑之中,承载了孔子的儒学梦想,也成为千百年来历代皇家争相修建祭祀之地。

三孔每一次翻修,都伴随着一段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震动。当朝统治者都会征调全国最为优质的材料以及最能巧的工匠来进行设计修建。

因而三孔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神话色彩,在它的建筑设计之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特点。

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异事便是孔林“万树成荫,乌鸦不栖,百草丛生,绝无蛇迹。”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孔子的礼乐之梦

曲阜如其名,就是起伏蜿蜒的小土丘的意思。而就是这片小土丘,却满含着历史的厚重。上古三皇五帝中,便有四人与曲阜有着密切的联系。

上起五六千年之前,中华文明的先祖,华夏和东夷两族便都在曲阜有过活动踪迹。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孕育文明。

人文初祖黄帝诞生于曲阜;炎帝神农氏在此营建都城;少昊亦定都于此;殷商之时,曲阜附近的奄也为其定都之所。时至西周,周公也被分封于此,号为鲁国。

周初之时,周公辅政,他实行了各种治国之方略,其中之一便是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号为礼乐制度,以此来维护周王朝得以长治久安,稳定的发展下去。

周公之礼所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上层阶级内部制定尊卑贵贱的区分。其内容可以具体到礼仪、服饰、用具、居室以及音乐的使用方面。

但是到了春秋末年,便出现了礼崩乐坏之景象。周天子威严不在,诸侯蜂起争霸。

而就在此时,孔子作为礼乐制度的坚定拥护者,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礼法制度的恢复,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平稳发展。

这是他的追求,也是他自小而来培养起来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孔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跋涉与斗争。

关于孔子与礼乐的故事,史记上有着不少的记载,其中之一便是孔子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

相传春秋之时,孔子在得到鲁国国君同意之后,跋涉千里奔赴东周都城洛阳。只因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在周都洛阳。孔子与老子彻夜长谈,向擅长乐的大夫苌弘学习乐律乐理,并深入考察东都洛阳附近的礼仪祭祀规范。

再回到鲁国时,孔子这样回应这段与老子相处的时光:“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他之所以跋涉千里来学习礼乐,就是因为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他坚信恢复以礼乐为主干的社会秩序,才能实现他梦想中的天下大同。

然而,带着满腔热血的孔子在前往诸国游历,宣讲自己的思想之时,却屡屡碰壁。游说推说不成,孔子便转换思路,往上下工夫。

在春秋时期,学习多是贵族王室才能享受的特权,因此也被称为学在王宫。

孔子意识到,要想让世界实现大同,要想让自己的思想为更多人所接受、认识,就必须要让下沉,打破贵族对的垄断。

这便是孔子的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有教无类。

但凡你想要学习,所有的自愿学习者,不论出身,不论阶级疑虑,都可以跟随孔子求学。

关于这种教学模式,孔子明确了一点,自己内心的感悟和学识,要想广泛的传播出去,就要让占社会更大分数的其他阶层人们主动学习,自愿学习。

孔子在对各阶层教学的同时,也在做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他把记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古籍整理修编起来,晚年修订六经,成为后世最经典的儒家著作。

孔子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之中,秉持着培养君子人格的标准。正如其整理的《礼记大学》中之言,所谓君子,就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培养有爱心,求上进,能担当,敢作为的人,使得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和,从个体到社会再到国家情怀各方面层层递进。

孔庙与文脉传承

在今天的三孔建筑群中,有这样一棵笔直高挺的树木。其旁立有一碑,上书:先师手植桧。

相传是当年孔子亲手在此栽下了一棵桧树,如今的这棵树,便是曾经那棵树的子孙,如今已经高高地超过了房檐。

也正像孔子的贡献与历史影响一样,绵延不绝,愈长愈高,栉风沐雨,守候着三孔这片礼乐文明的发祥地与传承地。

走进孔庙,我们会看到一个飞檐斗瓦的亭台,那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孔子讲学之杏坛。

如今所见之杏坛,始建于北宋年间,原只有一砖筑之坛,金代在其上修一亭,上书杏坛二字。杏坛北望便是孔庙的主要建筑之一,大成殿。

大成殿之名来于孟子,孟子对孔子之学的评价,用三字概括为集大成,“金声而玉振也”,意为其思想如演奏大成乐章,有金钟玉磬之声。

他以礼乐融合来评价孔子,认为孔子及礼乐之大成,合众音之大美。

现存之大成殿正殿为清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竣工的,经过多次修葺与重建的大成殿正殿,庄严肃穆,气势恢宏。黄瓦歇山顶,屋檐设11脊兽,规格甚高。

历朝历代的祭孔祭祀大典皆在大成殿举行。

大成殿可谓孔庙建筑中的中心位置,它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伟岸与孔子思想的高度精深,融日月之光辉,汇天地之万象。

如今的孔庙大成殿仍然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其每年也会定期举办祭孔大典。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按照史籍所记载的祭孔方式礼仪传承着这段文化。

就像孔子在当时大肆宣传礼乐,是为了凝聚国家力量,稳定社会秩序一样。如今的祭孔,仍然包含着众多的情感、文化、历史价值。

它是一种民族凝聚的黏合剂,其荣耀与神圣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它可以在陡然之间带给我们一种归属感,那是融汇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精神血脉。

当我们见到三孔庄严肃穆的建筑,以及祭孔大典那种神圣的形式,内心的血脉便会被唤醒。

整个孔庙中祭祀着孔子,以及两边的四配十二哲,还有古往今来,156位儒家先贤之位,共同谱写着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八个用于孔庙两方门楼上的大字,便是他们奋斗一生的写照。

提起孔庙,除了庄严肃穆的殿宇之外,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孔庙的庞大碑林。在孔庙内的御碑亭中,存放着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诸多碑刻。

这些碑刻多是皇帝来到孔庙祭孔之时所携带而来的,他们想要将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以及礼乐制度刻于碑石之上,以求千年万年长存。

如今这些碑刻上所记载的、讲述的,早已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孔府与孔林

孔庙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中所提倡的“仁”的思想中心主旨,孔府则是孔子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思想的一大继承中心。

大明洪武年间,孔子第五十六代孙奉朱元璋之命,与孔庙之侧建衍圣公府邸,即今天的孔府,清代重修。

孔府是孔子历代后人生活居住的地方,历代的衍圣公在此浸浴在礼乐风气的文化之中,秉承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其家风代代相传,人才辈出。

如今的孔府,作为一处重要的国家文化展出基地,将历代衍圣公所创作的文化作品集中地展示起来,成为国家文化藏宝阁之一。

孔府一直以来坚持“诗礼传家”,其正门匾额上书四个大字“诗书礼乐”。

孔府的修建是为了让孔氏家族做天下读书人的典范,其家族嫡系传承人即衍圣公代表国家祭祀孔子,为祭孔的主要主持者,同时也起到管理孔林孔庙以及孔氏家族的作用。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那是一个春天。的至圣先师,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相传孔子逝世之前,手边仍放着一卷《春秋》。周公不复入他梦,而他克己复礼,让礼乐制度重新在中华大地上焕发生机的梦想仍然没有实现。

但是他所提出的思想主张,以及他所教授的天下人才,都将托付起他的梦想,在这片满含着孔子热忱的土地上,继续焕发着绵延千年的生机。

相传在孔子离世之前,曾走出家门,北望泰山,这样唱着: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被家人弟子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其一生奔波忙碌,长眠之地历经岁月,已是茂林成荫、静谧祥和之林,被称为孔林。

孔子及其后裔葬于此处,无论是古之文人学者,亦或是今之游人来客,进入孔林之后,无不感到身心俱缓,仿佛千百年的文化气息在此流动交织,汇聚成一股昂扬清澈的精神力量,托举着人们的思想走向升华。

在孔林及目可见的浓浓绿荫之中,传统文化的文脉、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一同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其所构成的绿荫,为如今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文化之阴凉。

站在孔林中回首,我们似乎能看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诸位弟子,在茂林的绿茵之下,在馨香的杏花之旁。

琅琅书声,透过历史的风云,传到我们的耳际,而孔子则在一旁弦歌鼓琴,好一派礼乐相和之景。

孔林更有一妙绝之处,也是令无数游人疑惑之处,那便是孔林中万树成荫,而聒噪吵嚷的乌鸦却几乎不栖于此;孔林内百草丛生,但绝无蛇类生活行动的踪迹。

同样在曲阜,其他的山林草垛中却常见鸦雀蛇鼠,难道真的是孔子显圣吗?

答案还要从孔林的设计种植说起,原来,历代工匠专员在整修孔林之时都考虑过密林杂草会带来的弊端。

乌鸦被视为不祥之兆,孔林作为至圣先师及其后裔之家族墓地,若常落乌鸦实在有伤雅致,有碍静谧,故孔林的设计种植人员在树种的选择上下了很大功夫。

孔林中奇草异木众多,其中就多植侧柏和楷树。

侧柏有会发散出隐隐的酸涩气味,楷树又称黄连木,亦有隐约苦涩味道,这两种树木散发出的气味在乌鸦的感官中刺鼻难闻,故避而远之。

而工匠们在整修完孔林之后亦会在墓地四周遍洒朱砂和硫磺,这些物质为蛇类所畏惧,因而不敢前来。

所以孔林便有了万树成荫,乌鸦不栖,百草丛生,绝无蛇迹之景,时至如今,也依然少见这些鸦雀蛇鼠。

老祖宗的智慧确实令人叹服,三孔的设计与修建,倾注了古代历朝历代的心血与智慧,将这一文脉传承之地一直延续下来,焕发着既有历史气质又具时代风采的中华力量!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4177.html

乌鸦,山东,诞生地,孔子,曲阜,孔林,礼乐,人们,周公之礼,鲁国,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乌鸦,山东,诞生地,孔子,曲阜,孔林,礼乐,人们,周公之礼,鲁国,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乌鸦,山东,诞生地,孔子,曲阜,孔林,礼乐,人们,周公之礼,鲁国,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