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揭秘康熙武力决策,选施琅谈攻台战略,收复台湾,奠定了祖国统一

揭秘康熙武力决策,选施琅谈攻台战略,收复台湾,奠定了祖国统一

文/嗨皮佬

现如今,台湾的局势日新月异,台湾本属中国领土,是中国主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问题归属到满清时期。当时清军入关,收复了大量领土,直到康熙手上平定三藩之乱,挫败沙俄外敌,三次出征准噶尔丹等,更重要的是收复了台湾,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那么,现在就来揭秘康熙收复台湾的攻台方案,是如何来统一台湾局势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康熙武力统一台湾的战略决策

清朝时期,康熙帝从与台湾郑氏集团多次和谈失败的教训,又和郑经武力进犯大陆的威胁中认识到,以纯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要实现统一,必须诉诸武力。

康熙十八年,三藩叛乱的战争还尚未平定。康熙帝即已定下了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心。

《清实录》载:“上欲乘胜荡平海逆,乃厚集舟师,规取厦门、金门二岛,以图澎湖、台湾"。

在清军收复金、厦等沿海岛屿,郑经率残部逃台后,福建总督姚启圣上疏条陈“平海善后事宜”八款。其中之一即为“台湾断须次第攻取,永使海波不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病死于台湾,郑氏集团因权力之争内部矛盾激化。

实力人物冯锡范和刘国轩联手杀死郑经长子郑克(臧土),拥立冯锡范之婿、郑经的次子郑克塽。郑克塽年仅12岁,郑氏集团的实际权力落入冯、刘二人手中。

同年五月,姚启圣将郑经去世、郑氏集团内讧的情况上报朝廷,并请求“会合水陆官兵,乘便直捣巢穴”。

康熙帝认为武力统一台湾的时机已到,并作出了武力统一台湾的战略决策。

同年六月初七日,他在与大学士等会商后发布谕旨:

“郑锦(经)既伏冥诛,贼中必乖离扰乱,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

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其与将军喇哈达、侍郎吴努春,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决策在清政府高层官员中引起强烈反应。

当时反对武力统一台湾的人在朝廷中竟占据主流,他们均认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

前线将领中,对武力统一持异议者也不乏其人。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即上疏力陈“台湾难攻,且不必攻”。

此时福建的最高军事长官宁海将军喇哈达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内阁学士李光地及施琅、姚启圣等人则支持对台湾使用武力。

从当时的情况看,清政府武力统一台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02 康熙帝挑选攻台主将

康熙帝在定下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心后,就开始考虑水师主将的人选问题。

当时的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虽然擅长水战,驭军有方,战功卓著,但却是武力统一台湾的坚决反对者。康熙帝果断地将其调离水师,改任福建陆路提督。

这时,姚启圣与吴兴祚联名上疏保举施琅,内阁学士李光地也向康熙帝推荐施琅。

李光地还向康熙提出施琅堪当水师提督的四条理由:

其一,施琅全家被郑氏所杀,与郑氏是世仇,可以信任;

其二,诸将之中唯有施琅最了解郑氏集团内部的情况,“无有过之者”;

其三,施琅智勇双全,“不是一勇之夫”;

其四,他是郑氏集团“所畏惧,惟此一人,用之则其气先夺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姚启圣、李光地等人的保举,康熙帝对施琅有了基本的了解和信任。但他还要当面考察一下施琅的才能,于是在内廷备宴,召施琅询问攻台之策。

施琅侃侃而谈,从容分析了清郑双方的形势,并陈述其用兵方略,康熙帝听后十分满意。

于是,康熙二十年七月,康熙帝作出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的重大人事决策。同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上任。

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在攻台作战的出征时间、进军路线、兵力使用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致攻台行动一再延误。

康熙帝为了改变施、姚二人争执不下、相互掣肘的局面,保证攻台行动的顺利实施,于二十一年十月作出决定,授予施琅“专征”权,由其一人全权指挥清军的攻台行动,姚启圣则坐镇福建,负责清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就这样,保证了清军攻台指挥系统的协调一致性,使施琅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军事、政治才能,实施其既定的攻台方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施琅的攻台方案

攻台行动战略指导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统一大业的成败。

施琅是清朝大臣中最坚决的主战派,一贯主张以武力统一台湾。

他深思熟虑,潜心谋划多年,制订了“因剿寓抚”的战略指导方针,其核心是

以战逼和,即以军事手段促成台湾问题的政治解决,尽量避免在台湾本岛引发战争。

“因剿寓抚”的重点在于“剿",军事进攻占主导地位,同时又努力寻求政治解决的可能性。

二者的关系是先剿后抚、以剿促抚,也就是采取武力行动,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台湾郑氏集团接受和谈条件,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施琅具体实施方案分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以水陆两栖部队攻占澎湖,消灭郑军有生力量。

澎湖是台湾的海上屏障,控扼着当时台湾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海上通道。占领澎湖,大兵压境,使台湾门户洞开、贸易受阻,可形成威胁其生存的逼近威慑。

第二阶段,占领澎湖后,引而不发,做好攻台准备。

同时,派使者赴台与郑氏集团和谈,迫其向清政府投诚,实现对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

若和谈失败,郑氏集团负隅顽抗,就采取第三步行动,进军台湾本岛。

以清军主力舰队直抵台湾政治中心承天府西面的安平港,实施正面牵制;同时派出两支精锐的快速舰队,

一支向南封锁打狗港

一支向北封锁蚊港和海翁窟港

,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控制住台湾进出的主要之后,对台湾实施围困,派出使臣招降郑氏集团,或让其内部发生激变,不战而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若不能达成,对台湾实施登陆作战,扫清城市、村落的郑军,攻取孤城,以武力夺取整个台湾岛,并彻底消灭郑军。

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施琅制订出攻台作战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台湾海峡气候特点,选择正确渡海时机和进攻路线。

季风是台湾海峡最明显的气候特点。

每年的冬季和夏季,对于以海风为主要动力的清军舰队来说,气候风向利用得当,则可借助风力,一帆风顺,为取胜创造有利条件;利用不当,判断失误,就可能遭到海风的袭击,重蹈康熙三年、四年攻台失利的覆辙。

此时根据海峡季风气候规律来选择正确的渡海时机和进攻路线,对于清军攻台行动的成败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施琅凭借多年海疆活动,积累出丰富经验和对海峡季风规律的掌握,决定把渡海作战的时机选在夏季的六月。

施琅认为,冬季北风刚硬强劲,不利于舰队的航行和停泊。澎湖之战,未必能一战而胜,一旦舰船被海风吹散,就很难迅速集结,发起二次进攻。

夏季的西南季风则比较柔和,海上风轻浪平,清军船队可编队航行,官兵可免除晕眩之苦,也有利于舰队集中停泊,实施下一步作战行动。

同时,由于夏季多台风,按常规来说此季节不宜渡海,所以敌方防备定然松懈。

此时发起攻击,可使敌猝不及防,取得兵法所谓“出不意,攻无备”的奇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避开台风的袭击施琅选定夏至前后20余日为最佳渡海和作战时机,他凭着以往航海经验判断,这段时间中风浪最平和,台风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在进攻路线的选择上,施琅根据风向和已知的敌方防御情况。决定清军船队从铜山启航,乘六月的西南季风向东穿越台湾海峡,首先夺取地处澎湖主岛以南、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屿(今澎湖望安乡)一带。

这样就可获得船队的锚泊地和进攻出发地,并占据上风上流的有利位置,向澎湖发起攻击。

攻下澎湖,扼敌咽喉然后兵锋直指台湾,可顺利实施“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

终于,历经二十余年弃留之战,在1683年,清朝康熙帝收复了台湾,完成了一统中华的疆域目标,奠定了祖国统一大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04 总结:

几百年前军事作战风格,和几百年后的今天完全不同。因此在清朝收复台湾局势上,谈了和平不了,坚决以武力统一,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决心。

清朝末年,一纸条约,将收复后的台湾又被割让给列强。导致祖国不能完全统一,是一大憾事。

如今,台湾局势以民进党搞“台独”真是可笑至极。他国领导人访台,是最让中国人接受不了的,领土完整不容侵犯。

希望祖国统一不能一直等下去,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看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不能把问题留给下一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din.com/a/2601.html

战略,台湾,施琅,郑氏集团,武力,决策,康熙,郑经,姚启,统一,观点评论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战略,台湾,施琅,郑氏集团,武力,决策,康熙,郑经,姚启,统一,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战略,台湾,施琅,郑氏集团,武力,决策,康熙,郑经,姚启,统一,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