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从“无为而治”到“霸王之道”:看西汉帝国治国政策之转变

从“无为而治”到“霸王之道”:看西汉帝国治国政策之转变

引言: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统一王朝,共历十二帝,史称前汉。汉朝因建都地点的不同分为两期,前期定都于位置偏西的长安(今西安),故称西汉。西汉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在施政方面不再全盘尊用法家的政治理论。西汉前期,治国的主导方针是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到了中期则尊用用儒家的外衣来缘饰法治的"霸王道杂之"政策,其实这也是后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治国方略。统治方针的探索、转变,是贯穿西汉前期、中期历史的一条重要脉络,这也为后代王朝在治国政策方面提供了重要思路与借鉴。

西汉皇宫未央宫柱础

一、黄老无为而治思想与西汉前期的政治统治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统治者想要除秦苛政,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经济从被战争破坏的困境中逐渐恢复过来。这些"与民休养生息"的措施反映到理论上,则与道家黄老之学思想相融合,由此形成西汉之初"无为而治"的政治纲领。至文帝、景帝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日渐繁荣,统治秩序也愈加稳固,史称"文景之治"。

在经济方面,文帝、景帝实行轻徭薄赋、收敛赋税的政策。文帝在一段时间内免征田租,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推动了工商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景帝将秦朝以来男子开始"傅籍"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岁推迟至20岁。此外,文帝、景帝还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上奉奇珍异宝,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层统治阶级内部奢靡风化的盛行。

汉文帝亲侍母病

在法律方面,文帝、景帝提倡轻刑慎罚,废除了很多秦朝以来犯罪亲属连坐和约束臣民言论的"诽谤妖言之罪",也减少了许多重刑数目。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许多官吏治狱务为宽厚,不事苛求,以至"刑罚大省",有刑错之风。文、景之世,人口迅速繁息,生产也有了明显发展,政府囤积了大量财物,国家实力也有了明显提升,与汉初的凋敝景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西汉王朝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史记·平淮书》有云:“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安泰,非见水旱之灾,民则自给自足,都则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财粮。京师累钱巨万,贯腐而不可正。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而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二、汉武帝的千功伟业与驭国之道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前87)在位时,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初期的无为转向有为。文、景以来,社会在发展繁荣的同时也日渐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的"无为"的方针政策已不再适用,新的统治政策的出现已成为必然。汉武帝本人富有雄才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政治、经济、外事、内务等诸多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这一时期的汉朝已作为一个经济繁荣、高度文明、社会稳定的国家闻名于世,其主体居民也由此在很久以后确立了"汉人"的名称。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首先是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削弱诸侯势力。针对部分诸侯王国辖地仍然较广的现实,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王国土地分封给子弟为列侯,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大大加强。由于武帝采取了较为和平稳定的方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而且容易被各诸侯王接受,所以并没有发生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元鼎五年,武帝一次夺去106名列侯的爵位。在一系列的削弱、分化、打击措施下,诸侯不能再参与政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基本解除。

打击地方豪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日渐加剧,贫富分化也愈加明显,地方上出现了一批依仗财力、结党营私、欺压平民的豪强。他们的不法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威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武帝对他们采取强制迁移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围,还起用了一批地方官,对其进行严厉镇压。但豪强势力得到削弱的同时,也有很多无辜平民牵连受害。

设刺史监察地方。汉初以来郡国数目不断增加,中央控制有一定难度。不久后,武帝又在全国增设十三州部,均派刺史前往监察。后来又设置了职权可以和各州部刺史相抗衡的司隶校尉。这样一来,在监督各郡国方面就起到了强干弱枝,纲举目张的统治效果,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逐渐成为行政长官。

《索隐》有云:“周秦皆有柱下史,所谓御史。其掌及侍立皆于殿柱之下,故老子为周柱下史,今苍在秦代亦居斯职。”

加强中央军力。西汉前期地方有郡国兵,中央有南、北二军,这些兵士大多来自各地轮流征发服兵役的平民。但南北军人不多,相对于地方并无优势。武帝先设中垒、屯骑等常备军,隶属北军。后来又增设期门军、羽林军,作为隶属于南军的常备军。这样就建立起一支人数较为可观的中央常备军队,对地方的控制更有保障。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汉代铜兵马

在财政经济领域,汉武帝大大加强专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聚敛了许多财富。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为十二铢。但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重量不一,交易非常不便,不利于在市场上流通。武帝元狩五年,改铸五铢钱,同时严禁私人盗铸。元鼎四年,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且这种铸造选料严格,式样规范,私人铸造难度较大,故币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此后五铢钱大量铸造并流行,长期在市场中使用,流通于世700余年。

汉五铢钱

三、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西汉初期朝廷崇尚黄老,但其他学派在社会上也广有流传。其中儒家学派因长期宣扬伦理道德,扎根于社会,日渐有取代道家地位的趋势。武帝即位后,董仲舒极力鼓吹尊崇儒术,贬斥道家,但因太皇太后窦氏好黄老而受阻。建元六年,窦氏死后,黄老学说失去了支撑,儒家势力终于崛起。这一时期还制定了以儒学为主要考察标准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后来也出现了察举制、举孝廉等制度,这些都成为了汉代普通人入仕做官的主要途径,儒家的社会影响也进一步扩大。

《汉书·儒林传》注曰:“自武帝始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置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公元1~5年),已有百年,传业者浸满,支叶繁盛,一经说至百万余言,大师众至数千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即便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具体而言,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还是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是用儒家的外衣来进行"缘饰"罢了。汉武帝其实多为"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一方面,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都与儒家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另一方面,儒术的包装缘饰也并非徒有形式。正因为有儒家外衣的掩饰,武帝的统治才没有过于极端,才能"晚年改过"而得到后人的赞誉。

西汉帝系表

参考历史文献:

《秦汉史》

《中国通史》

《汉朝大历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49339.html

经济,社会,地方,汉武帝,统治,中央集权,方面,文帝,帝国,政策,观点评论,景帝,汉武帝,武帝,西汉,儒家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社会,地方,汉武帝,统治,中央集权,方面,文帝,帝国,政策,观点评论,景帝,汉武帝,武帝,西汉,儒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社会,地方,汉武帝,统治,中央集权,方面,文帝,帝国,政策,观点评论,景帝,汉武帝,武帝,西汉,儒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